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羊雜嘎(gā)”是太谷當地的方言稱呼,“嘎”字是“切割”的意思,普通話就是“羊雜割”,“羊雜割”顧名思義就是羊的五臟六腑,而太谷人把羊肚子裡的東西稱為“羊下水”。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每到冬季來臨“羊雜割”就會出現在太谷的小吃店和趕會的會場上,寒風從來阻擋不了太谷人對“羊雜割”的追捧。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太谷的 “羊雜割”裡有羊心、羊肺、羊肝、羊腸、羊胃、氣管、羊血等一系列雜七雜八的“羊器官”,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羊雜割”的清湯必須是要用羊骨熬製數個小時,湯色變成奶白色才可以。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吃的時候先在清湯裡煮“紅薯粉”或者是“麵條”熟到八成熟。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然後把“熟羊雜”放入快熟的“粉條”裡煮熱就可以出鍋了。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吃“羊雜割”的時候要放蔥花和香菜,在來一點醋提鮮,但“羊雜割”必須趁熱吃,因為羊油稍冷就會凝固而影響口感。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中醫認為冬季喝“羊雜割”有非常好的滋補作用,而羊身上的各種器官都有不同的滋補功效,太谷人喝“羊雜割”的歷史也非常的久遠,據說在元朝時就已經開始了,所以每到冬天來臨時,也就到了太谷人滋補養生的季節。

舌尖上的山西太谷

冬天的街頭上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割”在來一塊酥油餅,寒冷的冬天裡也要渾身冒汗,這也是太谷人舌尖上的冬季美食之一。


照片由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高勇”先生拍攝。照片集名稱《農村集貿市場上的羊雜湯》攝於太谷範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