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附和,更容易討對方歡心

我們曾提到過,多聽別人說,自己才能瞭解得到更多的信息,然而,不是每個聽力正常的人都懂得傾聽的藝術、尤其是想討對方歡心的時候,僅僅靠聽就完令不夠了更敢要的是要會適時附和對方。不信,看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了。

實驗者讓學生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祥子,結果上課的教授照本宣科、不看學生、無強調、無手勢讓學生積極投入——傾聽、並且開始使用一些身體語言,比如適當的身體動作和暖神的接觸結果教授的聲調開始出現變化,並加入了必要的手勢,課堂氣氛比此生動起來。

由此看出,當學生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教授因得不到必要的反應而變得滿不在乎起來當學生改變態度、用心去傾聽時、其實是從一個側面告訴教授你的課講得好、我們願意聽,這就是無聲的讚美、並且起到廠積極的效果。

從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傾聽時加入必要的身體語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行動勝於語言,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可以顯示出激情、讚美的信息、也可增強、減弱或躲避、拒絕信息的傳遞,精於傾聽的人、是不會做一部沒有氣的錄音機的,他會以一種積極投入的狀態、向說話者傳遞"你的話我很喜歡聽"的信息

錄音機是沒有眼睛的、俗講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適當的眼神交流可以增強聽的效果,這種眼神是專注的、而不是遊移不定的;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偽的。發自靈魂深處的眼神是動人心魄的。

錄音機微不了“小動作”,而傾聽者則必須做一些“小動作”。身體向對方稍微前傾,表示你對說者的尊敬;正向對方而坐,表明"我們是平等的”,這可使職位低者感到親切,使職位高杆者感到輕鬆,自然坐立,手腳下要交叉,否則會讓對方認為你傲慢無禮。傾聽時和說話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恰當的距離給人以安全感,使說話有覺得自然,動作跟進要合適,太多或太少的動作都會引上說者分心,讓他認為你厭煩了,正確的動作應該跟說話者保持同步,這樣,說話者一定會把你當作。知心人。

傾聽並不意味著默默不語,除了做一些必要的“小動作”外。還得動一動自己的嘴。恰當的附和不但表示了你對說者觀點的讚賞,而且還對他暗含鼓勵之意。

當你對他的話表示贊同時,你可以說:

"你說得太好了!

"非常正確!。"

這確實讓人生氣!

這些簡潔的附和讓說話者為想釋放的情感找到了載體,也表明了你對他的理解和支持。

同時,聽者還可以用一些簡短的語句將說者想傳達的中心話題歸納一下,能夠使說稈的思想得以凸顯和昇華,同時也能提高聽者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