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愛情: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


季羨林有三篇關於愛情的短文收入在他的《人生漫談》之中,雖然在文中季羨林自稱是“望九之年的老古董”,是“愛情的盲人”,但季羨林對愛情的看法實可謂真知灼見。

季羨林談愛情: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

01一則關於季羨林的愛情故事

1991年,八十歲的季羨林在寫長篇回憶錄《留德十年》時,不知出於什麼考慮,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這段鮮為人知的愛情經歷。他在《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中寫道: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離開邁耶一家,離開伊姆加德,心裡是什麼滋味,完全可以想象。1945年9月24日,我在日記裡寫道:

吃過晚飯,7點半到邁耶家去,同伊姆加德打字。她勸我不要離開德國。她今天晚上特別活潑可愛。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她。但又有什麼辦法?像我這樣一個人不配愛她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孩子。

同年10月2日,我在離開哥廷根的前四天,我在日記裡寫道:

回到家來,吃過午飯,校閱稿子。3點到邁耶家,把稿子打完。伊姆加德只是依依不捨,令我不知怎樣好。

日記是當時的真實記錄,不是我今天的回想;是代表我當時的感情,不是今天的感情。

我就是懷著這樣的感情離開邁耶一家,離開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過幾次信,回國以後,就斷了音問。說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話。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時,曾打聽過她,當然是杳如黃鶴。如果她還留在人間的話,恐怕也將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季羨林談愛情: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

然而,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有好事者在讀了季羨林的《留德十年》以後,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

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臺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有版本說,伊姆加德一直在等待著季羨林回去;也有版本說,她根本就不記得季羨林,是季羨林當年單戀。

筆者不想過多的揣測,只看《留德十年》中的文字,至少這是一方當事人的真實陳述。

不論結局怎樣,即便當時只是季羨林單戀,那又怎樣?那個留學異鄉的少年,曾擁抱過愛情,而且是純粹而強烈的愛情。

比起那些“綠葉成蔭子滿枝”而終不知愛情為何物的人,擁有過愛情就已是人間幸事。

季羨林對愛情的觀點,值得讀一讀。

季羨林談愛情: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

02愛情太重要,但又極其突然,決非我們個人所能掌握

“人們常說,愛情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不同意這個意見的人,恐怕是不多的。愛情同時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東西”。

不在愛情上花太多時間,不是因為愛情不重要,而是我們個人難以掌握。我們聽到的“他愛我,我不愛他”,“我愛他,他不愛我”的故事不在少數,而好不容易兩人相愛,還會遭遇很多外界的壓力,像梁山伯與祝英臺。更進一步,即便兩個相愛,又能得到全世界的祝福,當愛情的荷爾蒙慢慢消退,兩人卻也未必長久……


季羨林談愛情: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

蒙田說:“愛情一旦進入友誼階段,也就是說,進入情投意合的階段,它就會衰弱和消逝。愛情是以身體的快感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復存在。

雖然蒙田的話有點太極端,但我們不如就大膽承認結婚之後,愛情變淡了,也不要給它穿上“愛情變為親情”的外衣。

筆者沒有對愛情失望,更不是在散佈消極的言論,只是想說,在我們看清愛情變幻不定,又令人著魔的真相之後,能夠少一分執念,多一份順其自然。

季羨林談愛情: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

03愛情絕不是生活的全部,生命寶貴,時間有限

“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終日卿卿我我,鬧得神魂顛倒,處心積慮,不時鬧點小別扭,學習不好,工作難成,最終還可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這真是何苦來!”

季羨林的這段話真值得我們好好讀一讀,尤其是年輕人。這也是無數家長與老師,反對孩子們早戀的根本原因吧,愛情實在是一件耗費心神的事情,為此弄得“學習不好,工作難成”,更是不值得!

如果你去問問那些有過早戀經歷的成年人,尤其是女孩子,且不說他們的人生伴侶,絕大多數不是當年早戀的對象,單就為此耽誤的學業,就已經令他們追悔莫及。

季羨林談愛情: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

而更有甚者為此付出一生的時光,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就更不值了。不說現實中的例子,說說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吧,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

在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那個“陌生女人”在她短暫的一生之中,她只為愛情而活,沒有父母,沒有家人,只有那個根本不認識她的“他”,她為他痴狂,為他生子,為他“操起皮肉生意”,最終為他自盡。

她也是女兒,有哪個父母不會為之心痛!

愛情來了,誰都會沉迷,但不要一直沉迷。當愛情的荷爾蒙消退之後,就隨著它,讓自己慢慢理性過來吧,接受這個客觀事實。


季羨林談愛情: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

正如季羨林所說:“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我並不是提倡二人‘一見傾心’,立即辦理結婚手續。我覺得,兩個人必須有一個相互瞭解的過程。這過程不必過長,短則半年,多則一年。餘出來的時間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