給娃繪本讀了一大堆,但他依然學不會自己看咋辦?


之前總有媽媽會問我,孩子很喜歡聽我讀繪本,但是從來不願意自己看。即便好不容易自己坐下來看了,也只願意看圖,不願意看字,這到底要緊不?我該怎麼做,才可以讓他學會自主閱讀?到底孩子要多大可以有自主閱讀的能力?自主閱讀是否一定要建立在認字的基礎上?


嗯,今天就具體來說說這些問題。其實在這個疫情前,OK都還沒有展露出很好的自主閱讀能力,雖然他和我共讀的書非常多,但也都是更願意聽我講,而不是自己看,所以我一直沒有和大家分享,但最近他突然“開竅”了,我覺得今天來分享會更有實操的經驗!

先劃重點地說一句,也是在培養自主閱讀上的必知概念: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是兩件事,都需要培養。興趣的培養要儘早開始,而能力培養重要的不是啟動時間而是難度要匹配。


給娃繪本讀了一大堆,但他依然學不會自己看咋辦?

1

孩子之間差異大

小學之前不會閱讀也屬正常

首來降低一下期望值~ 雖然身邊牛娃很多,中班大班就能自己端著圖畫書或者橋樑書(建立自主閱讀中很重要的一種形式)認真地翻著看,但這並不代表每個孩子自主閱讀的年齡都必須提前到中班大班。自主閱讀其實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需要調用到自己的字庫,也需要從書本中獲取新的概念、知識。在國外關於兒童閱讀啟蒙的通識研究中,普遍認為6-7歲才是孩子真正談得上閱讀的年齡。進入到6-7歲後,孩子開始上小學或進入幼小銜接的階段,因為系統的學習,詞彙量會快速增加,閱讀速度和流利度,也會同步提升,能力超前一點兒的,能將閱讀的書籍和生活世界發生的事情頻繁地關聯起來,進行自己的思考。但這個階段的閱讀也只能稱為初始閱讀,因為在這個階段中,孩子的最大收穫是學習到如何完成閱讀,而真正要能夠從學習閱讀轉向閱讀學習,則是8歲以後的事情。也就是說,8歲以上的孩子,才會漸漸學會在閱讀中去學習,比如讀完一本書能夠準確描述故事背景、人物、情節等,並且能夠理解故事主題以及次要主題,能夠比較不同書本中出現的相似問題,或是出於自己的目的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書本。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已經8歲了並且達到了這些標準,那是完全有理由開心地笑出來,因為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水平,完全沒有問題。

給娃繪本讀了一大堆,但他依然學不會自己看咋辦?

2

6歲前只要孩子達到這些能力

自主閱讀不用擔心

當然,這並不是說6歲前娃兒的閱讀就可以隨緣了。

小學階段後的閱讀能力也不是一到時間就自動打開的,這和0-6歲間的積累有很大關係。

0-6歲間的閱讀,專家也有專門的定義——前閱讀階段。這個階段的閱讀也被稱為“偽閱讀”,也就是說,能看懂圖畫還是字畫還是全能看懂,這些都不重要。

不過,雖然這個階段以培養閱讀興趣為主,不必有太重的包袱感,但是在這個階段中,還是有一些非常明確的里程碑來衡量孩子對閱讀上的準備的。

美國早期教育干預專家阿曼達·莫林(AmandaMorin)根據孩子發展的一般規律,列了一個詳細的閱讀“里程錶”,以一個愛閱讀的孩子為基準,不同年齡段對待書本和閱讀的反應大致如下面的描述:

1歲以內:喜歡觸摸書中的圖片,對著畫面發出一些嘰裡咕嚕的聲音;2歲左右:看到圖片上熟悉的事物,能夠對應到物品的名字,或是喜歡通過翻頁或嘀嘀咕咕的瞎說,假裝在閱讀;3-4歲:如果知道書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去看,能夠注意到一些押韻的詞彙,認識少數幾個文字,或是根據警示牌或其他標識明白警示內容或是場所名稱,那他的閱讀能力已經達標;5歲:孩子如果在親子閱讀中經常問為什麼、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還能預測故事的情節走向,或是在玩耍和談話時,使用故事中的語言,OK,那媽媽們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他已經做得很不錯。30-6歲要做的重點是培養興趣雖然每個孩子對認字的敏感度不一樣,但很公平的是,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是完全可培養的,並且在初始閱讀階段,興趣甚至可以彌補識字量少的短板。
即使孩子到了大班都還對認字沒興趣,但如果對閱讀的興趣很濃厚的話,那也不必著急。因為,認字是遲早的事,一旦認識跟上了,自主閱讀就比較容易推進了。這件事在OK的身上也得到些許的印證。要說我從小給他講的繪本真是麼老老,但就這樣浸潤,OK一直到中班結束都還不能自主閱讀,因為還不認字,所以要看懂內容,必須得纏著我講給他聽。有一段我還挺愁的,覺得是不是自己給他講太多了,他反而依賴了,不肯自己學認字。但到了大班後沒兩個月,他突然對認字就有了興趣,自己每天主動會學很多字。打那以後,在我給他做好分級閱讀的基礎上,閱讀能力就突飛猛進了。

給娃繪本讀了一大堆,但他依然學不會自己看咋辦?

這張照片還是前兩天文章裡跟了鏈接的一篇老文章裡的,很多媽媽都把文章裡的這張照片發給我問我OK坐的這張小沙發是什麼牌子,是我很偶然的機會買的,不團啊不團。今天借用到這裡來配個圖至於0-6歲間的閱讀興趣要如何培養,具體的操作方法要細說起來也是蠻多的,今天就不再展開說了,想了解的媽媽在文章評論區留個言,我後面會安排。 這裡只想簡單說兩點我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

一、因為當你把親子閱讀的開始時間提早到孩子還不能自如行動的嬰兒期,孩子進入閱讀一定是相對比較順利的;如果選擇在1-1歲半之後才開始,孩子剛開始學會走路,各種跑、跳、探索,興趣於他能觸摸到更多的事物,這些比書本的吸引力要大得多。所以永遠是越早越好!二、在所有的閱讀興趣培養的指引中,都一定會提到爸媽是否愛閱讀。孩子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成長和學習都是需要模仿爸媽的行為,他眼中的爸媽,如果是一有空就會捧著書去讀的,他也會習慣這種行為。這一點說過蠻多次了,即使爸媽都忙,至少家裡也要有一些閱讀的氛圍,比如孩子專屬的閱讀區,甚至一個小小的書架就能有效果。

給娃繪本讀了一大堆,但他依然學不會自己看咋辦?

4萬事都相通,閱讀也需要建立信心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自己看,是因為難,自己看費勁。任何事情都是建立信心的過程,閱讀也一樣。說到底,我們陪孩子一起讀書,目的是要讓他們建立信心,而不是收穫挫敗。尤其是6歲以前的“前閱讀”階段,進行過於有挑戰性的閱讀,反而會是相互消耗。不久前還有位媽媽跟我說,給孩子買了一整套我曾在推文中提到過的《晴天有時下豬》系列,但她5歲的兒子完全不要看,有一次還被她罵哭了。因為孩子理解不了《晴天有時下豬》中的幽默和荒誕。關於閱讀難度的合理設定,就是分級閱讀了。分級的好處,就是讓孩子面臨的閱讀難度變得可控,確保他們能在閱讀中建立信心。比如在歐美國家有非常成熟的分級閱讀體系的,其中最公認的A-Z分級法,就是將圖書按A-Z進行分級,共26級,從A到Z難度遞增,通過對書籍中的詞彙數量、單詞數量、高頻詞彙數量與比例、低頻詞彙數量與比例、句子長度、句子複雜度、句義明晰度等各個層面,判斷出這本書是適合於那個年齡段閱讀的,給出相應的推薦。對於咱們國內,現在也慢慢開始出現中文的分級閱讀讀物,雖然還不那麼成熟,但咱們自己還是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找到一些繪本自行做一些分級,又或者可以把同一個繪本拆解一下,不同年齡段共讀的內容可以有所不同

,比如之前和大家分享過的神奇校車閱讀方法,早幾年因為名氣很大買回來一看發現其實很複雜,我就沒給OK精讀,只是自己研讀了一番。一開始給他看,也只是以看畫面為主,然後每個畫面就簡單用幾句話陳述一下;後來他稍微大一些,可以從頭到尾根據人物竄連起來講一些故事;再大一點把延展性的內容一併全部講給他聽,有關分析的部分我回頭和大家分享。

給娃繪本讀了一大堆,但他依然學不會自己看咋辦?

最後想說,關於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培養的內容還有很多,後面都會慢慢地和大家分享,包括指讀要怎麼讀,拼音到底什麼時候學等等,大家有啥特別關心的,也可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