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諸葛亮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我的外公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01.雙腳踏遍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外公15歲時,娶了18歲的外婆。

外公高高的挺拔的個子,足有一米九。略有潔癖的外公,永遠都是白襯衫,黑褲子,細格子鴨舌帽。後來我才發現,外公的頭上光溜溜的,竟然沒有一根頭髮。

外公家橘黃色的地板,藍色的炕沿,和紅色的櫃子,光可鑑人。我媽說,只要客人一走,外公立刻拿起拖把擦地。

由於經常去外公家,通往外公家的那一條曲曲彎彎的路,也是我幼時最熟悉的一條路。那路邊的人家,沿途的風景,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外公出身地主家庭,幾歲就開始識字,說話慢條斯理,有一股儒雅的書生氣。受環境的薰陶和影響,外公不但識文斷字,還從小習武。外公身上的這些異於常人的優點,讓他自帶光芒,也贏得更多人的尊重。

在他的居所附近,方圓百里,不管誰家有需要做決斷的大事,無論婚喪嫁娶,還是各種家庭內部或鄰里之間的矛盾,都去找外公幫忙,或者讓外公來主持公道。外公每次都不負眾望。他處理事情沉著冷靜,分析也入情入理,面面俱到,總是安排得妥妥帖帖,讓人心服口服。

外公操著一口純正的河北腔調,時不時冒出幾句方言,這讓北方長大的我,一臉懵懂。

  • 夏天在院子裡吃飯,桌子很矮,大約一尺高,擺好飯菜後,外公讓我去取幾個”小叉”,可我實在不明白這個”小叉”到底是什麼,愣愣地站在那裡不知所措。看著我傻傻的樣子,小姨笑得前仰後合,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吃飯要坐的小凳子。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外公年輕的時候,手持一根木棍,七八個小夥子都難以靠近。堅持練武的習慣伴隨他一生,也讓他受益終生。每天早上起來,外公第一件事就是打拳,站梅花樁,再圍著房子跑十圈,然後才開始吃飯上班。

外公還有一手好廚藝,每年的春節,我最惦記的就是去外公家吃飯。大年初二,我們一家人吃過早飯,就早早地啟程了。

  • 我最早的記憶,是跟在媽媽身後,一邊走一邊在羊腸小道上撿拾羊糞蛋,黑黑的,硬硬的,以為是什麼好玩的東西,到了外公家,被媽媽發現後從兜裡掏出來,全扔在了大門外。

外公過春節是很講究的,要準備好多食材,單單是兒女們,就要準備四桌。每一樣都是外公騎著自行車親自去市場採購。

兒女們都按照習俗規定的日子回去過年。兒子們初一回外公家,女兒們初二回去。這兩天外公都會同時做兩桌菜,大人一桌,小孩一桌,每桌都十幾盤,雞鴨魚肉,煎炒烹炸,應有盡有,而且色香味俱全。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我最喜歡的是外公做的拔絲雞蛋卷,又香又甜又脆,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菜。

外公做菜的時候,總是提前備好材料,不用人打下手,他信不著別人。事實上,也沒有一個人的廚藝能及得上外公。

通常大人都在屋子裡聊天,孩子們四處瘋跑,這個畫面,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腦海中,直到我家搬到外地,才遠離外公的美食。

這些年雖然身在他鄉,一想起外公做的菜還是垂涎欲滴。那時候,去外公家一趟,足以抵擋所有的悲傷。

02.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外公是重男輕女的,大姨只上了六年學,就去上班了,聽媽說,大姨有好幾次轉成正式工人的機會,外婆都沒讓去。外公是一名普通工人,外婆沒有工作,全家僅靠外公一個人的工資生活。那個年代孩子多,需要掙錢貼補家用,大姨當知青可以多掙一倍的工資。

外公對子女的學習要求不是很嚴格,尤其女兒,他認為女孩遲早嫁人,不用念太多書。兒子們上班後,掙得的工資都自己留著,攢起來供自己結婚用,女兒們的工資則是要上交的。

我很小的時候,外婆就生病了。那些年,外公把家裡僅有的一點白麵藏在櫃子裡,單獨做給外婆吃,外公還帶著外婆到大城市去看病,只要有一線希望,都不放棄。儘管如此,還是迴天無力,外婆最終離開了。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外公有多傷心,我不知道,後來媽媽告訴我,外婆生病的時候,外公領著外婆走遍了全國最好的醫院,去了外婆所有想去的地方,只要外婆一句話,外公就會放下一切,毫不猶豫。這就是愛情最好的樣子吧。

l 莎士比亞說,真實愛情的途徑並不平坦。

雖然外公沒有能力挽留外婆的生命,卻可以滿足外婆所有的願望,也不枉相伴一程,相愛一場。

外婆的離世,讓外公塌了一半的天空

外婆去世後,外公休班的時候常常來我家,每次來都給我們帶來糖果,或者給我們錢,讓我們自己去商店買喜歡吃的東西。

商店離家裡很遠,我們卻顧不得這些,即使是三九天,也會穿戴整齊,捂得嚴嚴實實地往商店跑。外公給的錢,買來的糖果總能把我們姐弟幾個的兜裡裝得滿滿的。

外公一來,我們還能趁機吃上可口的飯菜,真是開心極了。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03.昨夜西樓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

外公一生勤快,他家的菜園子極大,放眼望去,遠遠地,柵欄隱約可見,柵欄外面是一望無際的草甸子。那些年,山上的熊瞎子經常光顧,外公每年都要把柵欄重新加固一下,防止熊瞎子進來傷害家禽。

順著壟溝走,在靠近柵欄的地方,總能找到各種野果。秋天的菜園子是我們最喜歡的,我們藏在豆角地裡,摘熟透的西紅柿,直到吃飯的時候,才被外公喊回來。

外婆去世後,外公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了菜園子。從春到秋,都在園子裡忙碌,儘量減少一些傷痛,抵禦無休止的思念。

外公下班後就去種菜,除草,收割,那片一眼望不到邊的菜園子,不知灑下外公多少汗水。

外婆去世兩年以後,外公娶了新外婆。那一年外公55歲,和新外婆同年。外公的生活,終於在黑夜中迎來了曙光,見到了久違的太陽。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終於有一個人陪伴,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了。

新外婆的到來,卻讓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我對新外婆很陌生,也從來不去靠近和了解她。

  • 姨和舅舅們對新外婆是牴觸的,他們不肯叫他媽。外公不答應,硬是逼著兒女們叫。現在想起來,外公只是想給新外婆一個該有的位置,讓兒女們能尊重她。
  • 那時候,小姨還沒有結婚,和新外婆更是針尖對麥芒,你看我不順眼,我對你不屑一顧。最嚴重的一次,小姨和外婆吵架,被外公拿著棍子追打,小姨的大長腿發揮了作用,一口氣跑到了大姨家。

其實,外公也是不想真正地打女兒,不過嚇唬一下罷了。以外公的身手,不可能追不上一個毛丫頭。

自從外公娶了新外婆,我們平時就很少去外公家了。新外婆有自己的兒女,有時候和新外婆的兒女們相遇,看著他們的親熱勁兒,我們都知趣地躲開。

畢竟,沒有絲毫的血緣關係,那份陌生和疏離,像一道溝壑橫在眼前,彼此都不太適應,雖然外公還是那麼和藹可親,我們也只在過年的時候,才去分享那一桌盛宴。

自從新外婆來以後,媽媽卻省了很多心,外公的冷暖,自有人心疼了。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04.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外公和新外婆一直相處融洽,兩個人互相體諒,互相照顧,一轉眼過去了幾十年。他們規律生活,飲食節制,每天都鍛鍊身體,一輩子從來沒生過大病,外公更是連普通的感冒都極少發生。

  • 去年我們路過外公的城市,外公依然一件雪白的襯衫,笑呵呵地出來接我們,看到我們特別開心。外婆腿摔壞了,已經在床上躺了一年多,所有的家務都由外公一個人做。外公的屋子裡依然那麼潔淨,廚房裡的廚具熠熠地閃著光澤,一塵不染。
  • 外公還在堅持晨練,每天早上去樓下打拳,跑步,然後去附近的早市買菜。外公不願意串門,兒女們也都在外地居住,只有小舅離得近,經常去看他。外公住到樓裡以後,更是很少外出,每天在家裡陪著外婆一邊看電視,一邊照顧她的起居。

外公和外婆,幾十年來,相濡以沫,不離不棄。九十歲的外公每天做著家務,不管多麼辛苦,都沒有一句怨言。

他給了婚姻一個最好的詮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15歲娶妻,55歲再婚,90歲分居的外公:無愧此生

梁啟超說,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無論外婆變成什麼樣,外公都是她最堅強的依靠。

外婆每天干乾淨淨,清清爽爽地靠在床上看電視,眼睛卻隨著外公的身影轉來轉去,目光裡盡是溫暖。

  • 今年夏天,聽說外公病倒了,不能夠再照顧外婆,外婆被她自己的女兒接走了,外公由於行動不便,住到了小舅家。

外公在人生的暮年,在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外婆的時候,只能被迫分開。外婆的子女,不願意接納外公;而小舅,也不想多一份負擔。垂暮之年,身不由己,只能各自保全。

相伴半生的女人,自己卻沒有能力繼續照顧了。這份生離,終是讓外公心裡充滿惦念和遺憾。

90歲的外公,一生無愧他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有責任,有擔當,有膽有識。在他心裡,有愛人子女,有良知道義,讓每一個靠近的人,都能感受到陽光一般的溫暖。

那些歲月靜好,那些苒苒時光,都在生命的溪水中,像珍珠一樣,閃著熠熠的光輝,給我留下唯美的記憶,不知不覺中,讓我去效仿,去沿襲。外公的那些習慣,也成了我終生不懈的追求和嚮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