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認知邏輯

世界五彩繽紛,人類為了理解這個世界,於是開始分解結構從微觀上認知世界的本質。世界是由什麼細微的粉末堆徹的?

  於是人類構建了基本粒子模型,聚沙成塔,聚土成山,聚水成海,聚基本粒子成宇宙萬物。

  引力子是引力的原因可是沒找到,找到了基本粒子模型就完美了,希格斯粒子是質量的原因已經找到。

  世界是由基本粒子構建的已經成為共識。並且是科學界的範式。

  現在引用《羅輯思維.科技大停滯》說明一下範式

  範式(paradigm)的概念,是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 (Thomas Kuhn) 在一本書,叫《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裡面提出來的。範式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科學家共同接受的一套假說、理論、方法和信念的總和。

如果要有一場科學革命,本質上,不是簡單的科學進步,而是一場範式轉換。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一場在基本假說、科學方法和共同信念上的徹底轉換,科學革命就不會發生。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舉個例子,當年沒有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時候,科學家們也沒有閒著,他們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理解的那樣,只是躺在《聖經》上面睡大覺。其實,那個時候想理解宇宙的科學家們更忙。

為啥?因為根據地心說,也就是假設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話,和天文觀測不符啊。但是又沒有人懷疑地球是宇宙中心,那怎麼辦?

只好修正自己的理論模型。一個均輪,加上一個本輪,修正一下模型。還不夠精確?那就再加一個本輪。

最終弄出來80多個本輪,最後這個“宇宙模型”變得極其複雜。當時就有人哀嘆了,如果我是上帝,絕不會創造出一個如此複雜的世界。

這個困境不是因為科學家懶,沒有進步。實際上,每加一個本輪,距離實際觀測還是要貼近一些的。但是後來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說,我們才知道,那些進步沒有實質上的意義,是在一個錯誤的軌道上試圖自圓其說而已。要想擺脫那個困境,是需要在根本假說上做大變革的。 (本段出自羅輯思維)

  引用這段只是為了說明人類一直活在局部構建整體的邏輯範式中,這個邏輯範式沒毛病!

  埃及金字塔不是一塊一塊石頭堆起來的?局部構建整體沒毛病!萬里長城於是磚石構建的。迪拜塔,港珠奧大橋也是這樣由材料構建的。因此這個邏輯範式沒毛病!因此人由細胞構建,細胞由分子構建,分子由原子構建,原子由電子,質子,中子,介子,構建,這些子由夸克構建。一種認知邏輯貫穿科學體系。重來沒有人認為這樣的認知範式有問題,因為這樣的範式沒有錯!

  但是用這樣的認知範式去看微觀物理學,科學家們要抓狂!電子你他媽能不能不要像幽靈一樣的一下出現在這裡一下出現在哪裡?光子你他媽是粒子還是波?引力子我找了你幾十年,你就從來不看我一眼。

  如果當今人類遇到的困境就是因為人類的範式有問題呢?那個誰用都說好!局部構建整體,整體可以拆解成局部的認知範式有問題?真不知道C919由二百多萬個零件組裝,這個邏輯有問題它能飛起來?

  好吧!說這個邏輯有問題的一定精神失常,實際上筆者就很少被看成正常人!

  如果人類認知邏輯還有另外一條呢?人類其實可以擯棄局部構建整體,整體拆解成局部,聚基本粒子成宇宙萬物的認知邏輯。

  世界可以不是物質構建,普朗克彌留之際說——根本沒有物質一切不過是快速震動的波。

  人們把這個科學巨匠的話當成神志不清的胡言亂語,古語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誰明白他最後看到的世界?

  沒有物質?米飯不是物質?水不是物質?沒有物質筆者吃什麼長大?

  哲學家叔本華說:“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並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真相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

  我知道我說世界不是由物質構建的時候,已經有人把我當成愚蠢的無知者準備批鬥一番。但是如果宇宙不是由物質構建而是由存在過程構建的呢?

  我說過程先於本質,我說世界沒有存在本質只有過程,或者理解為世界的本質是存在過程。

  歐洲粒子對撞實驗室已經證明基本粒子是瞬間存在,並把這原因歸結為實驗室的基本粒子的不穩定。

  如果有人能用過程先於本質的邏輯看世界,就會發現,不穩定的不僅是實驗室觀測到的基本粒子。

  我們能夠存在是因為相對於我們存在的物質一起都是不穩定的瞬間存在。

  “整整五十年的自覺思考也沒有使我更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光量子是什麼?”這是人類天才愛因斯坦一生困惑的問題!

  愛因斯坦死後60多年後的今天科學家依舊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無法告訴人們光量子是什麼!

  實際上人類的認知邏輯根本沒有能力闡述光量子。因為聚基本粒子成宇宙萬物的邏輯本身就有問題。

  因為光量子不是粒子不是波而是一種由連續的生滅事件構建的存在過程。

  光的粒子說與波動說物理學界爭論了幾個世紀,於是用了平局結束爭論,這就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然而光的存在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具有波粒二象性,無論量子力學還是相對論都沒有能力解釋。

  存在於世界的光是波是粒子?這樣的問題人類爭論了幾百年,然而他們的爭論沒有意義!因為存在的不是本質而是過程。

  假設萬物同源,並且我們和空間同源,那麼把光子看成空間碎片,空間裡擊出一個空間碎片,這個空間碎片又瞬間融入空間消失不見,而後空間中又隨機擊一個新的空間碎片。這個新的空間碎片又瞬間融入空間再擊出一個新的空間碎片(光子)。

  我們先不考慮光是什麼?她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個事實我們先承認,而滿足波粒二象性的存在機制是什麼?請想象一個光子擊入空間瞬間和空間融為一體而後在周圍一定的空間裡隨機擊出一個具有相同物理狀態的光子,而後這個新生的光子又瞬間融入空間,而後空間又擊出一個光子。如果你是丁俊暉那樣的桌球高手就會知道白球如果與要打擊的球重心在一條直線上,就會產生白球擊中目標後自己停下靜止了而被擊中的球繼承運動速度。

  也就是說光子在空間傳播的具體方式不是波動也不是位移,而是替換迭新。也就是說光子一秒種在299792458米的空間距離生滅幾萬億次。當然這只是根據過程先於本質的邏輯推測。有待實驗證明。

  但是這樣的存在機制是唯一可以兼容波粒二象性的存在機制。因為替換出來的新光子可以在一定範圍的空間內隨機出現於是這樣整體光束就有了波的性質。因為替換出來的新光子具有上一個光子的物理狀態於是看起來總是一份一份的於是具有粒子性。

  如果光子的具體存在機制是這樣子的話,就會延伸出更顛覆的結論?同樣電子是什麼?

  如果空間有間隙,猶如一個小氣泡的坑洞,這個坑洞瞬間被空間彌合,而後因為割東牆補西牆,在彌合坑洞的空間周圍又隨機出現一個新的坑洞,這個新坑又被瞬間彌合,可是一個新的坑洞又隨機出現。這個過程中彌合坑洞的空間會具有一定吸引,而破開出新坑的空間會有另外的物理性質。這個過程一秒重複幾萬億次,於是人類發現了電子,電子場還有磁場。

  假設光和電子的具體存在機制就是我形容的樣子,現在要如何去定義光和電子。

  《老子》第一句,道可道,非恆道。如果光子就是一條空間路徑上不斷替換迭新的存在,那麼我們不該認為存在的物質。一切都是和空間替換迭新的演化路徑。並且可以有具體的空間座標不是概念存在。

  光不該看成是物質,而是一條具體的空間演化路徑又稱存在路徑。

  在光的演化路徑裡一秒替換迭新幾萬億次,同時光的演化路徑會被其他的演化路徑干擾作用。

  演化路徑這個概念,一般人理解不了,估計正常人都理解不了,過程先於本質的認知邏輯有一個關鍵的結論,常識認為先有本質而後有運動,但是過程先於本質的邏輯是萬物因為運動而存在。物理學已經發現運動是絕對的。但是這份絕對中還隱藏著萬物存在的具體機制。

  《存在也是相對的!》(小標題)

  物理學已經發現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尤其是有人提出物質波這個概念。

  現在聚基本粒子成宇宙萬物的認知邏輯不是說這個邏輯錯了,而是聚基本粒子的演化路徑成為萬物的演化路徑。

  如果構建我們身體的電子,一秒鐘和空間替換迭新幾萬億次,我們大腦形成一個念頭就要幾千億個點信號。這些電子的存在機制都是和空間替換迭新,人還有萬物的存在機制都是一秒和空間替換迭新幾萬億次。這樣的世界正常人連想想都困難,估計直接否定才是人之常情。

  我沒有證據證明我的推測,佛曰萬物皆空,可能不是唯心主義的言論,而是事實如此。

  過程先於本質,意味著過去成為空間,未來也是空間,物質在演化路徑中瞬間存在又瞬間融空又瞬間破空新生。

  光束是大群光子的路徑集合體,如果只看光子的演化路徑,就會發現存在是需要具體的空間距離,空間裡物質的載體這樣理解不全面,物質只是演化路徑的暫停畫面。當看到浩瀚銀河幾千億個恆星在閃耀時,我這個神經病說這些恆星都在和空間替換迭新,我能看到她們是因為,我相對於她們存在。恆星的替換迭新不是整個替換而是瞬間的局部替換。

  當年波爾說觀測本身決定基本粒子的物理狀態,愛因斯坦反駁到:我不看月亮她就不在?

  這二位天才爭論的是量子力學的不完善,但是其實這個問題中有一個關鍵的地方沒人提出。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認為你看到的月亮是存在的?

  如果存在也具有相對性呢?現在的你相對於現在的月亮是彼此存在的,現在的你和過去的月亮,過去的你和現在的月亮,彼此間是不存在的。那麼過去的月亮相對於現在的月亮是不是彼此存在呢?當然不是,你沒看到二個月亮嗎!

  那麼問題來了!(學挖掘機那家強?)為什麼相對於時間不同的物體,會彼此不存在?

  現在的你為什麼相對於過去的你,還有未來的你,不存在?

  我的解釋是過程先於本質,於是世界只有存在過程沒有存在本質!

  但是如果看現在的物理學家用基本粒子模型構建的物理體系,就會發現他們無視這個問題,你問他們為什麼現在的你相對未來的你還有過去的你不存在?他們會說這是哲學問題你問錯人了。

  但是你問他現在的基本粒子(如中子,質子)為什麼相對於過去的基本還有未來的基本粒子,不存在呢?

  他們可能回答你~因為不在一個時間維度當然無法存在。

  你如果再問~時間一直在變化,是什麼力量讓我們相對於現在的基本粒子是存在的?

  面對這個問題他們會說:當然是上帝的力量!

  那麼如果我們能看到月亮是因為我們和月亮的存在路徑同步呢?

  把萬物看成可以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的演化路徑而不是具體的物質,這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如果知道這一點,在看物體間的彼此作用其實是演化路徑的彼此干涉。這種干涉不僅影響現在還作用未來。

  《引力的起源》

  如果有人看到了這裡,強烈建議去看心理醫生,因為有很大的概率患上了強迫症!不過還是請繼續看下去!

  量子力學就是解釋不了引力,《量子引力論》我個人認為根本構建不起來。我沒有資格否定量子力學對人類的貢獻。但是我不認為超弦理論可以實現大統一。

  聚基本粒子成宇宙萬物的邏輯不是錯了,但是這個邏輯不是根本邏輯,人類應該先找到更根本更兼容的底層認知邏輯,再根據絕對正確的底層邏輯去構建整個物理體系。拿著聚基本粒子成宇宙萬物的邏輯提褲子就上,只能說勇氣可嘉!認為只要找到所有的基本粒子物理學就完滿了,但是引力子會成為基本粒子模型體系永遠的痛!

  如果萬物都在和空間替換迭新,那麼存在的本身就是扭曲的空間。牛頓和愛因斯坦都說質量是引力的起源。

  那麼引力的具體機制是什麼。引力是持續的作用,但是引力波已經被發現,引力是波那麼就會有頻率。物質與空間的高速替換迭新就是,引力波頻率的起源。

  如果質量產生引力,機制是什麼?

但是不能說質量產生引力的說法錯了。就像希格斯粒子的機制使物質產生了質量! 

  只是為什麼世人不思考一下引力是在停滯靜止的空間存在的嗎?如果空間不是靜態的,根本不需要引力子的存在來傳遞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