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於傳統,不囿於習俗:以戰“疫”心態把每一天過成“龍鳳日”

不拘於傳統,不囿於習俗:以戰“疫”心態把每一天過成“龍鳳日”

二月二,俗稱“龍鳳日”,古人有穿龍尾掛在孩子帽際或肩頭以辟邪的習俗。

如果不是這場史無前例的全民戰“疫”,一出正月,生活在祖國最北方的人們就會把家裡年前封凍在戶外冰雪裡的豬頭、豬蹄兒刨出來,一番煙熏火燎地除淨鬃毛,浸泡,清洗,最後碼入鐵鍋,開煮!二月二,北方人要吃“龍頭”、“龍爪”,這既是過大年的收尾——鬧了一正月,還要再加個“二月二,龍鳳日”才算過完年!同時,吃“龍頭”、“龍爪”也是勞動者在為春播春種繼續力量。所以,沒有殺年豬的家庭也不甘落後,至少也要買幾個豬蹄兒備上。於是各大超市、肉食店都將顧客盈門,排起長隊。

不拘於傳統,不囿於習俗:以戰“疫”心態把每一天過成“龍鳳日”

據說,豬和龍是同宗,古代神話裡有豬婆龍,所以豬頭、豬蹄兒又被美稱為“龍頭”、“龍爪”。

如果不是這場大疫,一出正月,理髮店是最忙碌的,因為“正月理髮剃舅舅”的禁忌終於結束了!愛美的人們早已迫不及待,尤其要趕在“二月二,打龍頭”,大吉大利,大富大貴!

但是,聽說,這兩天,除了超市、肉食店有排長隊的以外,別無動靜。看到有地方政府勸導民眾不要趕在二月二扎堆理髮,網民調侃:間隔兩米距離,理髮師夠得著我嗎?

不拘於傳統,不囿於習俗:以戰“疫”心態把每一天過成“龍鳳日”

理髮這一行業,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沒有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其實,民俗是在特定歷史形勢下發展起來的,也會隨著特定社會環境而改變。就拿理髮習俗來說,無論“正月理髮剃舅舅”,還是“二月二,打龍頭”,歷史都不久遠。因為,誓死捍衛辮子的歷史就在一百多年前,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而別新軍閥剪掉的“金錢鼠尾”辮也不過在清初南明滅亡後,也就是1645年,滿清用政治高壓懾服漢人而推行起來的。在那之前,中國人,無論男女都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剪髮是奇恥大辱,是大不孝,是酷刑(“髡首”)!

不拘於傳統,不囿於習俗:以戰“疫”心態把每一天過成“龍鳳日”

孩子,你是怕被剃掉龍發嗎?其實“打龍頭”應該和“鬥地主”是絕對兒,是個熱鬧事兒。

回首這一歷史,今天的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剃掉頭髮、剪掉辮子,怎麼就辱沒先人了?怎麼就至於生不如死了?同樣道理,大疫之下,“二月二,打龍頭”的民俗要不要堅持,要不要去理髮店,比起生命、健康,輕重自明。如果一定要剪髮,不妨變通一下,在家自理,對鏡試藝!左右也是宅家,即使出門也是口罩、眼罩、“水桶罩”、斗笠加浴罩,能捂多嚴捂多嚴,決不暴露!疫情過了,如果大命不死,想怎麼捯飭就怎麼捯飭,那還遲嗎?

不拘於傳統,不囿於習俗:以戰“疫”心態把每一天過成“龍鳳日”

二月二,龍抬頭,其實是陽氣上升,萬物萌動的預示。嚴冬蟄伏的蟲子開始復甦。各地有舞龍為大年收尾的習俗。

所以,特定形勢下,學會不拘於傳統,不囿於習俗。以戰“疫”心態,過好每一天。把每一天當做你的“二月二,龍鳳日”來過,就沒有不開心的了。因為,傳統習俗也都是在生活當中形成的,無論是刀槍棍棒架在脖子上,逼迫接受或者剪掉“辮子”,還是時尚追求得來的,都是時間流淌中沉澱下來的精神文化、心理習慣。從2003年的SARS到本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都是人類貪食野味劣習釀成的惡果嗎?神農嘗百草為我們治病,先民馴化雞鴨牛羊供我們食用,可沒叫我們吃靈性十足的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為生。天道預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作者 ▏乾隆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