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機器人王作冰:人工智能“上半場”的教育新藍圖

貝爾機器人王作冰:人工智能“上半場”的教育新藍圖


​創創導讀


從1984年上海科技館中“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到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新焦點,社會中的每一次重大轉型都得益於教育的重視和普及,也推動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


互聯網的極速發展帶來社會生活的巨大改變,隨著“互聯網+”滲透入各領域,教育行業的思考者與創新者也在積極探索發展新方向。貝爾科教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王作冰將目光鎖定在教育,致力於打造人工智能時代裡的全新創意科教體系。


貝爾機器人王作冰:人工智能“上半場”的教育新藍圖


王作冰是長江創創社區學員(百度長江學堂二期)。他在2011年創立了貝爾科教集團, 2014年開始重金投入教育機器人和遊戲化學習平臺的研發開創“線上+線下”雙線聯動的教育模式。2017年11月,經過一年的二十多個版本精心迭代打磨,貝爾編程線上課程即將正式對外開放。作為機器人兒童培訓的先行者,在人工智能的上半場中,王作冰繪出了一幅教育新藍圖。


創意

貝爾機器人王作冰:人工智能“上半場”的教育新藍圖

“互聯網的下半場是人工智能的上半場,創意科教必將引發人工智能時代新的教育革命。”大數據與雲計算技術的累積與鋪墊,加上AI所具備的深度學習能力,人工智能在記憶和邏輯上的強大優勢恰好彌補了人類的弱勢,使其逐步滲入電子商務、媒體、醫療和交通等多個領域;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發展,教育與人工智能的新融合已經初具規模。


在王作冰看來,工業時代是讓農民變成工人,信息革命讓白領成為主流,那麼人工智能時代下,AI技術取代由人工完成的標準化、重複性工作已是大勢所趨。“互聯網時代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信息,已經迎來了一個臨界點,也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時代下人與萬物互聯,這種變革正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推動力量。人工智能時代必然引發新一輪的工作革命,這個熱潮至少會持續10到20年;而處在風口的我們,更加需要前瞻性的思考。”


為什麼將目光鎖定在教育上?王作冰認為這是一場

情懷與商機的融合


一方面,對於中國的教育現狀來說,授課需要進行大量諸如備課、批改作業、出題閱卷等重複性工作,創新性並不突出,因此無法吸引優秀乃至頂尖人才,資源稀缺與不平衡就成為阻礙其發展的最大問題。如果人工智能能夠取代教育行業中的重複性工作,教師就可以更加專注於教學創新、情感關懷等方面,優秀人才將被吸引進來,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出更多的創新發展。


另一方面,青少年教育,事實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領域,它的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及中小學學生,但付費決定權卻基本掌握在家長手中。在“知識付費”已經成為普遍趨勢的當下,家長在教育方面的消費習慣也更加穩固,這便形來教育行業的新藍海。如果存在高效又寓教於樂的新型教育模式並且能夠廣泛推廣,一定能夠將傳統模式中的用戶與資金吸納進來,在教育行業的版圖中佔據制高點。


創想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慢慢向“人工智能+”轉型,AI技術與傳統行業的融入也日趨緊密,“人工智能+創新科教”已經成為行業發展新趨勢。對於王作冰來說,培養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就是新型教育模式在實踐中的最好運用。


“信息時代的原住民是90後,他們從童年開始就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一起成長,因此在思維方式上也與互聯網相匹配。他們創造了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型生活方式,利用互聯網解決社交、工作等各類生活需求,也成為互聯網企業的主力軍,符合他們的企業文化包括谷歌、Facebook等。而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後,我們應該把眼光投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


人工智能時代原住民是10後的新生代,他們與人工智能一同生長,思維與邏輯將會與人工智能相匹配,未來也將利用智能機器進行高效工作。因此,培養人工智能時代原住民的邏輯是:讓孩子從小與機器一同玩耍,熟悉智能機器,長大之後浸入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新興生活方式,利用智能機器進行高效工作。而在此過程中,教育者應該考慮兩個問題:

“如何與人工智能競爭”“如何與人工智能合作”。


“與人工智能的競爭與合作需要我們對AI有足夠的認識,包括它的功能與瓶頸,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如何與人工智能溝通和交流。”王作冰“將培養人工智能時代原住民”的理念貫徹到實踐中,貝爾科教在做的就是培養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讓每一個小朋友提前10年到20年接觸人工智能,開始和機器打交道,鍛鍊他們應對下一個時代的技能。


在貝爾的學齡兒童教育中,就有一定比重的編程內容。王作冰認為,AI的應用實際上就是由程序、數據、算法組成的,它的應用目標就是提升效率、解放人力、降低成本,這也是編程的本質所在。在人工智能時代,與編程相關的內容將隨處可見,而且編程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來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和思維方式的改變。因此,就像是如今我們不用互聯網就要被時代淘汰一樣,

人工智能時代內掌握編程的技術十分重要,孩子從小掌握這種思考問題的邏輯,對他們之後理解和應用AI有著不小的價值。


貝爾機器人王作冰:人工智能“上半場”的教育新藍圖

人工智能貝爾機器人


創新


真正投身教育領域,王作冰將自己定位為“應試教育的堅決反對者”,身體力行地探索新興教育模式。


在王作冰看來,應試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非教育本身所需;目前的教育體系是延續200多年前確立的學科制,主要目的是培養工業時代勞動力,因此重視的是知識或技能的學習和應用。這並不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因為學生除了需要學習知識外,還需要學習例如團隊合作、好奇心、創造力、人際交流等各類素質,而這種素質教育,需要在AI輔助下以“線上+線下”雙線聯動的模式完成。


教育行業的互聯網化是大勢所趨,但學習本身需要環境與氛圍,因此才會出現線下教育效率低下、線上教育用戶留存率低的狀況。基於兩種顧慮,王作冰將北美的教育理念與課程體系引進了貝爾機器人教育,並做出了兩個關鍵的改變:

從線上轉移到線下,從大而全的平臺模式走向細分領域。


“一方面,教育本身是反人性的,良好的浸入氛圍才能督促學生進行知識汲取,所以線下才是教育的未來,而線上的東西只能作為提高效率的輔助工具;我們要更加註重線下場景的創新。另一方面,教育這個行業領域非常大,新的變革不可能一下鋪成,因此必須向細分領域深挖才跑得通,兒童教育領域家長的付費習慣非常強,從這一領域入手更易打通。”


因此,貝爾科教將重心鎖定在兒童科教領域,使用了線下門店和線上課程相結合的模式,將“上好每一堂課”作為線上課程、線下門店和機器人產品的核心所在。在王作冰看來,雖然這種“重”模式帶來了更高的管理壓力和成本,但是能夠保證教學質量,確保學生能夠輕鬆、高效地獲得並運用新知識,因此才能保證產品的穩定與持續性,形成用戶存續與擴張。


更為開放和普及的貝爾編程課程,將於今年11月全面上線。王作冰希望讓孩子不只是AI時代的消費者和使用者,而變成創造者。他希望通過搭積木一般的可視化編程和可實際應用的文本編程覆蓋4-15歲人群,同時關聯工程、數學等STEAM內容,給孩子打開計算機科技的大門,帶領他們循序漸進地瞭解計算機背後的原理知識。

“工業時代我們強調IQ,是人與物的關係;信息時代我們強調EQ,是人與人的‘共建’;而在下一個由人工智能組成的時代裡,AIQ,也就是人能否能夠和智能社會打交道,將變得極其重要。我希望孩子們通過這套遊戲化的課程,學會從“上帝視角”去看待遊戲 , 從“用戶視角”去思考問題。”


互聯網時代加速了社會變革的步伐,技術與思想在交疊影響中不斷更新著時代圖景。人工智能時代的上半場已經開啟,我們期待著新的教育藍圖成為現實。




長江創創是長江商學院旗下的【創業創新平臺】,通過專業、聚焦、創新的【創業課程】和開放跨界的【社群服務】為創業者升級思維認知和管理框架,鏈接資本、產業、跨境資源,探索未來產業與商業發展邊界,共同塑造新商業價值。

歡迎在頭條給創創留言,我們會及時給予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