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民間文學的典範,足本《一千零一夜》中的旺盛生命力


阿拉伯民間文學的典範,足本《一千零一夜》中的旺盛生命力

李唯中先生翻譯的足本《一千零一夜》花城版


閱讀《一千零一夜》最好以足本為佳,漢譯足本當屬阿拉伯文學譯師李唯中先生的譯本最好,在李譯本中,有以夜為次第的分夜版,亦有以故事為單元的版本,如何甄選,全憑個人喜好。切記,《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文學,其中亦保存了一定的貴族風尚,並非是氾濫於童書店中的童稚讀物。

《一千零一夜》的彙集,和佛法藏經的結集頗有相似之處,前人插秧,後人增補,不同文本,泛行於世。《一千零一夜》的文學口吻有著十足的曲藝風格,遊牧文明的史詩文本,多以這種風格來為故事中的英雄情感保鮮,當然這類英雄放在儒家文明體系中,那已經不僅是出格了,只怕要被斥為誨淫誨盜,但正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泛道德化的教化體系,要比英雄崇拜的遊牧文明更容易藏汙納垢,抑或培養出以禮殺人的冷酷偽善。遊牧文學,更符合人對“力”的原始崇拜,人的生命,一定是存在先於本質,所謂本質難免有泛道德化的規則抽象,這些極端了的倫理,會抑制生命的衝動;對“力”的原始崇拜雖然有野蠻的成分,但這恰恰是人本初基因,因其具有侵略性,是故需要社會契約來立法約束,與人立法者,套用霍布斯的話說,就是“利維坦”。


富有生命力的英雄傳奇——辛巴達與阿拉丁


《一千零一夜》作為民間故事集,難免有雜蕪簡陋的話本,其中的詩歌,也就相當於評書演義中的“贊”,單獨拿出來欣賞,只怕並不出色,用於點綴故事,算是合格。這裡談談兩位《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角,也就是諸君耳熟能詳的辛巴達和阿拉丁。辛巴達是巴格達當地的富商,家資殷實,頗具闖勁,故事中還安排了一個和辛巴達同名之人,但此人的職業與主角辛巴達迥異。主角辛巴達從事的是航海事業,出海冒險是表象,從冒險中獲取珍寶販賣獲利,才是其生存所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一點上來說,辛巴達作為一位商人是純粹的。


阿拉伯民間文學的典範,足本《一千零一夜》中的旺盛生命力

英劇《辛巴達歷險記》中的辛巴達航海團隊成員


在辛巴達的七次航海曆險中,明顯有借鑑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智鬥獨眼巨人的橋段,不過經典之間互相借鑑,在民間文學上是常有的事。之所以說辛巴達作為商人是純粹的,因為本已家底厚實的他,完全可以坐享富貴,他歷次出海之前,都是為了“福深還禱福”,每次遇險之後,都會抱怨自己貪慾太重,不過仗著主角光環,辛巴達最後都能在巴士拉作上一筆大買賣,然後安全返回巴格達。辛巴達遇到過多疑但守規矩的老商販,也遇到過殺人越貨的海翁,碰到過被迫活埋殉葬的殘酷習俗,這些困境都被辛巴達一一化解。面對多疑且守規矩的老商販,辛巴達以契約作為討回成本的手段;面對瘋癲且殘忍的海翁,辛巴達先灌醉了他,而後誅之;在被封在殉葬的墓穴中時,辛巴達為求生存,以亡人腿骨和堅硬的石頭為兵器,襲殺同病相憐者,最終僥倖生還。


不知熟稔《一千零一夜》的金庸先生,在寫《笑傲江湖》中向問天食人肉,和思過崖內火併的章節時,是否參考過辛巴達的故事。辛巴達絕非道德聖人,只是一位執著於冒險的商人,在七次歷險之後,他學會了見好就收,聽他講述冒險經歷的腳伕辛巴達,是否會放棄這份穩定的職業而選擇出海行險,這就留給讀者品味了,但至少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及作家納吉布·馬哈富茲的千夜之夜中,這位也叫做辛巴達的腳伕,還是未能抗拒財富的誘惑,毅然出海冒險,最終苟全性命,衣錦還鄉。


阿拉伯民間文學的典範,足本《一千零一夜》中的旺盛生命力

SFC 經典遊戲中,阿拉丁的故事被演化成通俗的英雄救美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發生地竟然被安排在中國,民間文學的作者們,更像是滿嘴跑火車的馬可波羅,他們筆下的中國某城,潛藏著無所不能的神燈,這裡的城主(國王)、公主,以及阿拉丁和他那位叫穆斯塔法的父親,或許取材自元朝時期的色目人。想要取得神燈的非洲巫師,通過異術得知,神燈需要有一位叫阿拉丁的少年方能開啟,而這位少年在遇到巫師之前,可謂頑劣混賬,一無所長。不過這裡要提到的是,阿拉丁的母親雖然沒指望兒子能有多大出息,但卻沒把過重的負擔強加給這位混小子,如果他老孃跟孟母一樣喜歡行為藝術,保不齊這混小子就得給教成《聊齋志異》中,書呆子郎玉柱那副德行。

來自非洲的巫師想誘騙阿拉丁,於是冒充他的遠親叔叔,此時阿拉丁的父親穆斯塔法已經過世,巫師一番花言巧語,終令阿拉丁和他老孃盡皆上當。巫師將阿拉丁領到一處神秘莫測的幻境之中,為保證阿拉丁取到神燈,遂給他帶了一枚戒指作護身符,待阿拉丁取到神燈之後,因貪戀存放神燈之處的其他寶物,故在取走神燈之後,又在折返的途中將很多寶貝塞進衣服之中。巫師向阿拉丁索要神燈,可阿拉丁此時真的是沒法立即掏出神燈,巫師本就有殺人滅口之意,一時惱怒的他,竟封住了環境出口,要把阿拉丁困死其中。不過天無絕人之路,他給阿拉丁的那枚戒指,竟然是安拉的指示,安拉不希望阿拉丁這位蒙受庇護的後生,絕命於巫師手上,阿拉丁在絕望之餘,擦

阿拉伯民間文學的典範,足本《一千零一夜》中的旺盛生命力

神燈神魔與戒指神魔,是阿拉丁故事中頗為有趣的兩位神祇


碰到了戒指,於是戒中神魔現身,救阿拉丁返回家中。此後阿拉丁在擦拭神燈時,感召了燈中神魔,此神魔神通廣大,為阿拉丁搬來不少珍寶,有了這些珍寶的阿拉丁,激發了自己的求知潛能,開始遍走於高檔的珠寶店鋪,學習品鑑珍寶和經商手藝,家中雖有珍寶盈門,母子二人過生活卻比較中庸,既沒有過度節省,也沒一昧擺闊。這一點很難得,想當年魏武帝曹操寵愛卞夫人,就是因為她對待富貴的態度上,不寒不侵,能持中道。

此後,阿拉丁藉助神燈神魔的神通之力,巧娶了本地國王的寶貝女兒。阿拉丁為炫耀自己的能耐,又使神燈神魔為其營造絕妙宮室,以塞當地君臣之口。不過阿拉丁真正的名望,是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換來的,阿拉丁要成為真正的貴族,就需要上戰場立軍功,早年放浪形骸的他練就了一手不俗的馬術,在娶親之時,他的身手就令國王讚歎。成為駙馬之後,阿拉丁勤習武藝,弓馬嫻熟。敵國來犯,阿拉丁抓住了獲取名爵的機會,驍勇英俊的他,以不俗的軍功獲得了民心,當時民人嘆說“天上有神靈,地上阿拉丁”。隨後巫師返身襲來,阿拉丁丟失神燈,在戒指神魔的幫助下,阿拉丁尋回神燈和被巫師一併虜獲的愛妻,夫妻二人合謀誅殺巫師。在公主被擄期間,阿拉丁被國王問罪,好在他早已深獲民意,民眾的武力抗議,使國王未敢輕動阿拉丁,阿拉丁也許下諾言,要在四十天內尋回公主。因神燈的失竊,阿拉丁也曾六神無主,不過此時的阿拉丁已是經歷過戰場的武者,迷惘了一天之後,他巧借戒指神魔之力,遠赴巫師巢穴,取了仇人性命。


阿拉伯民間文學的典範,足本《一千零一夜》中的旺盛生命力

神燈神魔所屬國的王后,竟來自印度神話中的迦樓羅一族


神燈神魔,並非什麼都聽阿拉丁的吩咐,因為每種神魔有各自的族群,每種神魔都有各自的禁忌。比如戒指神魔能救阿拉丁於危難,卻不能為阿拉丁獲取富貴。神燈神魔雖然能滿足阿拉丁的富貴期望,但卻忿怒拒絕為阿拉丁搬來大鵬鳥的卵,用以裝飾宮室。大鵬鳥在故事中,是神燈神魔所屬之國的王后,此物生性猛鷙,能食龍象巨獸,熟悉佛經的朋友,一定會想到天龍八部眾中的迦樓羅。阿拉丁的人生,因兩位神魔相助而開了掛,不過阿拉丁本人的奮鬥,才是故事的主旨,他在面對財富時的謹慎,在習練武藝時的用心,在陷入危局中的振作,在討取民心時的心機,如果沒了這些本事,就算是諸天皆來相助,阿拉丁最後也成不了故事結局中的賢王。

構思巧妙的《兄弟宰相》


阿拉伯民間文學的典範,足本《一千零一夜》中的旺盛生命力

阿拉伯歷史上的伍麥葉、阿拔斯王朝,其宰相和其他要職經常由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充任


《一千零一夜》中,兄弟宰相的故事,安排的也十分巧妙。故事中的因果命定,甚至還牽扯到了關於前世的話題,這為阿拉伯故事汲取了一定的印度元素。此外,兄弟別離、幼年喪父、夫妻相思、母子失散、父子偶遇等故事情節,教之農耕文明的勸善勸孝,要高出許多。上述種種的愛別離之苦,在巧妙的天啟命定下,大多得以圓滿。


這種通俗的大團圓結局中,並無反智渲染,即便主人公白德爾丁顛沛流離,從事著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職業,但從小收到良好經學和律法教育的他,在迴歸貴族生活之後,很快就能找到自身的定位。他面見君王時的談吐,時而傾向理智,時而訴諸傳說,悠然得體,一點不做作。在白德爾丁的父親努爾丁即將去世時,他以歸真者的戒法,為白德爾丁諷誦謝世詩,囑託其恪守戒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可以說是整篇故事中,頗有宣教風格的段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