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

興隆山是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海拔2400米。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

據說,西周時,這裡就已成為人們鑿洞修行之地,到宋代,廷議大夫李元一心修道,後聽說湖南有個同道秦保,於是兩人相見,約修道。他們就分別改名為秦致通、李致亨,四處雲遊修行。後來,秦李二人來到榆中興隆山朝陽洞進行修煉,這個山洞也就被人們稱為“仙人洞”。

興隆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

唐宋時神殿甚多,香火旺盛,稱“洞天福地”,清代時廟宇樓閣,或依山面壁,或深藏密林,畫棟雕樑,飛簷紅柱,甚為壯觀。後多毀,僅存清代所建飛跨興隆峽的雲龍橋(臥橋)一座。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臺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雲”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云龍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雲峰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

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於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於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

興隆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

說到興隆山就必須要提到一個人——劉一明。在榆中的民間說起道士劉一明,或許有人不知道。但要說起興隆山的“劉爺”,卻是婦孺皆知。

棲雲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劉一明(公元1734--1821),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也是繼王重陽、王常月後的乾隆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理,又是清代內丹學一大家。

興隆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

據說在乾隆十八年時,劉一明到甘肅探望父親,看到榆中興隆山一帶山水相連,風光旖旎,就有了留在這裡修行的想法。不過這時候,他還年輕,修道的想法也只是個願望。後來,他在讀《呂祖傳》中黃梁夢一節之時,遂產生出塵脫俗的念頭。這樣,他就開始了四處遊歷,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他遊歷到了很多地方,其中西北的甘肅、陝西、寧夏、青海等地方都有他的足跡。在遊歷中,他漸漸堅定了修道之心,先後拜龕谷老人和風翔齊丈人為師,皈依道門。

興隆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

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他再次來到甘肅榆中興隆山。這時,他視野開闊,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想起曾經的願望,最終決定,在興隆山上駐足。此後的幾十年裡,他在興隆山完成了道教著作22種,募化修建了靈官殿、洗心亭、三清殿等62座建築,最終形成了今天興隆山道教叢林。

在興隆山上劉一明居住的地方,非常有特色,號稱“自在窩”。“自在窩”在興隆山西峰雷祖殿南側山彎中石洞內,存放著各種書籍、雕版,是“劉爺”著書、誦經、修煉處。據說,那裡也是考驗人心的地方。

原來,通往“自在窩”的路非常險峻,人們取了一個名字叫“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原稱“煉真巖”,通過艱險的山路來考驗,修道之人是否有心志,心志是否堅定。路是非常狹窄的,就是一條羊腸小道,寬不盈尺,下為百米山崖,稍有疏忽,就有性命之憂。

一天,山上來了個叫花子老頭,要在劉一明修道的地方借住一夜。不過這個老頭,也太不講究了,破棉襖沾滿垢痂,一雙鞋早已破得不成樣子了,還流著鼻涕。劉一明不願意別人打攪他的修道,就拒絕了老人的要求。就在這時,唐璉上山來了,他問老人家有啥事。老人不要吃,不要錢,也不說住宿的事。唐璉追問他要啥,老人說:“要娘娘的簪子兩雙,南海水晶裝兩筐。”這下,唐璉驚呆了,這到哪裡去找。可是,老人卻笑眯眯地拉他進了唐璉的房間。

興隆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

於是,兩人交流了一夜,唐璉學到不少真傳。第二天,唐璉送老人下山。誰知,老人卻半山腰沖天而起走了。劉一明趕緊問唐璉,原來這就是龕谷老人。此後,劉一明就搬到山崖上的巖洞裡,讀書修煉,苦心鑽研醫術,後來終於修成正果。

興隆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的《棲雲筆記》而聞名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