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一個希望成為普通人喜歡的作家

她是“野生的作家”。她出生於新疆,做過裁縫,開過鋪子,高中輟過學,幹過流水線,輾轉牧場間……她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書。

李娟,一個希望成為普通人喜歡的作家

題圖說明:寫《冬牧場》時的李娟

人們說,李娟是“野生的作家”。1979年,李娟出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家鄉四川上學,高中輟學畢業後,到阿勒泰跟著母親做裁縫,在牧區開小鋪子賣東西,也跟隨牧民輾轉於四季的牧場之間。此後她曾到烏魯木齊打工,做過流水線工人。她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書。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等散文集,曾獲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上海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等。

1.隱身網絡,如馬兒馳騁

李娟最初的處女作應該是給遠方的媽媽寫信。那時,她剛上小學二年級。一個月寫一封,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寫完還要請隔壁的大哥哥檢查一遍有無錯別字。她的文章第一次發表在初中時的校刊上,寫的是穿涼鞋的故事。這給了她小小的鼓勵。她瞞著家人悄悄地寫,常常往學生讀物投稿,但多數石沉大海。她習慣上午寫作,因為那時精力充沛,神清氣爽。但寫作時間總難維持半個小時以上,時間一長,就開始煩躁。寫寫停停,總不時起身做些別的事。

2003年春天,李娟從烏魯木齊結束打工生活回到家。當時她的外婆已九十多歲高齡,還跟著在牧場上過動盪的生活。李娟迫切需要一個工作,有穩定的生活和穩定的收入,以便能帶著外婆進城生活。機緣巧合,在幾位朋友的幫助下,她很順利地成為地委宣傳部的辦事員,做些辦公室的服務性工作。機關裡上網很方便,並自此開始了網絡寫作。

現實中的李娟拙於與人相處,可在網上卻較為機智、活躍。“由於性格的原因,自己以前的寫作有些拘謹、雕琢。在現實生活中又彆彆扭扭的,與人相處有礙。可網絡卻能保護我,將我重重包裹,鼓勵我站出去大聲說話。網絡是寬容的,於是我才能夠有充分的機會和勇氣嘗試改變自己。可以說,是網絡幫助我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成長。”那個羞澀靦腆的女孩兒,隱身網絡便像馬兒在廣闊的草原上馳騁,像土地裡自然生長的苞谷,縱情書寫自己熟悉的土地和草原上的人們。

2.知道文字會被人喜歡

她知道自己的文字會被人喜歡,因為她自己也是一個讀者。

2003年,《九篇雪》出版;2010年,《阿勒泰的角落》出版。2010年10月,多家單位聯合為這位文壇新秀召開作品研討會,王安憶評價她的文字是可以“一看就認出來”。2010年11月,《人民文學》雜誌“人民大地·行動者”的非虛構寫作計劃率先與李娟簽約。她和哈薩克族一家人一起在冬窩子裡生活,以她的觀察和感受寫下她對哈薩克牧民生活的觀察、感受和思考。一年之後,便以《羊道·春牧場》和《羊道·夏牧場》獲2011年度人民文學獎非虛構獎。“李娟的敘述來自她的記憶深處,以及那片廣袤沉靜而豐腴的土地。她記住的,恰恰是易被人們所遺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現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蝕的、某種古老而民間的傳統。正是這種富有價值的、兼具深情與剋制的日常記錄和生活描寫,使她的文學疆域遠遠超越具體的地理界線與時間限定,在廣大的時空獲得延伸性的力量。”授獎詞於李娟,只是簡單深刻的概括,更真實的李娟依然隱藏在文字背後。

如果說最初的寫作只是為了“顯擺”,為了傾訴,為了平衡成長過程中熱烈混亂的情緒,那麼到了後來,李娟開始有了自覺意識。在《走夜路請放聲歌唱》中,李娟的筆下總有一種悲傷的情緒瀰漫。對於遊牧民們這種古老的生活和勞動方式,以及正在向現代生活改變的過程,她的感受非常複雜不安。“牧民定居,對於貧瘠脆弱的大地而言,代價高昂。但這似乎是大勢所趨,甚至是人心所向。“世人都需平等地進入世界——對於這種選擇,還是先去諒解吧。”這是李娟真實的想法。

3.生存的苦難,皆為詩與愛

2012年春天,李娟把自己的家從書中所說的“阿克哈拉牧業村”遷至阿勒泰市郊農村。如今家裡有三畝地,種了喂牛的飼草和玉米、葵花。養著四頭牛,一群雞鴨,以及三條狗。同時也在城裡買了樓房。2017年,她又出版了《記一忘三二》。書中相當一部分篇幅寫到她的母親,一位樂天知命又不太“與時俱進”的老人。她還寫到鄉間生活中貓狗雞牛的趣事,以及她和師長、朋友、鄰里的交往,這些內容是她的日常。這種無拘無束的記錄,率性而為,完整地保存並傳遞所有瞬間的情緒。在李娟已出版的所有作品中,《記一忘三二》算是相對輕鬆的一個系列。

有很多讀者善意地勸告李娟:“你一定要保持你的純真與樸素,千萬不要被城市和現實所汙染。”

李娟說,刻意地保持純真,這本身就不是一件純真的事;而真正的樸素也用不著去“保持”。至於城市與現實的“汙染”,她更有真實的回應:“我不相信還有人能避開這個時代的印記。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是穿越而來。而我,我要麼是強大的,不受這印記的主宰;要麼是懦弱的,迴避了這印記。”

她從小在城市長大,至今仍然依賴城市生活。大約因為經驗上的反差,才會對鄉村生活有特別的體會。同樣,大約也因為從小生活動盪,才更貪戀寧靜與一成不變;因為歷經暴力,才更願意描述平安與溫柔;因為悲傷,才敏感於喜悅——當然,所有這些只是“大約”。只是非得有說法時才想到的藉口。所以李娟說:寫作是多麼神秘的事!為什麼是我寫而不是身邊的人寫,為什麼寫成了這樣而不是那樣——只能解釋為“命運”了。

除了“命運”,李娟尚有天賦和勤奮作為文學的兩翼。實際上,奇蹟的出現不是緣自粗糙的心,而是李娟敏感而單純的眼睛和幽默風趣又渾然天成的表達,以及她對於自然萬物的純摯誠實的愛。

今年春天,處女作《九篇雪》即將重版上市。這時,距離她首次出版作品已有20年。李娟的文字是獨特的,李娟式的快樂也是獨特的。她用文字書寫遙遠空曠的阿勒泰,展露自己豐饒遼闊的內心世界;她書寫生而為人的青春和成長,也坦承與生俱來的孤獨與彷徨、達觀與堅強;她用文字為冬牧場最後的寧靜時刻,最後的遊牧景觀,最深處最沉默的生存,做了見證式的留影。在李娟的文字裡,世界明亮,人情溫暖,生存的苦難皆為詩與愛。(源自於《新民晚報》,作者:舒晉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