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老院,晚年如何才能幸福?

浮華與陰霾


這個題目值得每一個人思考,老年人,中年人,甚至青年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老去的路上。個人以為,對於晚年的幸福,並不在於住在哪裡,而在於,當人生遲暮,你擁有的是什麼狀態的什麼質量的生命,在幾十年漫長的人生歲月中,你賦予這具軀體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現實生活中,跟著兒女住的,也有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也有父子不親兄弟反目的;住養老院的,有與人和睦相處安然恬淡的,也有怨天尤人處處討厭的。造成以上不同狀況的,不是身在那裡,而且個體的脾氣性格修養學識。

個人以為,要想安享晚年,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第一,與人為善,與己為善,同時要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要讓別人欺善。

與人為善。人人都喜歡善良好相處的人,老人家善良了就是慈祥,就有人緣和子孫緣,就更讓人願意親近。可惜很多人,越老越固執,像那個啥裡面的石頭,又臭又硬。

與己為善。接受衰老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如果再有病,或者老伴離世,這老人會和自己過不去,別人怎麼做,都做不到他心裡去,這樣的生命如在地獄。

守住邊界。有些本性善良懦弱的老人,很會委屈自己,而欺負良善,是某種群體的共性,對這樣的人,哪怕是兒女,都要學會說“不”。

第二,有自己的朋友圈兒和愛好。

小區外邊的花壇裡,有一處避風處,一群老年人,除了下雨下雪,天天聚在一起聽評書。每次有過他們身旁,都能看到有些人,無論評書裡的情節多麼激動人心或者緊張、憤怒,他們面部是沒有什麼表情的,我想,年老了,耳背,而收音機的音效並不好,他們或許什麼都沒有聽到,只是聚在人群裡,消磨時光吧。

第三,獨善其身,不干擾兒孫事務。

世界上最割捨不下的,就是兒孫,因為愛,抱著“我走過的路,比你有過的橋多”的老觀念,指手畫腳,並希望兒孫能夠尊重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其實,我們和兒孫是有代溝的,這個代溝,不僅僅是個體的差異,更多的是時代的差異。這個差異,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是增大的,而且因為人老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跟不上了,會越來越大。智慧的老人,要學會“裝聾作啞做阿翁”,只要孩子們孝順,對孩子們的事情少插話,除非孩子諮詢你。

第四,如果可以,請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書法,畫畫,音樂,鑑寶……都可以。

人老百事哀,很多東西在離自己而去,卻擁有了大把大把時間。想一想你最羨慕最喜歡的是哪一類人?你為什麼喜歡羨慕他們?我可以跟著他們學著做什麼?然後去做。

心動不如行動,去做,不論水平高低,都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擁有了打發時間的有效工具,生命的意義開始不一樣。

現在是信息時代,生活比以前便利的多,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說說,兒女,或者孫子女,他們都會幫助你的。尤其是孫子女們,他們更尊重個性發展,一定會給你最好的幫助。

人人生而平等,我們和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一樣,都有上天賦予了的天賦和使命,找到它,努力去做,做好。

如此,無論是跟著孩子過,還是在養老院,或者自己獨處,只要我們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追求,我們都可以像塔莎奶奶那樣,擁有幸福晚年,安享幸福,優雅的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