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濤點校《泗志鉤沉》(一)

點校說明:《泗志鉤沉》藏於山東省圖書館,作者王子襄曾於清代做過泗水縣令,原書為手抄孤本。點校時對個別錯漏字做了審慎更補,特此說明。

泗水縣山川考

泗水縣在燕京東南,緯二度十分度之二,經去中線十分度之五,疆域東西一百里,南北五十里。山川形勢,皆自東而西,泗河貫其中。南北皆山。


彭慶濤點校《泗志鉤沉》(一)

雷澤湖


北境之山 自東而西者,始伏山,終景山。伏山,字或作服、作負、作陪、作浮、作包,亦名浮邱,俗曰關山。關山本名伏山,金末邑人郝定起事,設東城關於此。以山北連艾山,層巒疊阜,至此跌伏。入雷澤湖,起為歷山,相距十餘里,中間東西十五里,南北八里。湖之南傍歷山,為自郯城、沂州、費縣、平邑、入泗境,而西達曲阜、兗州必由之路。故設南警臺分兵扼守。湖之北傍伏山,為自穆陵關、莒州、沂水、蒙陰、仲村、入泗境,而西達曲阜兗州必由之路。故設北警臺分兵扼守。關山之名由此而起。又自關山東北與蒙陰西諸山相接,跌斷處有大路。為東南自沂費,南自徐州、嶧縣、武城、平邑,而赴泰安、濟南所必由。設白馬關以與關山為聲援,即漢末“徐州牧陶謙遣張闓送曹嵩赴泰山郡路,出華費之間”者是也。地在費西、華東,故曰華費之間。

在治東七十里雷澤湖北與巨圍山相連,其脈北自艾山雕嘴崖、馬耳峰之間,跌落起伏,兩水分流:左為沭源,右為汶源。山勢南行至新泰縣,東北分三支,左為堯山、天馬山,沂水出其陰;右為新甫徂徠山,嬴汶出其陰;中支又南化為漫磧,名分水嶺,長六七十里。中間特起一峰形如植魚,首下尾上卓拔凌霄,名鰲山,即具敖之敖。下有敖山驛,為泰蒙孔道。又南約三十里,起為巨圍山,旁分兩支,左為五臺及蒙山陰,右為泗境北石屋山,至曲、寧境九山諸山。中而南即伏山,不甚高大,橫列形如三臺。南面陡落隱伏,入雷澤湖,湖心突起攢石,立秋後,四面水淺石竇,其聲如雷,三日即涸大半。湖南起三員山,迤南漸高,即歷山,為泗南境諸山之首。伏山前有北經臺、南經臺、東城莊等村莊。

石屋山 亦名卞山,在治東北五十餘里。山形方長,有石洞,為古蒲衣子公輸般及妻雲氏之所棲。山脈亦自巨圍山來,陰有泉,由防來。相傳以為即洙水繞山東麓南流,折而西,至卞城東北與泗會。注《水經》者誤以為洙水,並牽引蓋縣臨樂子山,強為附會,其實皆未嘗確考,遂沿誤而益誤雲。山東有東、西城莊,西南麓有尤家莊、東莊、北莊、南莊等村莊。


彭慶濤點校《泗志鉤沉》(一)

華胥故里


華胥山 俗訛為黃粟山,又曰黃山、曰黃山寨,在治東北四十五里。脈東與石屋山通相連,中隔一尖圓小山;脈西南行伏而又起,結一圓阜曰宮娥埠。又落為陂陀,迤邐而南,有大崇邑、小崇邑、辛莊、北苗館等村。崇邑,即古垞城。《寰宇記》雲:“垞城臨泗水”,《秦地誌》雲:“垞城,古崇國,在泗上”。今治東北四十里有崇邑,西有城子頂者,即其址也。華胥山下東南有黃溝,即古華渚。西有華村,即漢泰山郡之華縣。徐州牧陶謙使張闓送曹嵩家屬赴泰山郡,被害於華費之間,華即此華也。其以華名縣,蓋因山名,亦因古為華胥氏之國也。今村割屬泰安。山南澗一水,西南流至北苗館西入泗;山西澗一水,西南流與星村河會,兩水皆名金線河。中間村莊有城子頂、大小黃溝、翟家衖、邢家隖、賈家莊等村莊。


彭慶濤點校《泗志鉤沉》(一)

華胥湖


高陘山 即北老寨,俗名雲頭山,又名熨斗山,在治東北二十五里。山形方正,四面壁立,鄉人曾避亂其上。因南對商山,有老寨之名,故別之曰北老寨。山北眾小山雲屯,此山巍然獨高,故名曰云頭山。又山西方員(圓)峻峙,山背平拖,形如熨斗,故名熨斗。山南又起一小員(圓)山,曰埠山。又東南十餘里,連起兩小山,曰朝陽山。埠山之間,左右各有一水:左水源於山陰,即盜泉,東南流經星村之東,與華胥山西南麓之水會,南流經陳家莊東,至姜家村南入泗,名金線河;右水西南流經南百丁北、北百丁南,轉而南流,經邱莊東、嶽陵北,轉而西,經賀莊北,又轉而北流,至泗臺入泗,名玉帶河。其間東南有星村、陳家莊、姜家村,南有林泉村、徐家村,西南有南北丁、嶽嶺、賀莊等村莊。

金粟山 在治東北高陘(峪),山西石筍嶙峋,形微圓,多沙礫。山下南數里,又連起兩小圓山,名浮邱。關山本名浮邱,而此山亦名浮邱,因浮邱伯所居而名也。相沿名為邱莊,俗乃訛為關莊。東有小水與玉帶水合,至寺臺西入泗。水之內有北百頂、邱莊,西有小水,與醜村河會,南流至寺臺而入泗。水之內有楊家橋、官莊、寺臺等村莊。

翟山 在治北微東二十里,金堆之西,兩員(圓)峰東西平列,不甚高大。山南有醜村,兩水夾流,至官莊流虹莊之間,合而南流,至寺臺西北入泗。

堯山 在治北二十里,形如屏張,山頂中平,兩尖面向東南壁立。由東南麓出脈,起嶺迤邐,南臨泗水,轉折而西,尾至紅石崖而止。左水入醜村河,至寺臺入泗;右水入大雲河,至紅石崖入泗。其間有劉家漥、北白石、南白石、流虹莊、崔家莊等村莊。山南有堯山莊,又西南有堯王墳。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