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為什麼皇帝從來不擔心呢?

FDGHHFHGAH


實際上,“太醫”不可能隨意出入宮中,也不是哪個宮的小宮女隨便開小差多跑幾步路就能跑到太醫院去找某個相熟的太醫說私房話的。所以皇帝也不用擔心。


清宮劇裡常有“太醫”身份的男二出現,並且清宮劇裡的“太醫”在宮廷中上至帝王下至宦官宮婢沒有吃不開的,似乎在清代的宮廷裡唯有太醫上下通吃。

清代太醫院的故址在現在的地安門東大街,距離紫禁城的距離不算近。宮女想去找太醫要先出宮,那當然是不可能的。距離上的分隔徹底避免了太醫和宮中有私下往來。

另外,“太醫”只是一個統稱,凡是給宮中或是官吏之家看病的醫生都可以叫太醫。《周禮》中記載關於醫政、醫療的從業人員都隸屬天官冢宰管轄範圍之內。給周王室服務的醫療方面的官吏劃分很詳細,比如“瘍醫”,是指外科類的醫生;“疾醫”則是指內科醫生;“食醫”則掌管飲食的調配。“太醫”的稱呼最早出現在秦代。秦代有“太醫令”的官職,秦漢時期的“太醫令”不是統稱,是醫療系統的負責人,有管理職能。


元代之前沒有單獨的太醫院。太醫署、太醫局這類的機構一般屬於太常寺。金元時期始有“太醫院”的稱呼,元代的太醫院成為獨立的機構,這時候的太醫院不僅負責醫療,還負責製作御藥。明代的太醫院劃分比較詳細,有院使、院判、御醫、吏目,還有生藥庫、惠民藥局。

清宮劇主要說的是清代的情況。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代太醫院的醫生分四個級別:第一等是“御醫”,只有十三個人,雍正朝和乾隆朝御醫的品級為七品,和縣令一樣。第二等叫“吏目”,二十六人,其中品級為八品的十三人,品級為九品的十三人。第三等叫“醫士”,共二十人,賞賜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一共一百三十人,無品。


也就是說,太醫院所有等級的醫生一共九十二人,都可以叫“太醫”。可“太醫”和“太醫”的差別極大。最高等的“御醫”給皇帝及宮廷服務,在太醫院地位最高,最低等的“醫生”連處方權都沒有,只能當助理。所以,決不可能出現清宮劇裡的情況,一個“太醫”一會兒給皇帝看病,一會兒給妃嬪看病,一會兒又給太監宮女看病。


沅汰


看過《甄嬛傳》的小夥伴一定還記得,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

已經身為妃嬪的沈眉莊愛上了為自己看病的溫太醫,結果兩人還一夜春宵,最後有了娃。

粗看起來,這情節還是蠻合情理的,畢竟太醫也是男人,而且是完整的男人,天天看著這些花枝招展的妃嬪,有點歪想也正常。

但是!!!小君想告訴大家的是,這種情節在真實的歷史中是絕對絕對一萬個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古代太醫雖然沒有閹割成太監而且還可以直接進後宮,但絕不可能和妃嬪有染!

“太醫,怎麼進宮的?不閹割可以嗎”

這裡僅以清代為例。清朝在宮廷內專門設立了“太醫院”和“御藥房”等醫事機構,他們直接隸屬內務府,為皇家人服務,太醫院設有院使(院長)、院判(副院長)和御醫10多人,另外,還有醫士、醫員、吏目等總共百多人。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太醫院裡沒有實習生,所有的醫生都是全國推薦上來的名醫,所以,能當名醫,想必歲數也是中年以上,白髮蒼蒼的老者更不在少數。

太醫雖然能近距離接觸皇族,但是地位並不高,頂多能混到三品,有時還不如一些掌事的大太監。

“太醫可以在宮中過夜嗎”

太醫在宮中給嬪妃診治,並不像很多影視劇裡寫的那樣,哇,一個妃子生病了,馬上傳某太醫。

真實的情況是,妃嬪生病,得由宮人通知內務府,然後由內務府再通知太醫院,最後由太醫院挑選太醫為其診治,同時,清宮太醫數量很龐大,而且大家都是分科出診,有婦科、腸胃科等,不會像電視劇裡寫的那樣,啥病都一個太醫搞定。

那太醫是怎麼給妃嬪診治的呢?

一般來說,太醫都是見不到妃子的臉,宮中會隔著一道紗簾,妃嬪們只伸出一隻手讓其號脈,或者用絲線診脈,即“懸絲診脈”。

而且太醫自進入妃子的宮中就會有專門人記錄和“監視”,妃子身邊隨時隨地會跟著一大堆的宮女太監,所以太醫想親近妃子,根本不可能!

那晚上可以留宿妃子宮中嗎?

這就更不可能了,清宮規定:除皇帝之外,15歲以上成年男子禁止夜間在後宮隨意走動,就算是皇子,到了15歲也要進入阿哥所,與後宮分開。

所以,太醫不可能晚上還在宮中和妃子鬼混。


最後,小君想說的是,太醫們為皇族診治,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萬一出錯就會獲罪,所以他們整個的診治過程都是各種擔驚受怕,小心翼翼,哪還會有閒心想著和妃子們搞私情。

而且,清宮妃子都長得這樣:

我想,民間女子也會比她們好看吧,太醫們為啥不去宮外找,而偏偏在宮內亂呢!


宮殿君


皇帝的後宮裡,除了皇上一個正常的男性經常出入外,去的最多的就是服侍各位小主的太監宮女了。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正常男性,可以經常進出後宮的——就是宮廷的太醫群體。

人食五穀雜糧,不免會生病。皇上和眾嬪妃也不例外,因此歷朝歷代,宮裡的御醫、太醫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太醫是正常的男人,又能進出後宮,那就難免會出一些讓人想入非非的事情。

《甄嬛傳》裡溫太醫和沈眉莊不就是一例嗎?

而實際上,想歸想,古代發生溫實初和沈眉莊這樣事情的,可能性極小。

首先,宮廷有嚴格的太醫管理制度。

太醫院並不在內宮,需要太醫時都是宣太醫前來的。而後宮晚上也會封鎖,因此太醫是不可能24小時呆在後宮的。

妃嬪宣太醫診治,會有太監陪同,妃嬪這邊也有宮女丫鬟陪伴。眾目之下,很難有非分之舉動。

而太醫進出宮的時間,都是有專人記錄的,不可能在宮內久留。

其次,太醫多是有點年齡的“老古董”

有一句玩笑話說,學中醫的和學歷史的有相似之處,就是越老越值錢。確實如此,俗話說,老中醫。因為中醫的博大精深,學會並用到實踐上,需要長久的時間。真正醫術高明的老中醫,大多是一把老骨頭了,哪還有那麼多心思。

電視劇裡那些年輕的太醫,在真實歷史上多是不太可能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給皇上看病,弄不好可是掉腦袋的。

最後,太醫給嬪妃診治,多是誠惶誠恐,戰戰兢兢

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皇帝的女人更是摸不得。相傳太醫診治,有懸絲把脈一術,更有隔紗診脈的手段。太醫診治,已是誠惶誠恐,發生其他事情的可能性也不大。

因此,古代的宮廷雖然規矩嚴苛,也並沒有將太醫咔嚓了再去為皇室服務的。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考慮的就是,醫學在古代多是家學,如果將太醫也變成太監,那就是竭澤而漁,以後且不說沒有醫生敢進宮,醫學傳承都是問題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我是薩沙,我來回來。

很簡單。

第一,太醫留守紫禁城,卻有嚴格制度。

夜晚的紫禁城,只有極少數男性侍衛和幾個太醫駐守。

男性侍衛多為滿清貴族子弟,由於宮女和太監沒有搏鬥能力,必須讓他們駐守紫禁城的外城。然而這些子弟其實無法接觸宮女,最多隻能接觸太監,遇到女性必須一律迴避,所以不可能亂搞。

至於太醫也是一樣。他們日夜駐守,主要是怕夜晚突然有人發病,就像今天醫院的急診值班。

但只要沒有人發病,太醫是一步也不能離開太醫院的,更不可能隨便走動,也不可能去亂搞。

第二,太醫有心無力


能夠當上太醫的,基本都是當時全國的名義,基本都是老人。

一般都是五十歲起步,甚至還有六七十歲的。

當年的人因為醫療和飲食,比現在人衰老的快,即便五十歲也像六十歲。

很多太醫乾脆老態龍鍾,步履蹣跚,壓根就沒有亂搞的能力。

說白了,這些老人和太監也差不多。

第三,太醫沒有機會亂搞

太醫去給皇妃看病,根據規矩都是要有一大群太監陪同,根本不可能單獨和人接觸。

同時,如果皇妃年級較輕,往往還要用簾子遮住面容,只是診脈。

除非實在需要看氣色,才會掀起簾子給太醫看面容。

連臉都看不到,哪裡談得上亂搞。

第四,太醫絕對沒有這個膽量亂搞

能夠當上太醫的,都是社會上極有名望的醫生。

天下再亂,餓不死醫生。

富人為了保命,找太醫看病都是不惜血本的,要多少錢給多少錢。

這些太醫通常都是大富大貴,家裡有的是錢,根本不缺嬌妻美妾。

誰都知道,淫亂宮廷是誅九族的大罪,太醫又如何為了佔一點小便宜而胡搞呢?

除非是不想活了。

《甄嬛傳》裡溫太醫和沈眉莊,壓根就是扯淡,編劇的意淫而已。


薩沙


太醫出入後宮有一套複雜的程序,出不了事兒

古代沒有DNA檢測技術,所以皇帝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不允許後宮內出現男人,因此出現了太監這個職業。不過把男人變成太監也是非常需要技術的,像是太平天國就沒有掌握這門技術,於是洪秀全只得在後宮內全部使用女眷。

但除了皇帝和年幼的皇子外,還有一個種男人可以出入後宮,這就是太醫。

人都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生病是很正常的事兒,生了病自然就要去看醫生,為此皇家轉門設有太醫院,全權負責對後宮成員的身體健康。

不過一個大男人在後宮中走來走去,皇帝難道就不擔心?皇帝為啥不把太醫也變成太監呢?

不擔心肯定是假的,但也沒辦法,而且皇帝還真不能把太醫變成太監。

古代的醫學的傳承和今天不一樣,古時的醫學教育很多都是家族性的,就是由父傳子,子傳孫,孫傳曾孫,這樣一輩輩傳下來的。

舉個例子,大家都看過電視局《大宅門》吧,《大宅門》裡的白家從明初開始就世代行醫,家裡祖祖輩輩都是醫生,一些獨門秘籍和製藥配方根本不會外傳,甚至只傳嫡不傳庶,以免機密的醫術外洩。(《大宅門》中的白家就是世代行醫)

所以如果把太醫變成太監,那麼就會面臨醫術失傳的風險。而更嚴重的是,這樣一來就沒人願意去當太醫了,畢竟醫生這個行當是不會失業了,在民間看病照樣能養活全家人,何必為了進宮去挨著一刀呢?所謂無奈之下,皇帝只得允許太醫保全自己的身體。

不過後宮畢竟是皇家重地,太醫進出後宮都會被嚴格地記錄下來,太醫何時進的宮,在宮裡帶來多久,何時出的宮,都會有詳細的記錄。而且太醫在診脈之時周圍都會有宮女和太監監視,在眾目睽睽之下太醫想做點啥也不可能。

再者說,中醫是一門特別需要資歷的學科,沒有幾十年的行醫經驗根本當不上太醫,所以能為後宮看病的太醫一般年紀都比較大了,有強大地“自持力”,也不會去動那心思。(《女醫明妃傳》中的太醫院太醫)

至於太醫是如何去給嬪妃們把脈?有人說是“懸絲診脈”,既拿一根細絲,其中一端綁在病人的手腕上,另一端則在太醫手中。太醫將細絲拉直,病人的脈搏會通過這根細絲傳導到醫生手中,以此來判斷病情。

但這種方式聽起來就不靠譜,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醫生親自把脈都不一定能準確地夠看出病因,拿個細絲就更白搭了。古人雖然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可看病這種事情不容兒戲,皇帝如果連這個都忌諱,那也不用招太醫了。

通常情況下太醫會先詢問病人的病情,然後在看看病人臉色和舌苔,之後在嬪妃的手腕上放一片手帕進行診脈。不過除此以外,太醫和病人不會再有更多的身體接觸了,而《甄嬛傳》中溫太醫在後宮偷情的那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也不可能發生。(《甄嬛傳》中溫太醫和沈眉莊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千佛山車神


古代皇宮那麼大,但是在裡面真正的男人只能有一個,那就是皇帝;除了皇帝就是妃子和未成年的皇嗣。伺候這些主子的人,不是宮女就是太監。

我們經常從《羋月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等宮廷劇中看的太醫能夠隨意出入後宮,難道皇帝不擔心他們會和自己的妃子發生點什麼嗎?畢竟在後宮中,得不到皇帝雨露的人更多,她們難道不會有需要嗎?難道她們不會和別的男人發生的什麼嗎?


其實我們都被一些宮廷劇誤導了,古代宮廷規矩森嚴,連皇帝的親兄弟,甚至親兒子都不能隨意進出,一個太醫哪能想電視劇中那樣隨便呢。

①太醫每一次為皇帝還有後妃診治的時候,都有詳細的記錄的,相當於現在病歷檔案一樣。並不是像電視劇上表演的,后妃可以隨意私自見太醫,不要說真發生點什麼,就是一旦有謠言這樣的事情,估計有嘴都說不清了,就會認為有損皇家顏面,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②每次太醫看病的時候,都不會是一個人。有一個隨身的小太監或者跟班,一方面協助太醫看病,一方面也有監督的作用,太醫是不可能和后妃單獨相處的。


③太醫給皇家的人治病、診脈都是跪在地上低著頭,不能隨意看皇上或者嬪妃的臉,除非是病情的需要。而且給女性診脈的時候,還要在手腕處放一塊手帕並且隔著簾子,懸絲診脈就是為了避免肌膚接觸而發明的。


④皇宮專用的太醫,醫術必須高明,而中醫需要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才可能成為高手,所以太醫基本都是全國各地舉薦或者篩選來的,普遍年齡偏大,也就不可能發生啥故事了。

⑤太醫也害怕,給後宮這些主子看病有時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差事,壓力山大,還哪有別的心思生出花花腸子。

綜上原因,皇帝也就根本不擔心那個太醫與自己女人有染了,幾率太低了,低的都有點鹹吃蘿蔔淡(蛋)操心了。不知道題主為啥要替皇帝操心了。


安定郡小書生


太醫也是男人, 經常出入後宮, 為什麼皇帝不將他們也閹割?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嫪毐的出現,讓後宮無比的淫亂,而且還是和太后。所以後來為了防止後宮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可以出入後宮的都是太監,所以宦官才全部成為了太監。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太醫也是男人,他們也經常出入後宮,為什麼皇帝不把他們也閹割,不怕悲劇重演嗎?

往往有一種說法是,後宮除了皇帝,沒有第二個男人敢進出,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太醫也是男人,他們不也是經常出入在後宮嗎?為什麼皇帝就那麼放心他們呢?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皇帝考慮的也非常的多,比如以下的這些原因,都不敢讓皇帝將他們閹割。

首先,太醫都是年齡比較老一點的。這個不用說也知道吧,可以進入皇宮當上太醫的人,都會醫術高明,經驗豐富之人,所以他們的年齡都相對較大,閹割他們好像並沒有必要,而且年長了,被閹割也是有生命危險的。

而且醫者仁心,人們對於他們往往都是比較尊敬的,所以閹割對於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種侮辱,以後或許就沒有人敢去當太醫了,皇帝他們的病何人來治?

其次,太醫在診斷的時候,都是有人陪同的。不管是皇帝生病,還是妃子生病,太醫都是在宮女或者是太監的陪同下為他們治療的,所以他們也不能做出什麼出格之事。而且可以讓太醫來診斷的,在後宮的地位也不低,至少比太醫要高,太醫不能直接接觸妃子們的玉體,而且有時還要跪著,所以更不可能有事了。

最後還要一點,其實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吧。對於太醫來說,只要被召去看病,他們的心裡肯定都是非常惶恐的,因為如果治不好的話,就是砍頭的大罪,如此生命攸關的時候,太醫怎麼有時間去想其他的事情呢?

他們只要踏進了後宮,就相當於一隻腳已經進入了閻王殿,肯定都會將心放在治病上面了,至於其他的事情,肯定是沒有時間想的。所以皇帝並不擔心太醫,就算太醫不被閹割也同樣在後宮進出。


問歷史


皇帝肯定是擔心的,皇帝又不傻,萬一喜當爹了,他頭頂的就不是皇冠了。不過古代太醫並不是能夠隨意進出宮的,比如明朝的時候,後宮妃子以下的人有病,太醫是不能夠進入皇宮的。她們只能把自己的病情描述清楚,然後太監出入,根據病情的描述來取藥。如果妃子生病了,太醫進宮看病是必須有人隨同的,不可能孤男寡女共處一室的。《紅樓夢》中賈元春回家省親,連自己的父親都只能隔著簾子問候,可見古代禮法之嚴格和不近人情。至於影視劇中的太醫和妃子好上了,不過是大的美好想象罷了。

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把太醫閹了。我只能說學醫已經很辛苦了,把別人閹了還有天理麼?太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醫生一定要高明,所以古代太醫肯定是選全國醫生最好的醫生。如果皇帝這麼做,誰還願意學醫,誰還願意當太醫。

當然,也有人覺得可以讓太監學醫。對此,我只能說想多了。醫生這個職業有什麼特點?醫生是需要很多實踐經驗,太監呆在皇宮中怎麼學習醫術?皇宮人數再多不過十幾萬人,一年下來能有多少病人?還有一點就是古代很多手藝都是世代相傳,一個太醫可能他爺爺的爺爺就是一個名醫,太監找誰學?再說了他祖上要是醫術好,他會當太監麼?


歷史是什麼


皇帝的後宮是男人的雷池,不是親兒子都不能躍過一步,親兒子進宮也只是給母親請安,完事之後也不逗留。如遇特殊情況,也得奉詔才能進入。太醫當然也不能隨意進入,只不過後宮妃嬪生病了,沒辦法命重要,皇帝的女人當然不能拋頭露臉,只能請太醫進宮醫治。而此時被宣的太醫也得有皇帝的口諭或詔書,否則照樣不能進。

太醫進入宮裡,不能直視皇帝的女人,也見不到廬山真面目。古人診病的方法通常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四種方法。望,就是看面色,一般有經驗的太醫會根據一個人的臉色把病因診斷的八九不離十;聞,就是根據病者說話的聲音,來判斷所患病症的虛實;問,就是詢問當事人的病症表現;切,就是號脈,也是太醫最常用,且做為診斷結果的重要依據。前三項在皇宮裡基本用不上,所以只能用號脈來碰運氣了。


太醫的把脈是個技術活,宮裡的規矩多,也講究的很,一般情況不能觸碰病人的肌膚。這時婢女會將一根細紅線拴在病者的手腕上,另一頭拴在幾米之外太醫的脈枕上,此時就是考驗太醫醫術的關鍵時刻,因為太醫需要從這根細線上號出病人的脈向。如果病情緊急,隔空號脈也就免了,病人只需伸出半支胳膊就可以了,但手腕上須蓋一塊薄薄的帛絹。

通常太醫在後宮停留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時辰,因正常診斷半個時辰足矣,剩下時間開方子。如果太醫的醫術高明,藥到病除,那麼就會得到皇帝的倚重,升官發財不是問題。如果一旦給瞧走眼了,耽誤了病情那就不得了了,皇帝的女人都金貴,如果皇帝怪罪下來,那隻能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不要羨慕太醫生能夠自由出入皇帝的後宮,有時候那就是一道鬼門關,活著進去,能不能活著出來就不好說了。而皇帝自不用擔心,眾目睽睽之下太醫那敢有不軌的行為,皇帝可以半夜詔其入宮,但不會允許其在宮中過夜。而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太醫,看是很體面的工作,但是最受煎熬。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宮鬥劇誤人子弟!

無論是最早的《金枝欲孽》,還是後來大火的《甄嬛傳》,都有後宮嬪妃與隨意進出宮廷的太醫私通的情節。這其實是後人對古代宮廷的一種誤解,以清朝為例:

清代的太醫根本就不像影視劇說的那樣能隨意出入宮廷。

皇帝又不是傻子,當然會想方設法防範自己被戴綠帽子。

清朝的太醫都是有等級制度的,什麼等級的太醫,負責診治什麼等級的宮廷女眷,妃嬪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指定給某個太醫。

無論是《金枝欲孽》的孫白楊,還是《甄嬛傳》的溫太醫,他們能與妃嬪偷情,是因為玉瑩、沈眉莊指定他們診治,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越是水平高的太醫,年歲也就是越大,這個年歲恐怕是不會讓皇帝擔心的。

太醫進入宮廷,必須在御藥房的太監引導下,才能到達後宮。每次太醫問診時,也不是由單個太醫負責,至少有兩到三名太醫同時看病。在這種情況下,我不相信還能輕易地就給皇帝戴綠帽子。

最後,太醫開的脈案、處方都要存檔,以供皇帝隨時查詢。例如,乾隆時期的《惇妃用藥底簿》、道光時期的《皇后進藥用藥底簿》、咸豐時期的《㻻嬪用藥底簿》、光緒時期的《老佛爺進藥用藥底簿》,都是這種檔案的代表。這些檔案會詳細地把太醫都做了什麼記錄下來。

隨便舉個例子吧。在道光年前的《全貴妃遇喜四阿哥底簿》中,道光十一年(1831)三月二十五日這天的記錄是這樣的:

御醫孔毓琳、張新、蘇玉診得全貴妃脈息安和,系妊娠七個月。

三個太醫給全貴妃看病——道光的孝全成皇后,也是咸豐的生母——看完病後,還要記錄存檔,報告給皇帝。

請問,這種情況要怎麼戴綠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