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蕩山川氣象開
氛清多倚將臣才
平生不解談孫武
也到蕁麻賽上來
洗馬林堡與明城牆來自文旅張家口00:0006:08
你是否
厭煩了繁華都市
看倦了燈紅酒綠
一遍遍的想著曾經的日子
古村 老房
細窄曲折的巷子
還有那久違的安寧
如果這樣
那麼來洗馬林吧
走進這被時光封存的古鎮
千百年前,洗馬林周圍森林茂密,百草茂盛,周圍的群山中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蕁麻草,所以這一帶山林叫蕁麻林,洗馬林最早的名字就叫“蕁麻嶺”。
至唐朝更名為“萬家村”,因這裡山清水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適宜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到這裡定居,姓氏複雜,故而更名為“萬家村”。
相傳一年明武宗遊幸至此,人困馬乏,正好邊上有一片樹林可以遮陰歇息,再一看,恰有條小溪淙淙流過。隨從趕緊給皇上盛了碗清涼的溪水解渴,又把御馬刷洗了一遍。休整完後,天子龍顏大悅,見狀喜問:此處何地也?隨從答曰:萬家村西蕁麻嶺下。帝曰:朕看此地就叫洗馬林吧。
洗馬林古鎮始建於唐,元、明時為北方邊境軍事要衝,明永樂二年成為萬全右衛五堡之一,宣德十年(1435年)築起洗馬林城堡。
洗馬林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部為廣闊平川。千百年間,這裡一直是是通往塞外的重要通道,如果在山巔俯瞰,你便會發現洗馬林位置之重要,便也會明白,為何一個邊關小鎮會有那麼多的故事和獨特的文化。
洗馬林是一座被守護的城,直至現在,在城內遙望西山,依然可見山頂上連綿的長城和一座座烽火臺,當地人稱它們為“邊牆”和“望兵臺”。也就是這些“牆”,六百多年間默默的守護著這一方水土,以及在這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
明朝初年洗馬林已是具有一定規模的軍事要塞。即使現在走在城裡依然隨處可見當年軍城留下的痕跡,厚重的城牆,敦實的城門,
甚至城內居民叫慣了的的街巷名稱,如教場街、馬場街,這些都與每一個走進來的人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洗馬林城內有三怪
“佛家經書道家曬”
“彩色石頭牆上蓋”
“麵糰炸了裹糖賣”
No.1 佛家經書道家曬
這裡說的道家,便是玉皇閣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洗馬林玉皇閣立在洗馬林的城中,過南城門,
一路向北便可看到一座極其精美的明代三層建築,這便是玉皇閣了,這座建於明朝宣德年間的道家建築,為萬全區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古建築。
大殿閣頂,集古代建築藝術之精華,採用我國傳統工藝,成九脊寶頂,足有一尺多高的蛟龍獸高懸於脊瓦兩端,東西蛟龍獸下,
各有一龍張牙舞爪,且龍身沿路面山脊盤旋直下,至一半處,再向兩邊擴延,到角處翩然飛起。
脊瓦正中有獅獸蹲伏,上插兩米高的三股叉。左右配有難以名狀的獸雕,正前築有一人多高,精巧玲瓏的三層小配樓,頗似殿閣的縮形。
外觀殿閣三層簷,尤以中間最華麗,工藝精湛令人叫絕,四角如雄鷹展翅,顯出飄然逸飛之姿,前後左右檁替相接,
且均有斗拱托起,疊疊層層,造型分外美觀。各簷角處另裝有大小各異的風鈴,微風吹動,鈴聲作清脆悅耳之響,可見匠心獨運。
走在洗馬林街頭,隨便攔下一位路人,如果你問他經書的事,他一定會驕傲的告訴你,這是洗馬林的“鎮城之寶”。
說起洗馬林的經書,這裡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天夜裡洗馬林的東大寺突然傳來馬鈴聲,把僧人們都驚醒了。他們跑出來一看院內堆放著32箱佛教藏經卻沒有看到一匹馬。
後來他們端著燈四處尋找,意外地發現韋馱小殿的韋馱佛全身大汗淋漓。一時間僧人們驚得是魂飛天外趕緊向韋馱下跪,主持說這一定是佛祖派韋馱送經來的。這個傳說在洗馬林流傳了幾百年,為佛經又增添幾分神秘。
每年六月初六,在洗馬林都會舉辦盛大的“晾經節”活動,這民俗活動已延續了上百年。
這一天周邊的群眾百姓都會趕至洗馬林,只為翻看一眼流傳四百餘年的佛家經書,祈福祝願。因為活動是以玉皇閣為中心,故才有了“佛家經書道家曬”的說法。
No.2 彩色石頭牆上蓋
洗馬林很小,如果只看一些標誌性的景物,半天便可逛完,可如果你轉的仔細,又恰有時間,那一定要轉轉洗馬林的小巷,
我可以保證,出了這裡,你再難見到這樣的巷子了。這裡的巷子很窄,牆很高,彷彿進了“一線天”,兩側偶爾出現的石鼓、瓦當、拴馬石,總會給你帶來些許的驚喜。但最為特別的還是洗馬林小巷中的牆,那些鑲滿了各種色彩石頭的土牆。
牆上的石頭有紅、有黃、有白,更多的還是黑色的玄武岩,不規則卻又很規整的嵌在牆上,如果有幸遇上了下雨,石頭露出了本來的顏色,整面牆會變得像油畫一般,完美的配色,完美的機構,完美的光澤。
曾經一位城裡的老人和我說,從他記事,這些牆就是這樣了,少說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說來也奇怪,明明是一些嵌了石頭的土牆,怎麼這麼多年了,經歷了這麼多的風雨沖刷,還如此的結實,甚至超過了磚混牆。或許是因為時光歲月吧,畢竟歲月可以遺忘很多內容,但也可以讓很多東西曆久彌新。
No.3 麵糰炸了裹糖賣
洗馬林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風味小吃,也是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糖麻葉。
如果說不吃羊肉不算到過草原,不吃莜麵不算到過張家口,那如果不吃麻葉,那真的不算到過洗馬林了。
麵粉經過特殊的發麵方式,再配以本地的胡麻油,經過一道道的揉麵、擀麵、切塊、扭花,最後倒入一整鍋的胡麻油中進行炸制,最後淋上用玉米熬製的糖漿,麻葉才算是製作完成了。
這裡每一步的流傳掌握,都考驗著麻葉師傅,面太軟了不行,太硬了不行,油溫太高了不行,太低了不行,糖漿太稠了不行,太稀了也不行,稍微的區別,口感便是差之千里。正因為這看似簡單,又不簡單的製作工藝,洗馬林的麻葉只有在洗馬林才能吃到。
一言兩語
很難道盡這裡幾百年的故事
一片文章
也很難闡述一座古城的精神
或許
一萬個人眼中
會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但相信我
當你真正走進洗馬林時
當你真正瞭解它的故事時
當你真正感受它的脈搏時
它不會讓你失望
閱讀更多 河青新聞網張家口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