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前言

海洋,作為地球生命的起源,隨著海陸地貌的變遷歷盡滄海桑田。我們現在的沿海區域和大海深處在人類早期文明時可能是高山與陸地,如今的陸地與高原可能曾經是一片汪洋。

它的變遷改變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人類早期的海洋文明也是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想要了解中國文明的起源,就必定要先了解人類在史前原始社會與海洋的變遷有著怎樣的聯繫。

眾所周知,人類在石器時代一共有三個發展階段。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但在我國的歷史文明中卻有一個缺環——中石器時代。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中石器時代雖然是考古學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假設時期,它介於舊、新石器時代的中間,作為兩者之間的過度時期具有一定的特定性,並不能代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個時期,但我國中石器時代遺址的異常薄弱似乎在向我們透露著一個特殊的現象。或許,我們能從海洋的變遷中尋找到一些關於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人類的滅頂之災——真實存在的大洪水

10萬年以前,地球第四冰期的最後一個冰期大理冰期開始,在此一萬年後,地球的平均溫度下降到我們至今的平均溫度。但在距今7萬年前,地球的溫度下降了10度,由於溫度的下降,冰川的擴張攝入了大量的液體,導致海水下降了100多米。

由此,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等地區便形成了"三海平原"。如今的日本島當時也是和臺灣相連的大陸。一直到距今1.2萬年前,大理冰期結束,全球溫度回升。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在距今7萬年前到距今1.2萬年前的這幾萬年的裡,試問"三海平原"的大陸上怎麼可能沒有人類的足跡呢?人類的祖先必定會在這裡繁衍生息。

當地球溫度重新回暖,大理冰期的結束,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急速抬高形成大洪水。它像猛獸一樣衝擊大陸,淹沒了地球上的所有平原,我們的祖先唯有一直逃跑才能倖存。

波斯灣平原的先民爬上高地,倖存者建立了蘇美爾文明。地中海平原的先民有的登上了非洲大陸,與北非文化融合建立了古埃及文明。有的逃到了地中海北方高地克里特島一帶,形成了克里特文明。而"三海平原"的倖存者則建立了我們中國的"堯、舜、禹"時代的文明。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如今許多瑪雅文明考古學者一直在研究瑪雅文明與華夏文明的相似之處。其實,"三海平原"中的一部分先民沿著太平洋海岸遷移到美洲大陸後,才建立了瑪雅文明。印第安人的祖先和我們中國彝族人的先民一起生活在黃海、東海平原。

由此看來,瑪雅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許多共同之處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擁有同根同源的祖先。我們有相同的語言形式、相似的宗教信仰、相似的的思考模式和藝術表達形式。那麼,換個角度一想,神秘的瑪雅文明與神秘的東方文化,其實就是一個神秘史前文明的兩個不同分支。

大洪水過後,人類少量的倖存者建立了第二代文明,這是“創世紀”的全新文明。這場大洪水在給第一代文明帶來滅頂之災的同時,也推動了全球人類進行多樣性的融合與發展。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史前文明的殘缺——深埋大海的中石器時代

我們中國考古史上,對於中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環節一直非常薄弱。中國石器時代的遺址非常多,不論是東北、華北、關中、江南,都分佈著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和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經過對這些遺址的考證,我們可以證實,早在7千年前,我國華北地區的先民已經有了發達的種植技術、手工業技術和養殖技術等。

那麼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相接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去哪兒了?

在70年代以前,中國在黃河流域只有陝西沙苑被定位中石器時代的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考古遺址也非常薄弱。直到近幾年,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了一處新時代早期的遺址相對早一點,但也僅僅只有8千年。或許,我們依然能從海洋的變遷中尋找到關於中石器時代的答案。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根據資料分析:大約在2萬3千年前,大理冰期導致海水已經全部退出了渤海與黃海。在1萬2千年前海水倒退回現今黃海50米深處。渤海依然還是大陸。1萬年前,海水已進入渤海海峽。直到8千年,海水還不到現今的沿海地區。6千年前,海水才達到內陸的最高海面。

也就是說,大洪水並不是瞬間就淹沒了"三海平原",它經歷了幾千年的不停上漲才使"三海平原"完全被淹沒。

考古學家在渤海海域乃至沿岸已經發現了大量古食肉動物、古食草動物和古鳥類的化石。80年代中期,中國國家海洋局在衛星圖像中發現渤海底部有一處異常的矩形影像。經過推測,很可能海底有一座人類的史前文明的遺址。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我們的祖先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是在渤海平原發展繁榮的。在海水不斷的侵襲和淹埋中他們陸續向西方遷移和向內陸後退。這個過程中,他們留下的文明遺蹟便留在了海底。這也佐證了為什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大多發現在沿海地帶的原由。

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更迭過程中,我們的先祖已經學會了利用海洋資源。他們的家園不斷被海洋侵佔,我們的先民只能慢慢退回內陸,在這裡繁衍、發展。最終開啟了堯、舜、禹時代的篇章,乃至建立華夏文明。

在中國大陸,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鮮少能有海洋文明的發現。但距離東海2百多千米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卻出土了三件穿孔的貝殼。這說明,在我們已知的資料中,在舊石器時代海洋文明就已經形成。史前海洋文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上古神話——上古人民的海洋認識

由於上古時代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我們對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件和人物難以考證。只能通過流傳的神話故事和傳說大致梳理。瞭解輯錄上了無數上古神話與人文地理的《山海經》,我們就能窺視出上古人對海洋文化有些怎樣的理解。

《山海經》是一部介紹上古傳說和地理文化的專著,它也是我國記錄海洋文化的開山之作。相傳,它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當然,《山海經》並非一開始就記錄了這麼多的光怪陸離,它是經過後世逐步添加和完善的。《山海經》能在上古時代就記錄“四海八荒”各國各族的鄉土人情和奇聞軼事,這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看來也是不可置信的,所以說它是一本奇書。也同樣說明,我們的先人在上古時代對海洋其實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和了解。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所謂“四海之內莫非王土”,早在夏商時期,上古人就有了四海的概念。古代人以海岸為界線,帝王只管海岸內的王土,對於海外的管轄,他們一般都交給神仙。《山海經》中對“神仙”也有許多描寫。

《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 有神, 人面鳥身, 珥兩青蛇, 踐兩赤蛇, 名曰禺強。”

北海神人面鳥神,兩耳懸掛著兩條青蛇,乘坐在雙頭龍上。傳說他是黃帝的孫子,是中國最早的海神。

古人對於海的命名通常以專名加通名構成。例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為何要叫“冥”呢?古人認為海洋深不見底,光線無法穿透海水達到底部,“冥”原本是昏暗的意思,所以“冥”字用來指海洋。“鯤”則是古人對海洋內大型生物的一種想象。說明他們對海洋內存在大型生物有一定的認知。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上古時代,人們並沒有把海與河流明確區分,他們認為所有的江河最終都會匯聚到海洋,而海洋與天上的銀河相通。古人認為海里住著神仙,神仙能長生不老,也有長生不老藥。求長生便成為人類最早出海的原因。

如果說在石器時代,人類被海水追趕導致了被動的開採捕撈海洋資源,那麼夏商時代我們已經開始了主動對海洋進行開採。隨著交通工具和捕撈工具的進步,沿海地區的古人已經會以進貢的方式向中原輸送海洋特產。至少在商代開始,人們已經將海鹽作為調味品。可見,海洋文明的發展不僅僅只影響著沿海地區,它拉動了整中原社會對衣食住行更高品質的要求。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研究海洋文明的意義與總結

沿著蜿蜒的海岸和漫長時光隧道,我們通過對海洋的變遷追溯到歷史的源頭。在自然災害的無情“咆哮”下,人類渺小而又脆弱。即便如此,史前人類的倖存者並沒有被打倒,他們背靠海洋,用自己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與大自然的力量一直抗爭。海洋毀滅了他們的家園,同時也為他們的繁衍和發展提供了無限的資源。

通過對地球滄海桑田的變遷和人類早期海洋文化的認識與瞭解,我們或許會發現,過去我們總是忽略了海洋文明在中國文明發展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把海洋文明的作用僅僅侷限在沿海區域是狹隘而又錯誤的。

研究早期海洋文明的意義:海陸變遷對中國文明形成有何關聯?

早期海洋文明的發展不僅對全世界的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對我們瞭解人類歷史進程有著巨大的幫助和研究價值。渤海、黃海區域不但孕育了我們華夏文明建立者的先民,同樣也是我們現在乃至未來海洋文明發展的中心。生命起源於海洋、毀滅于海洋,同時也繁盛于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