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該感誰?該不該感恩?

感謝·感激·感恩 陳魯民


感激是對比較大的事的情感反應,比感謝要重要,也更實在可信,但還達不到感恩的程度,介於感謝與感恩之間。感激是深深的感謝,是動了真感情的,充滿激動與激情,感謝則可以不動感情,甚至心口不一


舉例說吧,一個運動員拿了金牌,會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感謝領導、教練、隊友、團隊,這是感謝層面,有真情也有禮儀成分。拿到獎金後,除了正常分成之外,有的獲獎運動員還會主動給教練買車、買房,這就是感激層面。而以身相許,嫁給相伴多年的教練,那就是感恩層面了,當然更重要的害是愛情因素,師徒天天在一起訓練,十幾年如一日,日久生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國內就曾經有兩個奧運會冠軍,嫁給了教練,一個是女游泳運動員劉子歌,一個是舉重運動員陳豔青,被體壇傳為美談。這就不是簡單的感謝、感激,而是感恩與相愛了。

感謝有教養的表現,比較容易做到,幾無成本,有時候動動嘴皮就行,高興了就多說幾句,心情不好可少說幾句,都無礙宏旨。表示感謝者心理輕鬆,被感謝者也無心理負擔


感恩是有良知的體現,雖說不一定要拿出真金白銀,但也確實是要發自內心,真誠而強烈。昔日,如姬報信陵君的為父報仇之恩,韓信報漂母的一飯之恩,諸葛亮報劉備的知遇之恩,金翠蓮父女報魯達的見義勇為之恩,既是傳統美德,拿到今天表彰也沒有違和感。

而且,一般來說,凡是政府或個人義務職責之內的事,理所當然該乾的事,職權範圍內的事,不論做得再好,再實惠,都不需要受惠者感恩,那是他應該做的,做得好是本分,做不好是失職。

感恩應該是發自肺腑的真實情愫,是無法抑制的的深情厚義,而不是被強迫的言不由衷的表態,不是被啟發誘導後的例行作業,如果感恩成了被人為引發的標準動作,那就變味了,貶值了,甚至一錢不值了


要不要進行感恩教育?依我管見,對學校裡的學生有這個必要,因為他們三觀未定,可塑性強,有必要進行引導和啟發,讓他們學會感謝、感激、感恩。至於成年人,就不必費口舌了,說多了只會引發逆反心理,他要是不懂感恩,甚至於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社會和現實自會教育他,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規律不會對誰法外開恩,寡恩薄義之人在哪裡都不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