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從小生活的地方,《徐霞客遊記》開篇就說到了它


天台山是仙霞嶺主幹進入浙江天台縣之段,它北接四名,南連雁蕩,西銜括蒼,東臨東海,主峰華頂,海拔一千百三十八米。南朝齊之陶弘景所著之《陶弘景真誥》說:“山有八重,四百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分野,上應臺宿,故名天台。”

天台山風景綺麗,早在西晉南北朝時就為文士們稱道。晉代王羲之僚屬孔綽曾為之圖狀作賦,其賦《天台山賦》盛讚山水之美:“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唐宋時代文入更趨之若鶩,李白詩讚:“天台四萬八千丈”,“碧玉連環八面山”;孟浩然在《玉霄峰》中驚歎:“上盡崢嶸萬仞巔;四山圍繞洞中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兩次進天台山,對它推崇備至,說它“溪回山合,水石森麗,一轉一晴,殊慊所望。”古代文人或詩或賦,把天台山神秀靈奇的景色淋離盡致地描繪出來了。

濟公從小生活的地方,《徐霞客遊記》開篇就說到了它


正是由於天台山的雄峻奇秀,幽緲深崎,它成為佛教高僧嚮往之地,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於南朝陳代,在此撰述天台宗經義,說法度僧,廣修廟宇,故而,此山留下了許多的佛教遺蹟。

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唐代以後有興有廢,現存為清雍正十二年(134)所建。寺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佔地19600平方米,與南京的棲霞、山東靈巖、湖北玉泉合稱天下四大叢林。大雄寶殿內有彩釋迦摩尼佛像,用青銅鑄成,重十三噸;左右十八羅漢,皆用楠木雕成。寺內藏有文物上千件,其中有隋代智者大師的貝葉經,清雍正間“欽賜藏經”和唐代詩僧寒山子的《寒山詩集》等。寺內有隋梅一株,為國清寺第一主持僧灌頂手植,寺外有隋塔,高59.3米,九層、空心、磚砌,四周有許多浮雕佛像,造型優美,雕工精細。

濟公從小生活的地方,《徐霞客遊記》開篇就說到了它


國清寺不僅在國內佛教界為一宗之地,而且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被日本人民稱為“和上”“大和上”的鑑真法師(688-763),為了傳播天台宗,六次東渡,終於成功。他從中國帶出大量佛經、佛具、佛像、藥物、工藝品及各種書畫。鑑真圓寂之後,日本名僧最澄大師於唐貞元二十年(804)九月,橫渡至國清寺,回國時帶回寺內贈予他的“天台宗”《法華經》128部,345卷,他在日本建造了一座國清寺(又名延歷寺)。他自己也成了日本天台宗祖師。

濟公從小生活的地方,《徐霞客遊記》開篇就說到了它


國清寺前的盤山公路在北山區駐地的龍王堂附近分成兩路,盤旋而上可通華頂,曲折而下直達“石樑飛瀑”

石樑在方廣寺附近。飛瀑乃是寺對面山上的兩條瀑布彙集到一平面的大石洞中,澗水急流穿石樑而下,至梁兩端,東端水又垂直向下形成三十餘丈高的飛瀑。水聲如雷,對面不聞人語,極為壯觀。這裡有多處摩崖石刻,郡守劉璈詞“前度又來”,清代曹掄選篆書“萬山關鍵”。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第一奇觀”在石樑左側;碧潭巖壁上有康有為書“石樑飛瀑”等等。


濟公從小生活的地方,《徐霞客遊記》開篇就說到了它


華頂為天台山之最高峰,從峰頂俯視群山,猶如片片蓮瓣,華頂正當蓮心,故而得名。天晴氣朗之時,站在峰頂,可遙看東海,故又稱“望海尖”。華頂又名拜經臺,相傳智者大師曾在此面朝西天竺,拜讀《楞嚴經》。

華頂因其崔嵬秀氣,

濟公從小生活的地方,《徐霞客遊記》開篇就說到了它

又有“台山第一峰”之譽,是觀看日出的理想之地。華頂觀出,一般在秋分後、春分前。觀時,須在湊晨四時趕到拜經合,待到東方吐白,東海上泛起淡惔紅色;一會兒,海面上現出一弧,其色如琥珀,亳光內蘊,鮮豔無比;繼而又露半圓。突然一輪紅日躍出海面,其大如白日所見數倍,其下如烈火熊熊,待到日輪升高幾丈,則金光萬道,燦爛奪目。

華頂寺建於五代,原為一僧人茅篷,後擴建為廟宇,華頂雲霧極美,唐代僧靈徹有詩曰:“天台眾峰外,華頂當其空,有時半不見,崔嵬在雲中。”確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