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導演楊德昌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

按照這個理論,人們的味覺至少也比以前豐富了三倍。如果有幸穿越回古代,你會發現如今人們吃的一點都不比皇帝差。

尤其是經過突飛猛進的三十四年,物質生活提升了,不少傳統的老菜卻在逐漸消失。有的是因為製作工藝太繁瑣,時間等不起;有的則是味道過於寡淡,跟不上時代。

你記憶裡有哪些如白駒過隙一樣的美食?現在它們都去哪兒了?

河南、甘肅、山東丨榆錢窩窩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榆錢窩窩

三月吃芥菜,四月吃榆錢。清明前後的榆錢正嫩綠,可以煮粥做飯,也可以炒雞蛋。

榆錢窩窩,捋上滿滿一盆榆錢,洗淨了和上面粉或玉米麵,醒半小時揪成團,指尖戳個凹上屜蒸熟就是。榆錢圓圓的像串起來的銅錢,雖然淪為野菜,但還能取個餘錢的好意頭,也能補充碳水填不飽的肚皮。

現在的90後還知道榆錢,再過十年,榆樹越來越少,捋榆錢做菜也會成為記憶了。

東北丨酸湯子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酸湯子

酸湯子和廣西的酸漿米線極為相似。

十月中下旬,滿族家家戶戶都要扒新鮮玉米攥酸湯子。用當年新玉米放到水磨裡磨,磨成粘稠狀的玉米糊,控了水發酵。

攥出來的玉米麵條筷子頭粗細,味道微酸。如果配上一碗雞蛋醬味道更加酸爽。傳統的滿足一村人合力做了農活,除了餷子、米飯,主食就是酸湯子。脫離了農活,也就少有人欣賞酸湯子的美味。

東北丨炸鹿尾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炸鹿尾

昔日宮廷滿漢全席中有個下酒菜,燒碟攢盤。裡頭最經典的就是炸丸子、炸鹿尾、炸佛手三樣。

炸鹿尾,出現在相聲報菜名裡的那樣,是其中正經的滿族菜。美食編輯嵩洋給予了它「真正的東北大菜」的名號,可見這菜地位有多高。

當年滿人入關,思念過去的山野口味,宮廷御廚們便用雞肉、豬肉、松仁、豬肝調出野味灌入腸衣,醬制後切片油炸;現在好吃的多了,老鐵們似乎也不太在意這種做法繁瑣的傳統菜了。

北京丨清醬肉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清醬肉

聚寶源吃涮羊肉,四季民福吃烤鴨,北新橋吃滷煮……老北京式兒的著名吃食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北京清醬肉與金華火腿、廣東臘肉並稱為中國三大名肉。

清醬,是做醬時醬缸上的一種濃汁兒,拿它反覆揉搓、醃製豬肉,費工費力,有醃七醬八掛仨月的說法。在長時間的發酵過程中,醬汁中的細膩風味滲入醬肉,同時也與空氣水分周遭發生反應,醞釀出獨特風味。

現在大部分北京人一輩子也沒吃過醬肉。隨著制醬工業化,清醬消失,清醬肉也隨之消失。

陝西丨攪團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攪團,一般是洋芋做的

在西北,有一種說法:誰家娶的媳婦兒賢不賢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攪團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

為啥?因為攪團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吃力。有句話說攪團要得好,三千六百攪。把洋芋泥攪得魂飛魄散,分子重組,才能有攪團獨特的口感。以前的西北農村,還要配上油潑辣子、韭菜,澆一勺酸楚動人的漿水,酸辣辛香。

山東、安徽丨西瓜醬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西瓜醬

西瓜醬,是皖北與魯南農家保留夏天風味的奇妙方法。

西瓜醬是當地最好的下飯菜。當白花花的饅頭出鍋,一掰兩半抹上一層西瓜醬:面與醬豆的香,西瓜塊兒絲絲遊走的甜,都在熱氣裡雜揉起來了。

做西瓜醬要持續很久。三伏天做醬豆直到發酵成黃綠色;新鮮的西瓜隨意切塊,與醬豆拌勻入壇,40天后才可享用。而現在人們脫離了土地,這門手藝也僅存在對爺爺奶奶的回憶裡了。

蘇州丨白什盤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圖源@會吃蘇州

白什盤

另一道「白什盤」,「什」的意思是什錦。蝦仁、蹄筋、瑤柱、雞片、魚片、蘑菇、茭白、馬蹄、腰花、肚片、鴨胗,蘇州的好貨,全在這一盤裡了。

蹄筋酥爛、蝦仁魚片鮮嫩、素菜爽口,有硬有軟,有寡淡也有鮮味,每樣食材單吃都毫不遜色;用勺子舀起一勺,食材變幻的層次感更讓人欣喜。白什盤像展開的山水畫卷,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之間,各種味道向前延展。

白什盤原來是廚子用廚餘材料創作出來的菜,但現在要做,光材料準備都顯得十分繁瑣了。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白什盤食材成熟時間不同,分開來炒至少要開三次油鍋。掛著「蘇幫菜」招牌的飯店來說,要是做不好這道「白什盤」,那這家館子絕對屬於沒名氣。圖源@會吃蘇州

靖江丨刀魚餛飩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刀魚刺多而細,所以剔掉主刺後,細刺就和鮮美的魚肉一起攪碎,混合著肉末的細膩帶著長江春水的味道一口吞下,現烘的蛋皮絲、紫菜在老母雞燉的湯汁裡上下翻飛......

刀魚本身就小,過2兩上桌就是高價。滬上美食家地主陸在追逐過無數刀魚後說:「吃不起刀魚,就吃一碗刀魚餛飩吧!」

刀魚是江蘇人的蓴鱸之思。早春出水的刀魚位列長江三鮮之首,新鮮肥碩但價格昂貴,平常百姓想嘗其鮮美只有開動腦筋。於是靖江人用更小的毛刀,從毛刀身上取更細小的魚茸,加韭菜等料做餡——清明前後的刀魚鮮嫩,魚刺也柔軟不會扎人。

刀魚都要被人吃滅絕了,更何況毛刀?吃一口是一口吧。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刀魚取茸

最原教旨主義的刀魚餛飩,連湯底都要用刀魚骨熬製。不過畢竟是替代之物,現在店家用豬骨湯、雞湯摻著刀魚骨湯,也足夠鮮美了。

杭州丨蟹釀橙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風味人間》裡的蟹釀橙。要不是杭幫菜大師董順祥鑽研古籍復原,這道菜早就消失了。

「蟹釀橙」,《武林舊事》裡記載的南宋名菜,杭州人對食材追求的極致。

大閘蟹拆蟹粉,與玫瑰米醋、紹興香雪酒、杭白菊同釀在挖空的橙子殼裡。蒸15分鐘,多種原料味道與水蒸氣熱力驅動下,內外香氣和為一盅。

原材料要用最頂級的地道風物,才能釀出最地道的南宋杭州味道。小時候都極難吃到,現在會做這道菜的尋常人家,更是絕跡。

金華丨蕎麥老鼠

金華一帶的「蕎麥老鼠」,與山西貓耳朵隔空呼應,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偉大發明。

蕎麥麵團和好拉成拇指寬麵條,大拇指與食指揪下寸段,往米篩上一按一滾,能形成「滿背篩花,腹內兩疤」的獨特口感。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蕎麥老鼠

配菜一般是蘿蔔絲,蘿蔔刨絲口感順滑,與蕎麥的淡淡苦味相得益彰。呈圓筒狀的蕎麥老鼠淌著一汪湯汁……在貧窮年代,蕎麥老鼠是對舌尖的極大激賞。

但現在即便是90後,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蕎麥老鼠——到處都是各樣的美味碳水,誰吃發苦的蕎麥找罪受啊?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蕎麥老鼠。煮的差點意思,太豐富了,不用加這麼多配料,甚至一碗清湯蕎麥老鼠才正宗。

南京丨燉生敲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燉生敲

南京人不是一年四季都跟鴨子過不去。在鱔魚料理界,他們拿出一道「燉生敲」,分分鐘就成了牌面上了《風味人間》。

燉生敲的精髓只在一步:用刀背細細敲擊鱔魚。光這一步就足見金陵菜骨子裡蘊藏的典雅高貴,也註定燉生敲無法走入尋常百姓家。

起了蓉的鱔魚肉,物理形態改變,鮮味才好輕柔地接觸舌尖;至於燉入的五花肉,那只是江南人搭配理念裡的正常操作。

上海丨青魚禿肺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青魚禿肺

禿肺,大概和禿黃油是一個意思。用得到禿字的菜都是極盡繁瑣複雜的。

青魚禿肺,上海本幫菜裡幾近失傳的名菜。肺其實指的是青魚的肝,要用上海近郊青浦水系專吃螺螄的的烏青,活殺取肝,五斤以上的魚也就一兩肝,一盆上得了檯面的禿肺,要用掉十條青魚。

食材難找更難燒。魚肝加入筍片、蔥、姜、黃酒、醬油、糖一起烹製,會這手本幫名菜的師傅,上海都難找。

潮汕丨豬腸脹糯米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愛吃的潮汕人談到豬腸脹糯米時眼睛是會放光的。

準確地說,豬腸脹糯米的發源地是在揭陽普寧洪陽古城。蔡瀾曾說:「很多傳統的潮州小吃,已在香港失傳,慶幸其中一樣豬腸脹糯米,還是照樣有大把人做。」

但它還是小眾,除了潮汕人幾乎沒有受眾。

豬腸和糯米的相遇,是潮汕人天馬行空的創舉。潮州話裡的「脹」字,意思是灌入、填滿。這種小食,其實就是將糯米等食材灌進豬腸中,頭尾紮緊,煮熟後或蒸或切片煎著吃。

淋上甜醬,配一碗豬肚湯,這是潮州人遠在異國他鄉都割捨不下的故鄉吃食。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腸皮也要和糯米等配料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不能私心增減一分。潮汕人形容人說「豬腸脹糯米」,就是說有人衣著太緊,肉嘟嘟,豬腸皮和糯米的關係大概就是這樣。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菜

以上這些你都吃過嗎?

你還吃過哪些已經式微的菜?

收藏、轉發給你的小夥伴們也瞧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