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香港祕密收購文物事蹟曝光,三希堂二帖價值8.7萬美金


12月26日,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亮相國家圖書館。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如雷貫耳的諸多文物:中秋帖伯遠帖、瀟湘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祥龍石、郇齋善本、陳氏珍泉等國之重器都由此歷史節點得以迴歸。

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獲悉這批信札即將在香港拍賣,遂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聯繫。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主動作為,在尊重商業規則前提下成功競購併捐贈國家文物局。嘉德創始人陳東昇妻子孔東梅,毛家後人。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全世界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大量私人收藏的珍貴文物由內地幾經輾轉運至香港,其中不乏上述清宮流散之文物、體系完備之專藏。歐美、日本文物商聞風而來,意欲大肆收購文物。文物“流亡海外,無復歸來之望”的情景極有可能再度出現。


1951年11月5日,周恩來關於同意購會《中秋帖》《伯遠帖》給馬敘倫、王冶秋、馬衡等的函。為了購回“二希”,周恩來總理特批50萬港幣,約相當於8.75萬美元。而這一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家外匯儲備為五十年代最低值,僅0.45億美元。“二希”的購買經費約佔本年外匯儲備的2‰。若以當時大陸物價計算,約可購買230萬斤大米。

1952年9月6日,鄭振鐸致徐伯郊信。提出收購文物的總體原則: 以收購“古畫”為主,古畫中以收購“宋元人”畫為主。 碑帖、法書,暫時不收購。 銅器、玉器、雕刻、漆器等,收其精美而價廉者。

以下為鄭振鐸在致徐伯郊的回購文物清單 ,論及《五牛圖》《采薇圖》《踏歌圖》《西園雅集》等諸多名品。

1953年春組織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由徐伯郊、沈鏞、溫康蘭三人組成。收購目標最初以書畫為主,尤其是溥儀攜帶出宮、歷經輾轉的“東北貨”。工作中則根據輕重緩急,設定階段目標。後又從優先搶救“易損”“易散”文物的原則出發,擴大回購範圍,將陳清華郇齋藏書、陳仁濤藏古錢幣等列作專項,進行整體收購。

宋元書畫是流散香港文物收購的主要目標。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指導下,徐伯郊等人既與在港收藏家王南屏、陳仁濤等人洽商,又以香港為窗口與遠在歐美的盧芹齋、張大千、王季遷、王徵等收藏家聯繫,同時留心香港等地市場中出現的古畫線索,深入追蹤。多管齊下,鍥而不捨,力爭讓流落海外的書畫珍品重回故土。


1955年7月2日,徐伯郊致王毅信。提到宋徽宗四禽圖要價18萬元,宋徽宗竹禽圖12萬元,李公麟豳風圖12萬元。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並非一帆風順,相反,要面臨許多困難。採訪洽商千頭萬緒,文物真偽混雜、需要審慎鑑定,還常常要面對經費緊張、海外文物商的競爭、複雜政治形勢的影響等多重考驗。這不僅需要眼光與識見,更需要策略與智慧。

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自1952年開始,至1956年下半年接近尾聲。隨著幾宗大的收購順利完成,市面上的名品珍跡大多已有歸屬,在香港大規模的文物收購工作,由此暫告段落。大量具有珍貴价值的文物回到內地,這其中既有書畫名品,如唐韓滉《五牛圖》、五代時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南唐董源《瀟湘圖》、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南宋李唐《采薇圖》、南宋馬遠《踏歌圖》、元王蒙《西郊草堂圖》、元倪瓚《竹枝圖》等

也有宋元善本、名抄稿本,如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宋拓《神策軍碑》《蜀石經》、宋刻《周易正義》《荀子》《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渭南文集》《文選》、元刻《故唐律疏議》《夢溪筆談》、汲古閣影宋鈔本《小學五書》《鮑氏集》、黃丕烈跋《漢書》《管子注》《白氏文集》等等,其中不乏海內孤本。可謂星漢燦爛、洋洋大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