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小學生的
作業問題,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心病”。一方面是孩子還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一方面則是家長過分焦慮,且缺乏監督、輔導孩子的方法。本文中,在
一線重點中學摸爬滾打了七年,輔導學生多次獲上海作文競賽獎項的魚老師,為家長支招。她認為,寫作業前的複習工作,是增強學習效率,緩解父母與孩子之間“作業大戰”的關鍵。
文丨魚老師 編丨Jennifer
作為一個學習社群群主,隔三差五就能聽到家長在群裡抱怨孩子,作業拖拉寫不完。
語文默不對,數學算得累,英語背不會。回家作業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也就那麼點。
父母心疼孩子睡眠少,但又不能忍受成績差。思前想後,只能拽著孩子熬夜完成作業。
在這場拉鋸戰中,90%的父母沒能實現win-win(雙贏)。原因林
林總總,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業拖拉... ...今天我們換個角度。我將通過三個案例分析,看看父母有沒有需要做出調整的地方?運用哪些策略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好地進步?
學齡前的攀比與焦慮
我們先看兩個中班孩子母親間的對話:
同樣的學齡意味著未來同一屆競爭。一個孩子能掐秒做完100道100以內計算題,另一個孩子在父母的提醒下花了2小時也未完成,這似乎預示著後者已經輸了。
我們必須承認孩子和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強,而有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強。當我們用同樣的標準去評價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時,我們自然就會看到“差距”。
為了不讓孩子掉隊,父母只能“加量不加價”地拼命刷題,以求趕上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認知能力尚不足以應對這些學習內容,變本加厲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會讓孩子身陷囹圄。
對中班的孩子來說,他並不理解刷題意味著什麼。他們能感受到,如果題目做對了,父母從中得到一份欣慰,如果做錯了,父母會非常痛苦。
“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是我太笨了嗎?還是他們不愛我了呢?”每一次的自責與迷茫,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評價自己。
幾次三番失利後,孩子往往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進而失去了主觀能動性。
孩子的可憐,一半是因為本該玩耍的年紀,被無情地浸潤在失敗的泥潭中,彷彿只要有一點學不會,就會成為一個loser;另一半是父母本該給予的,無條件的愛,成了學習的獎懲籌碼。
這樣的情感綁架又能維繫多久呢?
所以學齡前孩子寫作業困難,客觀原因是認知能力發展不到位,主觀原因還是父母自身無端的焦慮。
如果說,現在的父母已經不再執著於“贏在起跑線”,那麼其內心真正輸不起的,就是那根同齡娃之間的齊平線。
學齡前的盲目,源於沒有一個標準的評價體系,所以當我們看到有更強者出現,我們就忍不住要追趕、攀比。
如果我們能夠多為孩子承受一些競爭壓力,尤其是男孩子,把快樂的童年還給他們,適當地降低學習難度,或許我們既能夠讓孩子自信又從容地面對這個世界,又能讓他們保持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也更能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聯結。
剛入學的忙亂與陣痛
我們再來看一份一年級孩子母親寫的“作業放棄說明”:
這位母親權衡再三,發現為了作業鬧得全家雞飛狗跳得不償失,不如 “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孩子剛進入小學會面臨一個陣痛期,出於種種原因無法跟上教學進度,加上作業習慣還未養成,難以同時應對多門學科家庭作業。
孩子也不知道該從何做起,也不知道做到什麼程度可以達標,就會出現十分迷茫的狀態。這個時候,家長的陪伴與輔助就顯得格外重要。
雖然這位媽媽表示對孩子要求不高,及格就行,但轉念一想,父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這件事是否有可行性 ?如果說別的孩子是因為反覆練習,順利通過考試,那麼這個孩子可能需要一個多啦A夢來幫他實現父母的期望。
再細緻分析一下,這個孩子學校裡的作業做不完,課外還有三個興趣班要上。誠然,興趣愛好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很重要,可現在,孩子忙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
這種情境下,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分析:
哪些事情更重要,應該先去完成;哪些事情可以等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做;哪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解決,未來可能越來越難以應對;哪些事情可以暫緩,日後時機成熟了再繼續。
陪著孩子一起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教會孩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最優的選擇,而不是用自己放棄式的態度告訴孩子:你不行,你做不到。
這對孩子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打擊與否定呢?
父母沒收了孩子寫作業的權力,卻要求孩子實現他們理想的目標。這個套路,真的有點深。
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的訓練也絕非一年半載就可以實現。父母在孩子低齡階段,耐心地引導,並不能換來一勞永逸,但如果選擇主動放棄,那未來也很難開花結果。父母的心態和抉擇,讓孩子走向不同的未來!
小學高年級的互相折磨
隨著年級的上升,作業的難度也激增,父母輔導了好幾遍孩子依然做不來,氣得那些清北交復958的父母“貴體抱恙”的新聞不絕於耳。
尤其是想考頂級中學的孩子們,不僅學校內的測評都要拿A(優秀),還要完成大量的課外作業,使得原本就少得可憐的遊戲時間進一步被壓縮。
可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緩解壓力自我釋放的主要途徑。壓抑太久,自然就會爆發,成人和孩子皆是如此。
要不然怎麼說:一寫作業就頭疼,一管作業就心梗。
這份疲憊和壓力的背後,是孩子前期缺乏試錯的空間,到了高年級仍不具備“時間規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造成的。
到底有什麼策略可以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譬如,有的孩子痴迷於樂高,不願意停下來去寫作業。如果父母強行逼迫孩子停下來,即便他的肉身進了書房,他的心也依然被玩具攫取。
因此,與其事後諸葛亮,不如事先約法三章。
第一章叫“時間規劃”。
把時間規劃的權力下放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設定好遊戲時間: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先做什麼學科的作業,後做什麼,做多久休息多少時間,休息期間可以做些什麼……
藉著時間規劃,把當晚要做的作業都梳理了一遍,思路更為清晰。
第二章叫“管理手冊”。
如果孩子未能按時間規劃正確管理自己,那麼管理的權力將移交給誰,用怎樣的方式進行,誰來負責監督?這是一個團隊合作項目,爸爸媽媽可以一位執行時間管理,一位負責監督。
接管的一方只是替孩子執行時間管理,把控時間和進度,而不是將有效的作業時間用於無謂的情緒發洩。監督員要起到提醒和調節的作用。
第三章叫“獎懲方案”。
時間規劃、自我管理都完成得特別好的情況,希望得到怎樣的獎勵。總是不能按計劃執行的情況下,接受怎樣的處罰。
所謂的“處罰”,可以是陪孩子做做有氧運動,在運動中舒緩大腦,釋放壓力,喚醒大腦,幫助孩子更好地推進後續的學習生活。
當然,孩子在最初幾次的時間規劃上,多少都會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造成作業完不成或做得更晚等現象。這都是孩子正常的試錯過程,也是自我修正的必經之路。孩子會慢慢掌握對“度”的把控,也會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
許多父母也知道該讓孩子試錯,只是擔心孩子在學校裡會有壓力。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應該找老師好好地有效溝通,還是不讓孩子試錯呢?
相信大部分的老師都會理解父母的初衷,也都明白怎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未來發展得更好。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寫道:“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對於整個小學階段來說,四五年級已是“老者”,對於我們整個人生而言,只是個“幼兒”。不妨從今天開始,試著讓孩子學會“時間規劃”和“自我管理”。
充分複習效率高
其實啊,回家作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往往是難在準備工作沒有做足,進而影響了整個工程的進度。對於作業而言,一直被忽略的準備工作就是:回家後的複習工作。
複習工作可以拆分成:熱身準備,主動複習兩個部分。不過,最後的“落筆做題”也可以看作是“複習”的一部分,因為作業本身含有鞏固知識的意圖,同時也是複習工作得以實現的重要步驟。
在熱身準備階段,父母需要做的核心工作是讓孩子調整狀態。
一個處於高度興奮或極度悲傷情緒中的孩子,都很難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這時候,就需要父母來輔助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玩心重又特別容易興奮,父母可以採用多次提醒的方式:提前一刻鐘,提前十分鐘,提前五分鐘,提前三分鐘,提前一分鐘,不斷地提醒孩子,讓他有個適應的過程,慢慢接受玩耍的時間結束了,該學習了。
平和地告訴孩子,請關掉所有電子產品,開始今晚的學習工作。確認孩子不需要上洗手間,喝水,拿文具……如果孩子還有需要,請保持耐心,等待孩子去落實好這些前期工作,確認無誤後,正式開始寫回家作業。
如果孩子情緒特別低落,父母首先要同孩子聊一聊,找到問題的癥結。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來一場枕頭大戰釋放掉負面情緒,給孩子一個傾訴的窗口,讓孩子儘快恢復平和的心態。
有的媽媽可能非常愛冥想,愛古典音樂,愛彈琴。如果孩子能夠接受這樣的方式,並快速進入學習的狀態,也是非常棒的一種選擇。
有了好的狀態,孩子就可以開始主動複習了。
爸爸媽媽們可能會問,時間已經那麼緊張了,為什麼還要複習?不妨一起來看這張記憶遺忘曲線圖。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如果我們掌握併合理運用記憶規律,那麼將大大提升我們的記憶能力。
儘管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過目不忘,但孩子們每天在校學習8小時,等他到家,第一節課學的內容,可能只剩下不到40%的記憶。
如果有條件,爸爸媽媽可以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和孩子一起回顧分享今天所學的知識,幫助孩子進行一輪口頭複習。如果沒有條件,那麼到家後花點時間,幫助孩子回憶重點難點知識,把遺忘的那60%儘可能多地補起來。
由於低齡段的孩子還不會記筆記,那麼父母就可以幫助他們一起整理課堂筆記,將重要的內容梳理出來,既能提升後續作業的效率和準確率,又能作為中長期複習鞏固的材料,一舉多得。
父母們可能還有一種體會:孩子對於那些課堂上沒吃透、被忽略的知識,如果不加以複習,就像根本沒學過似的。
這並不全是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分散,只是他們一天內要應對的問題實在太多,勢必會遺忘一部分他認為不重要,或者低刺激的信息。
可當孩子打開作業本又會發現,那些知識點赫然呈現在面前。這時候,還是要回到書本里,從頭到尾複習一遍,找尋正確答案。
但不同的是,將複習前置,那麼解題過程就變成了鞏固,加深記憶,及時應用,由此形成正向循環。
而將複習後置,那麼解題可能只是謄抄一遍筆記公式,他並沒有轉化成腦海裡的知識,或者只實現了部分轉化、部分記憶。
更重要的是,知識沒有被理解、內化,就很難被立即應用,不會應用就會大大降低孩子的學習吸收率。
什麼是學習吸收率?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學習吸收率金字塔”:
注: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證實,不同的學習方式,
學習者平均效率完全不同,這就是著名的“學習金字塔”。
相較於被動學習,主動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吸收率,而“立即應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父母們如果把這個環節夯實了,知識的吸收掌握程度就能達到90%,這也就是為什麼,前置複習要優於後置複習。
那麼在家庭中,孩子該如何進行主動複習呢?哪些知識需要複習?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複習呢?下面我就以語文學科為例,結合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對於小學低齡段孩子來說,每天語文學習的重點就是兩大核心:識字寫字、大量閱讀。
因此,複習重點就是識字寫字。這些生字詞大多來源於課文,那麼我們首先要確保孩子能夠準確流利地閱讀文章,在不看拼音註釋的前提下讀對每個字。
其次,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書寫能力,選擇讓孩子在空中書寫生字詞,或者在沙盤、米盒裡寫字。
有的孩子本身寫字基礎好,那麼我們可以選擇讓他進行簡單的空中寫字。只要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記憶,將生字準確地還原出來,那麼複習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是有的孩子寫字特別累,特別慢。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記不住字的筆畫和順序,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的手部肌肉還不夠發達。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
沙盤和米盒都是比較實用的家庭書寫教具,父母可以讓孩子拿根筷子在教具中書寫,一要寫熟練,二通過沙、米的阻力,鍛鍊孩子的手腕力量,幫助孩子儘快適應。
這樣,當孩子在作業本以外的地方練習過好幾遍,再去落實書面作業,可能會比以往的正確率高很多,作業質量也提升很多。
一切看似浪費時間的複習環節,實則是為了幫助孩子在正式書寫後,少走彎路,少停頓下來,順暢地完成作業。節約下來的時間,父母就能更好地帶領進行課外閱讀,以及對第二天學習內容的預習。
與此同時,過多的糾正,過多的挫折,會讓本就貪玩,注意力分散,持久性較弱的低齡孩童失去寫作業的信心和耐心。
如果每一次寫作業都那麼挫敗,每一次挫敗父母又都劈頭蓋臉地責罵,那麼不久的將來,孩子就會產生逃避,厭學的情緒。
因此,如果孩子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進入主動複習,又能在複習鞏固階段查缺補漏,將一日學習生活中,遺漏的知識點都撿起來,那麼最後的落筆做題就會輕鬆許多。
當然,寫作業拖拉、困難的原因紛繁複雜。
本文僅僅分析了學齡前至小學高年級的孩子身上出現的部分情況,但也是目前比較普遍的狀況。希望父母們能夠調整心態,勇於給孩子創造試錯的機會,讓孩子逐步學會時間規劃和自我管理。
最後,希望爸爸媽媽們都能鼓勵孩子踏踏實實地做好複習工作,提高作業效率,提升作業質量,讓回家作業成為自我提升的一種方式,品嚐到學習的成就感。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閱讀更多 外灘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