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1 鼓樓又稱"大中樓"坐落在臨汾市區中心,大約始建於北宋年間,金、元、明、清皆重修過,但樓體仍保持原建築特點。樓的平面呈正方形,四邊各40米,面積1600平方米,通高40.5米。四面沒回廊。基座全用青磚砌築,座高八米,南北東西有高寬各五米的券門。四個券門橫額分別題刻“北達幽並”、“南抵秦蜀”、“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樓體穩重厚實,結構得體。上做二層三簷十字歇山頂樓閣,建築獨特,高大雄偉。古人稱之為“拔地千尋,依雲蔽日”。可惜這樣一座重要的古建築,於1948年毀於戰火。1983年,臨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倡議全市人民集資捐款修復鼓樓。1984年開工,1986年恢復原貌。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臨汾鼓樓

2 龍子祠位於臨汾城西的姑射山下。寺前泉水湧瀉而出,清澈透明,人稱龍子泉。泉水流量較大,渠道縱橫,灌溉萬頃良田,一派水鄉風光。因泉水澤潤於民,人們建祠祀奉。祠坐北向南,創建於唐,元、明、清各代都有增建修葺。現存山門、過殿、水母殿、康澤王殿等主要建築。祠內還有碑碣11通,對研究當地的水利開發和祠宇沿革有一定價值。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有傳統廟會,四方農商雲集,十分熱鬧。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龍子祠

3 牛王廟元代戲臺位於臨汾市區西北25公里處的魏村牛王廟內。廟內現存後大殿三間,獻亭、戲臺各一座。河東地區是我國北方古代戲曲藝術的搖籃,至今保存著多處古代戲劇壁畫、雕刻和戲劇藝術建築。廟內的元代戲臺,重建於元至治元年(1321)。戲臺平面近方形,四角立柱各一根,前簷為八稜石柱,寬敞開闊,音響效果較好,對研究我國戲劇藝術和演變有重要價值。廟內獻亭,造型別致,結構精巧,也是一處較為珍貴的古代建築。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牛王廟

4 蘇三監獄位於洪洞縣城古槐南路,總面積610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96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現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明代縣衙監獄,1959年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監獄有兩道門,雙層圍牆,牆垣高聳,內有若干窯洞式牢房以及囚犯用的水井、水槽等。在普通牢房南端西側獄牆半腰處,有一座用砂雕刻成的小廟,內有3尊神像,居中為首者為獄神臬陶。 後院門首掛有虎頭牌,是關押重犯或死囚的牢房。蘇三就關在此院窯洞內,故稱蘇三監獄。蘇三監獄的佈局和刑制是研究封建社會官衙監獄規制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戲劇《玉堂春》、《女起解》、《三堂會審》的主要實物資料。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蘇三監獄

5 霍州鼓樓又稱文昌閣,位於霍州市中心,始建於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迄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建築精巧玲瓏,獨具一格,為明代建築藝術精華,已載入《中國名勝辭典》。鼓樓,建築面積為225平方米,總高27米。底部磚砌十字卷拱式,通道貫穿東南西北四條大街。閣樓一層四周屋面楣額上方各懸掛貼金匾額一塊,樓上二層迴廊外沿設有觀景臺,木製圍欄,刻有各式圖案,做工精細,文物專家認為是明代雕刻之傑作。鼓樓雖經歷史滄桑,但其歷史魅力猶存。 鼓樓原名譙樓,該樓以獨特的古代建築風格而著稱,為明代建築藝術的精萃。 《霍州志》載:“鼓樓供奉文昌帝君、財神爺於其上。”因此,鼓樓又稱“文昌閣”。因年代久遠,又無實證,樓上的鐘、鼓已無法查考。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霍州鼓樓

6 皇天后土廟又名坤柔聖母廟,原址在吉縣城東北的榭悉村,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始建於宋天聖元年(1023年),現存建築建於元代,年久失修已頃塌。1996年,在城南掛甲山上又依1:1之比例仿建了一座,面寬進深各3間,結構極為巧妙,整個建築基本不用釘、鉚等固定物,建造工藝為古之少有。廟內塑有伏羲、女媧巨像,下以製陶、漁獵等群塑鋪之,再現往古先人之原始生活,廟下臺階建鐘鼓樓各一,鍾鑄於金代天眷元年,重達千斤,發聲清越洪亮,可達數十里之遠。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皇天后土廟

7 小西天位於隰縣城西1公里處,原名千佛庵,明崇禎七年(1634年)東明禪師始建,雖歷360餘年,至今保存完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西天高踞鳳凰山之巔,下臨紫川田園,粼粼昕水,過通天橋,拾階而上,穿過洞天,即可入山門而進“西天”淨土。小西天依山傍勢,構建奇特。全寺由三個建築群構成,孤桐峰上的觀音閣築於鳳頭之上,下院築於鳳背,溝兩旁的山翼為鳳凰山展開的雙翅,大雄寶殿背山而築,與東端的摩去閣遙相呼應,俗稱鳳尾。三個建築群自成體系又渾然一體,誠如古書所載:“有山翼然,面繞城堞,背擁岡巒,大河平涵,旁溪瀠帶,山形奇綺,俱含飛動之情,脈絡縱橫,實挾迴翔之勢”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小西天

8 文廟大成殿位於浮山縣城中心,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兩代重修擴建,規模宏大,鋪排典雅。主體建築大成殿築於高臺之上,坐北向南,朱欞碧瓦,堂皇壯觀。由全國著名書法家書寫的《論語》箴言碑林,鑲於廟內壁上,遊客既可參悟孔子及其弟子治學、從政、修德等方面的論述,又可瞻仰書法家的墨寶。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文廟大成殿

9 延慶觀在古縣城東北屏風山上。該觀創建於宋宣和二年(1120),竣工於遼延慶初(1124),故名延慶觀。距今八百七十餘年,由城東登延慶,山道崎嶇盤旋,非健者,力不能支。 觀內上院,建三清殿,古樸典雅,為舊時供神之所。殿前有古樅一株,高18米,圍4米餘。樹冠為黛青色,形似傘狀,時有異禽翔集其上。殿東為神龍祠,石崖間有泉水汩汩而出。鑿石匯水,則清流潺潺。泉水冰寒震齒,但嚴冬卻不結冰。泉水潛流出祠,循院中明暗二渠,經石龍之口,注入魚池之中,人稱其為“活水龍吟”。池內錦鱗游泳,碧藻沉浮。晴空倒映,泉聲淙淙。臨池精神頓感清爽,而塵煩盡滌矣。 神龍寺南有石窯三孔,上建小亭。登亭,北可仰望霍頂,西可鳥瞰縣城。亭下行雲繚繞,故而亭名“翠雲亭”。觀外群柏五六百株,遍佈於屏風山西坡之上,粗徑盈尺,細徑數寸,襯托著延慶觀之觀景,使延慶觀更顯瑰麗迷人了。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延慶觀

10 清微觀位於浮山縣城北2.5公里處,始建於唐,經宋、元、明三代重建重修。該觀為宮廷式建築,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三院同位於一條中軸線上。 全觀主要建築有舞亭、山門、月臺、獻殿、老君殿及伶房、東西道房、財神殿、三宮殿、聖母殿、浮山神殿等,氣魄雄偉、佈局合理。殿前階上豎碑9幢,其中《重建清微觀記》碑高1.75米,寬1.10米,座高0.65米,為宋元佑七年(1092年)重建時記事碑。雕刻精細,雖歷900餘年,碑文仍清晰可辨,詳述了重建經過,與其他8幢牌同成為研究歷史的珍貴資料。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清微觀

11 東嶽廟相傳為東嶽大帝黃飛虎的行宮,位於蒲縣縣城東2公里處的柏山之巔。該廟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據光緒六年版《蒲縣縣誌》載,唐貞觀以來即多次修葺,現存建築有行宮大殿、東樓、天王殿、議事廳、地獄、七十二司、華池宮等。全廟以行宮大殿為中心,主次分明,左右對稱,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廟外有綿延數公里的蒼松翠柏,與東嶽廟的紅牆碧瓦相互掩映,景色十分壯美。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廟大帝誕辰,八方香客絡繹不絕,歷代沿襲。形成廣有影響的大規模傳統廟會。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東嶽廟

12 俗稱臨汾鐵佛寺(備註:作者小時候在這座寺廟上過學),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臨汾市西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過廳、大雄寶殿、金頂琉璃寶塔、藏經樓及配殿、廂房等,多為清康熙五四年(公元1716年)重修。六級金頂琉璃寶塔系大雲寺建築之精粹,方形實心,高約30米。寶塔一至五層為正方形,六級為平面八角形,頂端塔剎為鎏金寶珠,祥光熠熠。各層均建有仿木結構之塔簷,正簷頂端懸以鐵馬鈴鐸,徐風吹拂,叮噹諧鳴。寶塔二層以上鑲有58幅佛教浮雕琉璃圖案,佛像造型,千姿百態。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平陽大雲寺


13 薛家大院系清代民居,該院一套三院,兩層閣樓,磚木結構,古樸典雅,現為曲沃縣博物館。館藏文物300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200餘件,分為石器、化石、鐵器、陶器、瓷器、銅器、玉器、木器、銀器、字畫等13類。晉侯蘇鼎及舊石器時代的大象牙齒化石、新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漢代的綠釉陶瓶、彩繪陶罐、銀白釉陶灶,宋元時代的鈞密瓷碗,清代纏花彩瓷鼓凳等,是館藏文物中的精品。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薛家大院

14 雁塔本名腸谷塔,位於霍州市城關鎮南壇村東南一山丘上,因塔上雁巢甚多而得名,當地又稱南塔,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時任知州李春為振光文風而建。 塔身為磚木結構,高16米,平面呈八角形,五層密簷式,空心,層層內收,每層簷部均有仿木磚雕斗拱,異形拱等。塔一層北邊設門,高2米;塔身內外均為磚砌,每層隅角均有依柱,一、二層依柱在牆內,而三、四、五層均在牆外。該塔結構精巧,比例和諧,極具文物及觀賞價值。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雁塔

15 師家溝清代民居,位於汾西縣城東南5公里處。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擴建而成。總面積40000多平方米,分主體和附屬建築兩部分。主體建築佈局合理,渾然一體,依山附勢,雄渾壯觀,其院中建築格式多樣,各有特色。有園門、耳門、偏門、樓門、屏門、暗門,上下左右互相貫通且銜接自然,形成了由下而上,樓上樓,院中院的奇特格局。遊客可上院觀下院,前院望後院,出院又進院,如入迷離之宮。雕刻在門樓、走廊、過道上的各種木雕,磚雕,石刻題跡等文物古蹟均保存完好。清代之時號稱"天下第一村"。雖經200餘年的風雨剝蝕,但縱觀全貌仍不失其當年的雄姿和風韻。是北方民居建築的典範,是一座具很高文物價值的古建築寶庫。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師家溝清代民居


16 金代磚墓是考古工作者於1959年在侯馬市西郊牛村南發掘的,當年遷移復原於市內。 金代仿木磚墓建於金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年),即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年),墓主為金代董明、董海。兩墓均為"四合院"形式,南廊北廳東西廂房。墓室四壁用磚雕出墓主人的家居生活情景。裝飾的花木千姿百態,間有鳥雀,生動活潑。北壁雕出的五個作戲彩俑,造型優美,頗為罕見,比如"尉遲恭章鞭奪槊"等刀馬人物,亦英姿勃勃。磚雕在我國曆史悠久,但宋金時發現很少,此磚墓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美術、雕刻、戲劇等均有重要價值。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金代磚墓

17 關帝廟位於古縣境內熱留村,始建於唐,後經明清兩代繕修,總面積為1217平方米。該建築為四合院佈局,由正殿、獻殿、戲臺、配殿、山門等組成,氣勢恢宏,規模宏大。正殿除關聖大帝、關平、周倉等巨型雕塑外,四壁皆懸空繪畫,內容述盡關羽一生事略。人物呼之欲出,配景生動逼真,令人歎為觀止。 戲臺坐南向北,臺基高5.8米,面寬10餘米。東西配殿各五間,殿前加築走廊。整個建築體現了我國古代寺廟建築的藝術風格,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關帝廟

18 麻衣寺磚塔位於安澤縣城和川鎮內,始建於金代,至今保存完好。該塔為八角九紉密簷式實心塔,四面嵌有佛龕,336尊佛像分佈於各層,對研究佛教文化有極為珍貴的價值,1996年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建於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頂上,登高謁塔,受佛教文化之薰染;放眼四望,收蒼山碧水於眼底,嗅野芳幽。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麻衣寺磚塔

19 石君寶 元代戲曲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生卒年不詳。以寫家庭、愛情劇見長。著有雜劇10種,現僅存3種:《魯大夫秋胡戲妻》、《李亞仙花酒麴江池》、《諸宮調風月紫雲亭》,另 7種皆佚。今人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出石君寶為女真族。姓石□,名德玉,字君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去世,享年85歲。《秋胡戲妻》是石君寶代表作,故事本出自劉向《列女傳》,但作了很大改造。寫軍戶秋胡新婚三天,即被迫從軍....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石君寶

20 千佛洞位於鄉寧縣城東5公里營裡村山腰間一巨石之腰,為能仁寺的寺後佛堂,洞前寺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築。佛洞鑿於一突出巨石之腰,巨石長寬各20米有餘,體積8000立方米以上,洞內現存600多尊佛像,洞高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所雕神龕佛像姿態莊重、栩栩如生,壁面和石雕藻井,刀法簡練,做工精細,為隋唐時期的作品。千佛洞一九九三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千佛洞

21 霍州署衙門位於山西霍州市東大街北側,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3.85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為元、明、清古文化遺產。無論其位置選擇、建築規模,還是整體佈局、形制設計,均為全國現存同類衙署之冠,是中國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州級署衙,凝聚著古代漢族勞動人民聰明才智,閃耀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光輝的璀璨明珠,在霍州大地重放異彩。


臨汾歷史古蹟21處名場面

霍州署衙門


臨汾市介紹

【歷史】

臨汾市歷史悠久,早在15萬年以前的“丁村人”就已 在此勞動、生息。臨汾古稱平 陽,相傳為唐堯古都。春秋屬 韓,秦、漢為河東郡地。晉永嘉三年劉淵建都於此。隋為臨 汾郡,唐置晉州,宋、元、明、清為平陽府。民國初屬河東 道。解放後設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1950年為山西省臨汾 專區。1954年與運城專區併為副晉南專區。一九七一年兩區 分置,稱為地區。2000

【歷史淵源】

臨汾古稱平陽。遠在10 萬年以前,臨汾人民的祖先— —“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兩岸。據堯典記載,帝堯建都平陽,故有堯都之稱傳世。傳說倉頡造字於此,也是東漢時期名將衛青、霍去病的故里。臨汾商周時稱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春秋時為河東郡地,漢 代平陽縣,兩晉時期劉淵亦建都平陽,隋朝改為臨汾縣,沿用至今。1948年解放後,劃為臨汾市、臨汾縣。1949年合併為臨汾縣。1971年分為臨汾市、臨汾縣,1983年8月縣市合併,定為臨汾市。

臨汾民間故事

1.明朝時,山西有戶富貴人家,家資萬貫,主人姓黃,人稱黃老爺。夫妻倆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河,長得別提有多好看了,圓圓的眼,彎彎的眉,白白的臉蛋,紅紅的唇,真是花容月貌。這黃河姑娘最愛唱歌,唱起歌來,天上的雲彩不動了,樹上的鳥兒也不嘰嘰喳喳了。

黃河到了18歲時,提親的像趕廟會,今天這家公子,明天那家少爺,有時一天來好幾個,可是黃河一個也看不中。那些公子少爺,一個個呆頭呆腦,鼠目獐頭,整天在黃河的繡樓底下像螃蟹一樣爬來爬去,黃河姑娘連眼角都不瞅他們一下。

黃河姑娘早有心願,一不愛錢,二不愛官,一心要找一個歌唱得好,樸樸實實的勤勞小夥子。 一天,黃河和丫環春梅到郊外遊玩,突然,從遠處傳來動聽的歌聲。黃河還從來沒聽過這樣好聽的歌,順著歌聲望去,只見一個砍柴的小夥子唱著歌從山上走下來,肩上的柴擔忽閃忽閃的,腰裡彆著明晃晃的斧頭。他大大的眼睛,粗粗的眉,紅紅的臉,白白的牙,威武英俊,黃河一看就愛上了。她迎上前去,說:“砍柴哥,你的歌唱得真好呀,能給餓哦唱一支嗎?”小夥子說:“能,歌就是唱給人聽的。”小夥子清了清嗓子唱開了,唱了一支有一支。黃河聽得如醉如痴,情不自禁地和起歌來。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越唱越有勁,越唱心越近,不覺日頭偏西了。春梅催黃河道:“小姐,咱們回去吧,晚了老爺要生氣的。”黃河戀戀不捨地說:“砍柴哥哥,你叫什麼名字呀?小夥子答道:“我叫柳新,前面那間草房就是我家。你叫什麼名字呀?”黃河道:“我叫黃河,你家裡有什麼人呀?” 柳新道:“家裡只有一個老母親。我每天砍柴賣錢養活母親。”黃河說:“明天砍了柴,咱們還來唱歌吧!” 柳新說:“好,你也一定來啊!”黃河回到家裡,心裡格外高興,繡房裡又響起了她美妙的歌聲。一連九天,黃河都出去,回來顯得格外高興,黃老爺很奇怪。這天,黃河和春梅前腳走,黃老爺後腳悄悄地跟上了。當他看到黃河和一個窮小子手拉手,親親熱熱唱歌的時候,氣得眼前直冒金星,立刻衝過去一把抓住柳新,咬牙罵道:“好歌窮鬼,懶蛤蟆想吃天鵝肉,竟敢勾引我女兒,非打死你不可!”說著,拳打腳踢,柳新急忙逃走了。 黃老爺把女兒帶回家中,氣狠狠地罵道:“好個不要臉的東西,敗壞我黃家門風,這麼多公子少爺你看不上,偏偏看上個窮小子。從今後,不許你離開繡房一步,什麼時候嫁出去,什麼時候離開們。”他命人看守著黃河,春梅還捱了頓打。柳新回到家中就害了相思病,一天輕,兩天重,三天就起不來床了,把個老母親急得拜天求地,把家中僅有的兩隻老母雞賣了給兒子清醫生。柳新對母親說:“媽,醫生治病不知心啊,孩兒我得的是心病呀!”接著,柳新把自己和黃河的事給母親說了,母親哭道:“兒啊,咱們怎麼能和人家結親呢?你死了這條心吧! 聽著母親的話,柳新的眼中湧出淚水,他指導娶黃河是不可能的,可他的心在黃河身上啊。黃河的歌聲時刻響在他的耳邊,黃河的音容笑貌老在他愛的眼前晃來晃去。眼看著柳新的病一天重似一天,他自己也感到活不成了,就掙扎起來,找了一截柳木,刻成個小人,然後把裡面掏空。老母親奇怪,問道:“兒呀,你命都保不住了,還做這小人幹什麼? 柳新說:“媽,兒以後再不能養活您了,我死以後,把我的心掏出來,裝在小木人裡,它就會唱歌。您拿上它就可以換些柴來,供您養老用。”老母親哭著說:“你只要安心養病,病就會好,要是真的死了,叫媽怎忍心這樣做啊!柳新說:“取出我的噁心,心就不會死,您還能聽到我的歌聲,就像我陪伴親一樣,不然就什麼也沒有了。”母親答應了。沒幾天,柳新就死了。老母親依照吩咐把柳新的心取出裝在柳木人裡。柳木人真的會唱歌了,唱的和柳新一樣。這件稀奇事立刻傳開了,人們爭先恐後地來聽柳木人唱歌。當人們指導是柳新的心在唱時,都留下很多錢。 黃河自從被關在繡樓上,每天悶悶不樂,靠在窗前,希望能看到柳新,聽到他的歌聲。可是等啊等,柳新始終沒有來。黃河每天茶飯不進,夜不成眠,慢慢地臥床不起了。黃老爺請醫用藥,卻越醫越重。黃河姑娘臉上失去了光彩,她病得氣息奄奄,人們再也聽不到她的歌聲了 一天,丫環春梅從外面慌張地跑進來,告訴黃河說:“小姐,不好了,柳新已經死了。可他家有個柳木人會唱歌,唱的和柳新一樣,是柳新的心唱呢。”黃河聽罷淚流滿面,一定要春梅帶她去看柳木人,春梅不敢。黃河說:“柳新為我死了,我怎能不去看他呢?”兩人要悄悄出門,被黃老爺發現,大聲喊住。黃河說:“爹呀,黃河愛的是柳新,黃河的心上人已經死了,只留下一顆不死的心,爹不讓女兒區看,女兒就碰死在爹面前。”說著就要往柱子上碰。黃老爺急忙攔住,派人用轎去送黃河。黃河剛剛到柳新家門口,就聽到清脆的歌聲。黃河三步並作兩步進到屋裡,她看見了柳木人,柳木人看見黃河竟一搖一擺地朝黃河走來。剛走到黃河身邊,只聽“撲通”一聲,柳木人栽倒了,歌聲也停止了。黃河搶前一步將柳木人抱在懷裡,可是,柳木人再也不唱歌了,裡面的心完全死了。黃河大叫一聲:“柳新哥,是我害了你呀!”一頭栽倒在地下,再也沒有起來。從此,“不見黃河心不死”這句話一直流傳下來。

2.元末,由於幾十年的戰爭和水、旱、蝗、疫等天災人禍,致使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北部地區農民流離失所,土地荒蕪,人口急劇下降。明初,太祖朱元璋採納大臣的建議,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以恢復生產。平陽府土地肥沃,物阜糧豐,人口稠密,明政府在洪洞城北賈村驛站旁的廣濟寺駐派員,集中移民,登記造冊,發放川資,押解上路。廣濟寺大門前的漢植大槐樹,就成了各地移民彙集、遣送外地的集散之地。從1373年(明洪武六年) 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44年間,在洪洞大槐樹處移民18次,約60萬人被遷往11省277縣,其中河南63縣,北京、河北56縣,山東52縣。至今移民後裔遍佈神州。“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祖輩相傳,婦孺皆知。

3.濟公智救廣勝寺的故事傳說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 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 這首濟公活佛行遭歌恐怕是當今中國民間傳唱得最廣的一首歌曲。

主人公濟公是我國宋朝末年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僧。俗姓李,名遭濟,浙江天台人。由於他經常蓬頭垢面,飲酒食肉,遊行於市井之間,形同瘋顛,人們又稱他為濟顛.濟公又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僧人,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扶危救困的感人故事。在九華山中就一直流傳著濟公智救廣勝寺的故事。

廣勝寺位於廣勝山下舒姑泉畔,緊靠下雪潭。由於當年通往九華山的公路沒有開通,從前山到九華山進香的人們都要經西洪嶺、甲子嶺,打廣勝寺門前進山。因此那時廣勝寺的廟宇很大,香火也特別興旺。相傳整個廣勝寺僅大門偏門就有七十二道之多,寺中一個專門負責開關廟門的老和尚每天午飯一過就開始關門,等他把最後一道廟門關上時已到了掌燈時分。但是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就是廣勝寺這麼一座大廟宇也不能例外。為什麼呢?那就是廣勝寺每隔六十年就要遭一回火龍(即火災)。儘管寺裡住持時時關照本寺僧眾在煙火方面處處提防,步步小心。但是一達六十年,廟宇就會無緣無故地起火,而且救都沒法救,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一座好端端的大寺被燒得一千二淨。然後全寺僧眾又得四處化緣,重修廟宇,再塑金身。這一年又到了六十年的期限,住持老和尚終日愁眉苦臉,—籌莫展,合寺僧眾也是人心惶惶,坐臥不安。 一天傍晚,廣勝寺門前突然來了一位瘋和尚,蓬頭垢面,衣衫襤樓,手裡拿著一根一端已經開裂了的破竹竿。瘋和尚一進寺門,便大聲嚷嚷:“哎呀,今天可把我餓壞了!”當家和尚一看心中雖然不快,但由於這些日子以來,心中有事,也不想再節外生枝,便讓小和尚領著瘋和尚到廚房去用膳。瘋和尚進得廚房以後,一點也不客氣,端起碗來就吃,而且遇到什麼就吃什麼,也許是餓急了,竟然一口氣吃掉了八大碗飯.吃完以後,用他那髒兮兮的衣袖一抹嘴唇,衝著小和尚嘿嘿一笑:“哎呀,我說小師傅,看你們當家的愁眉苦臉的樣子,好像有什麼心事呀?”小和尚見他居然一口氣吃了八大碗飯,心中已是暗暗稱奇,又聽他這麼一問,便趕緊走過來把這件關係全寺存亡的大事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說給瘋和尚聽了一遍,“是這麼回事,這我早就知道了,我就是專門為這事到你們這兒來的。今天是十一月三十,明天是臘月初一,也就是你們這座廟宇六十年前失火的日子,對不對?不信,你就去問問你們當家的。”小和尚把瘋和尚的話跟住持和尚一說,老和尚覺得這瘋和尚確實有些來歷,立即隨小和尚一起去見瘋和尚:“請恕者衲眼拙,不知仙師駕到,敢問大師法諱上下?”“花於乃四海之人,無名無號.名號事小,明日午時三刻貴寺劫期即至,此乃大事也。”“煩請仙師指點迷津。”“明日午時一到,請方丈立即關閉山門,讓所有香客一律在山門外燒紙進香.只留一道倡門供本寺僧眾出入,此門由花子我親自守護。”“多謝大師指點。”

第二天午時剛到,就見住持老和尚帶著寺僧急步來到大殿中央:“阿彌陀佛,各位施主,本寺現因發生了一些變故,請各位施主趕緊退出山門。”大家也不知道寺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故,只好一窩蜂地朝山門湧去。劇剛退出山門,小和尚們就一起動手把寺門關上,最後只留下一扇偏門沒關。這時,瘋和尚挾著那根破竹竿也來到了這扇偏門距前,只見他身子一歪就一屁股坐在門檻之上,雙眼微閉,並且不時地用眼睛的餘光警惕地掃視著周圍的一切……這時,只見一個穿著紅衣紅裙的美貌女子手裡拿著一隻紅平巾,向山門走來。她來到山門跟前,一看山門緊閉,便轉身向偏門走來。可是偏門又被瘋和尚倚坐在門檻上,要想進門,必須從瘋和尚身上跨過去。紅衣美婦沒有辦法,只好走到瘋和尚跟前,央請瘋和尚讓她進寺燒香。

瘋和尚眼皮一翻,用破竹竿指著山門外的大香爐說,‘燒香請到那兒去燒,這裡沒有香滬。”美婦又說她要進去求籤,瘋和尚一指偏門前的小桌子:“籤筒、籤詩都在那兒。”

美婦無奈,正待還要說什麼,只見瘋和尚“霍”地站起身來,一聲低喝:“午時三刻已過,你還不快走!”說完,破衣袖—抖,便朝紅衣女子臉上拂去,紅衣女子一驚,立刻化作一團火球朝廣勝寺對面的雞冠石上滾去,火球一落到雞冠石上,便倏地消失得無影無蹤。瘋和尚微微一點頭:“原來是這樣。”這一情景被寺裡的住持者和尚看得一清二楚,連忙過來問瘋和尚剛才是怎麼回事。“剛才那個紅衣美婦是火神化身,被我設法攔在寺外,並拖延時間,使她錯過了午時三刻,然後才把她趕走。對面的雞冠石正好對著山門,每次火神都是打那兒進出, 她每隔六十年出行人間一次,因為一抬頭就發現了這座大寺,而且寺內香火興旺,正是大好的棲身所在,因此貴寺每隔六十年便要遭一次火劫。”“阿彌陀佛,原來如此。多謝仙師慧眼識破天機,幫助敝寺逃過這一劫,者衲這裡謹代敝寺上下僧眾人等謝過大師。”住持老和尚說完,又向瘋和尚深施一禮。“貴寺今日雖然逃過一劫,但六十年後,劫期又至,那時又難免要費一番周折,必須設一計法,永絕了後患才是。也罷,我去把那雞冠石換個方向吧。”說完,只見瘋和尚用手中的破竹竿朝地上一點,一縱身便跳上了對面的雞冠石。 瘋和尚跳上雞冠石後,左瞧瞧,右瞅瞅,然後放下手中的破竹竿,撩起破袈裟,捋起破衣袖,一伸手就把那塊重約兩萬多斤的雞冠石給提了起來,換成了個西南-東北向。

從那以後,廣勝寺就再也沒有遭過火龍,失過火,人們傳說,那個瘋和尚就是濟公的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