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農村,有換親,還有轉親,你知道區別是什麼嗎?

一個1說真話的人


過去的農村是絕大多數人都窮,所以窮人之間大都是娶不上媳婦的,再加上一下家庭的男丁如果或多或少的身體上面有一種瑕疵缺陷,那麼就會採取換親和轉親這種方式,讓兩個甚至是多個家庭都能夠娶妻生子,當然了這種現象也僅僅存在於過去,是一種違背道德和法律的行為,也是窮人逼不得已的事情,這是時代背景下農村因為窮而想出的一種畸形的結婚方式,而現在農村光棍多,是因為男多女少,貧富差距分化而出現的,兩者不能同日而語。

在過去的農村,有換親,還有轉親,你知道區別是什麼嗎?

換親的意思是指,兩個家庭之間相互都有一對兒女,都到了婚配的年齡,而兩家的家庭有都非常貧窮,男孩都為此娶不上媳婦,所以兩個家庭就會互相交換,你來我往,於是雙雙都有了婚姻,這種婚姻關係的促成,最大的受害方就是女性,因為她們婚姻的目的只是為了促成自己哥哥或者是弟弟的婚姻,她們是沒有一點選擇權利的,而且過去一些很窮的家庭,往往自己的女兒即便是到了應該要出嫁的年齡,家長也會人為的阻礙,等自己家裡的男孩長大成人,讓當姐姐的去換親。

不可否人,這種現象在當時還是經常能夠遇見的,我聽爺爺講過,村裡裡面那個時候有好幾年都是換親娶來的媳婦,如果說是兩個正常人之間的還親,尚且還是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最可悲的就是,兩方的男孩都是殘疾,兩個家庭為了各自兒子的婚姻,把女兒還親,這名義是看著是公平,可恰恰就是把兩個女孩的一生幾乎都要毀了。

轉親是建立在兩個家庭之上的還親,比如三個家庭、四個家庭,也就是所謂的三轉四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那,首先第一點可以擴大還親的選擇性,讓相互結婚之後的稱謂生活不那麼尷尬,再者就是,一種貧窮落後的遮羞,三轉之間的還親,讓外人感覺的孩子是光明正大迎娶的,而不是通過換親手段得來的,說出去還想是高尚一些。

從名義上看轉親彷彿是先進了一些,智能化了一些,其實這是一種更深的愚昧無知,是那種掩耳盜鈴而又沉醉自我感動的一種沾沾自喜,在我個人看來這要比換親還更顯得下作一些。

農村過去的貧窮生活,因為換親轉親導致了很多悲劇的產生,事實證明這樣的婚姻方式,嚴重的傷害了一個女人的一生,換親毀了她們一輩子的幸福。

我是農村小小李,喜歡我的回答就給我一個關注吧。


農村小小李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今年五十多歲了,還清楚地記得這些事情。這是過去農村最普遍的社會現象。

這種婚姻形勢是過去農村社會落後,生活條件困難,人們的思想觀念守舊的產物。我記得這種婚姻形式延續到七十年代那樣,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文化的豐富,生活條件的提高,這種婚姻形式很快在農村消失了。

換親,轉親,這兩種婚姻形式都是講門當戶對的,一般家庭,只要有一點辦法能給兒子取上媳婦,誰家能走這條路。凡是這樣訂婚的農村家庭,都是一樣貧窮,都是一樣男孩不是年齡大,就是有毛病。只有這種家庭的父母才含著眼淚拿好閨女跟兒子換個媳婦。

換親,

這種婚姻形式是在同樣家庭條件的兩家進行,就是雙方的閨女嫁到對方,這種做法是最原始,最落後,最愚昧無知的。將來兩家孩子與大人的稱呼都亂套。所以,人們又想起一個更加完美的辦法。

轉親,

轉親與換親的區別就是多家相互配對,一般都在三四家之間轉悠。它比換親稍微進步一點點,在這幾家當中,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女孩,能有一個選擇機會。中間人也有辦法根據各家條件自由搭配。

不管是換親還是轉親,全都是以犧牲女孩為代價組成兩個家庭。很遠的咱不知道,打我記事那幾年,聽說過多少婚姻悲劇。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當時那個年代誰也沒覺得這樣的婚姻形式荒唐,反而成全了好多困難家庭,悲劇畢竟很少,而那些女孩都很認命,反到促進了當時社會的和諧共生。一直到現在,我認識的好多人都是通過轉親走過來的,他們都有孝順的孩子,美滿幸福的家庭。

時代進步了,社會文明瞭,人們的思想觀念改變了,婦女的政治面貌,社會地位大大提高,雖然當今社會男女性別失衡,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婚姻形式。

願農村更新,農民更好!





黃河故道採風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在農村過去換親和轉親的都有,就拿我婆婆家親戚來說,他們兩個就是換親。一個喊姑,一個喊舅,讓人有點不能接受。

因為那時候沒有搞計劃生育,基本上每家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對於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就能討到老婆,家裡太窮了就沒辦法討老婆了。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娶上媳婦,延續香火,就把自己家的女兒嫁給對方的男孩,而對方的女兒也得嫁過來,這就是所謂的換親。

轉親應該是三家以上才算轉親,張家的女兒嫁給李家,李家的女兒嫁給王家,則王家的女兒嫁給張家,這樣轉一圈,每個兒子都有了媳婦,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轉親。像這種結親方式對女孩來說一種很大的傷害,女孩跟本就沒有話語權。

無論是換親還是轉親,當時的人們在封建思想生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一種無奈的選擇。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人們的思想也都提高了,所以那樣的婚姻再也不會出現了。




河北老閆


換親和轉親,是過去農村婚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多見於貧窮人家或者殘疾人家等找對象困難的家庭和兄弟姊妹眾多的家庭。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了結親現象,但不存在近親結婚現象,不受法律約束。只不過會造成親屬關係較為混亂,有違社會倫理,更嚴重的是,潛在著包辦婚姻的社會問題,所以不予提倡。

所謂換親。就是兩戶人家直接以女兒為兒子換妻。你家閨女給我兒子當媳婦,我家村閨女給你家兒子當媳婦。這種情況下,就造成了下輩的親屬關係錯亂,姑媽成了舅媽,舅舅成了姑夫。當然輩份還是不錯的。人民公社時期,這種現象在農村還經常出現。

這種現象對社會最大的危害是,犧牲了女孩的幸福,女孩沒有權力自己找對象,只能犧牲自己的幸福為哥哥或弟弟換個妻子。而且,換親的家庭,多數是男孩有殘疾或者家庭比較困難,這對於女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經常出現女孩子反抗換親而自然的現象。晏子在上世紀90年代發表的一篇小說,就是以自己身邊換親致使女孩自然的故事為題材。

所謂轉親,就是不是兩個家庭互相換親,而是三個以上的家庭之間,通過轉換女兒而為兒子換來媳婦的結親現象。這種現象比換親轉了一個彎兒,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親屬之間關係錯亂的問題。比如張家把女兒嫁給李家,李家把女兒嫁給王家,王家再把女兒嫁給張家,這樣張王李三家都嫁出了女兒,也都換回了兒媳。這是最簡單的轉親方式。如果四家以上轉親,就更負責一些,也更難操作一些。

換親和轉親的不同是,換親兩家之間直接交換,轉親需要更多的資源來轉換,操作起來難度大一些。而換親和轉親的相同之處,就是都以犧牲女孩子婚姻自主為前提,延續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封建社會婚配方式。

綜上,換親和轉親,雖然不是近親結婚,表面上不受婚姻法約束,但潛在的包辦婚姻現象,又違犯了婚姻法,對換親婦女的身心傷害較大。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計劃生育的實施,換親和轉親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所以,這種現象基本已經消亡,只在極個別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不好的貧窮山區有所存在。


齊東晏子


何為“換親”  

  在中國某些村落裡也存在這種特殊的婚姻形式,傳統上稱為“換親”。換親是指“雙方父母各以其女交換為子婦,或男子各以其姊妹交換為妻”。換親一般是同代換親,但也有少數隔代換親的例子。

何為“轉親”    

轉親是指為避免由於換親所帶來的親屬稱謂混亂等問題,兩個以上家庭之間的未婚男女依次交叉為婚。從理論上講,參與轉親的家庭越多,越接近正常婚。但實際上,不可能有太多的家庭參加,因為在一個通婚半徑所及的範圍內同時找到多戶適合轉親的家庭是比較困難的,故這種婚姻通常是在3戶之間進行。由此看來,轉親和換親是同一種形式的婚姻,前者是後者的發展形式。轉親是一個更大的婚姻圈,參與轉親的家庭結成一個以婚姻為紐帶的封閉的親戚網。西村共有6組轉親婚,皆為3家交叉為婚。無論是西村還是其周圍的村落,調查者未聽說有3戶以上的家庭轉親的例子。

換親和轉親是一種以男子為本位、以家族延續為目的、以犧牲女子婚姻選擇為代價的婚姻形式,因而也是一種落後的婚姻形式。這種婚姻缺乏對女性的尊重,因此這種婚姻中的女性常常反抗。村民們向調查者提供消息說,換親、轉親形式的婚姻中,有的女性被逼瘋,有的女性被逼喝農藥而死,也有的女性被逼離家出走,這樣的悲劇時有發生。


古典傢俱娟


農村的老一輩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婚姻不自由,婚姻大事由不得自己,父母掌握著子女的婚姻大權。

在那個年代,農村人思想老舊,基本所有農村人都是貧窮狀態,有的青年小夥長的可以,人幹活辦事也利索,這樣的就能說上媳婦。如果有的小夥家裡窮,人也老實不愛說話,找媳婦就有困難。要是家裡有姐姐妹妹的,父母就會自作主張找媒婆,讓媒婆給撮合著所為的換親或轉親。

換親和轉親的不同在於:換親就是一方的男女姊妹倆和另一方的男女姊妹倆結親。他們互相結親的好處:就是雙方不會要太多的彩禮,還有結婚需要物品和家電類的東西,他們會定在同等價位上。這就大大降低了兩家的所有開支。唯一一個不好的問題,就是有了孩子以後,雙方的稱呼會很尷尬,孩子在稱呼上是有姑沒有姑父,姑父是孩子的舅舅。有舅舅沒有舅媽,舅媽是自己的姑姑。這樣的關係豈不尷尬。

其實轉親在降低彩禮的同時,他不會打亂人情倫理,轉親只是三方家庭或是四個家庭中的女孩,第一個家庭的女孩到另一個家裡做兒媳,另一個家裡的女孩再到另一個家裡做兒媳,一直到最後一個到第一個家裡做兒媳,這樣轉親的好處是既降低了娶親成本,相互的稱呼不會亂套該叫什麼還是叫什麼。

在老一輩人的思想都是家裡老人的話就是聖旨,不遵行不中。不管換親還是轉親,女孩就是不樂意也不中,父母的話必須照辦,按老一輩人的話:換親或轉親,如果女孩按父母的意願照辦了,那就會成了一個人家,要是女孩不同意,那就會多了一個光棍。好在現在的婚姻自由,一切都是自己做主。


農村趙家妞


[互粉][互粉][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以下就是轉親跟換親的意思和區別

換親

雙方父母為了節省錢財,各以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的兒子,俗稱換親。婚禮可以從簡,故多為窮苦之家。此俗在20世紀70年代個別地區尚有所聞。今已絕見。

轉親,

在我國某些貧困地方,還有一種古老的風俗,叫做“轉親”,如張家女兒嫁給李家兒子,李家女兒嫁給王家兒子,王家女兒再嫁給張家兒子,這是“三轉親”;另外還有“四轉親”、“五轉親”、甚至“六轉親”。這樣每家都可以省下給兒子娶媳婦的彩禮錢。但是,如果有一家不同意,其他幾家也轉不成;如果已經結婚,有一家離婚,其他幾家也都會離婚。因此,轉親的家庭之間構成一條“婚姻鏈”,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全鏈”癱瘓;而且,在農村如果一旦實行轉親,倘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很可能會鬧出人命。




互擺攤小哥陳瑞


在我們農村,過去換親和轉親的都有,那時,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有的家兒孩子非常多,兄弟姐妹五六個,生活一般都很窮,男孩兒娶媳婦很困難,想要娶媳婦也只拿自己的女兒和別人家去換。

這和結親方式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換親

有張、王兩家,兩家各有兒女,雙方家庭生活都很困難,或者兒子有殘疾。兒子娶不了媳婦,這樣就會有媒人從中搓和,把張家女兒給王家兒子,換來王家女兒給張家當兒媳,這就是換親。

第二種是轉親

轉親和換親差不多,只是有原來的兩家變成了三家,也就是張、王、李三家。張家把女兒嫁王家兒,王家把女兒嫁李家,李家再把女兒嫁張家,這樣轉了一圈,各家給兒子換了個媳婦,這就是轉親。

這種結親方式對女兒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傷害,一般女孩都不能換到自己如意的郎君,不是年齡大就是殘疾。不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這種情況很少見了。


滄海一粟8227


朋友你好,在過去的農村換親,轉親是農村的家常便飯,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只是

“窮”逼的,為了自己家後繼有人,只有犧牲姐姐,或妹妹給哥哥或弟弟換媳婦,或者轉媳婦。凡是換親和轉親都是找不到媳婦的。1男孩家裡窮找不到媳婦。2男孩有殘疾找不到媳婦。說一千到一萬這是萬不得已的事情。

換親是有兩個家庭把自己的女人一個換成媳婦。轉親是有三個家庭來轉媳婦,這樣以後生下的孩子會有姑媽和舅媽。可換親就不一樣了,有舅媽就沒有姑媽,有姑媽就沒有舅媽。這就是換親和轉親的區別。朋友我的回答你可滿意啊?




農村盧老太


過去的農村,物質條件匱乏,致使有的青年娶妻困難,但是又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陳舊思想,想盡辦法,父母都要給男孩娶到媳婦;就出現了換親和轉親的婚姻現象。

所謂的“換親”,指的是兩個家庭之間聯姻,一方家庭的兒子娶另一個家庭的女兒為妻,同時,這個家庭的女兒嫁到另一個家庭;這樣的聯姻方式,雖然也存在,但很少被接受。這樣聯姻的男女青年結婚以後,有了孩子以後,他們的身份就顯得很尷尬,男人既是舅舅,又是姑父,女人既是舅媽,又是姑姑,這樣的雙重身份,很難讓人接受。所以,即便在以前,“換親”的人家依然很少。

所謂的“轉親”,指的是三個以上的家庭互相娶嫁,有“三轉”,“四轉”的情況。這樣的聯姻方式,就避免了相互聯姻中,男方舅舅,姑父,女方是姑姑,舅媽的尷尬身份,這樣的 聯姻方式,也比較能夠讓各個家庭接受;所以,這樣的婚姻方式,在貧困家庭中出現的比較多。

另外,“轉親”“換親”比較能夠接受的一個原因是能夠保證家庭的穩定;“換親”的婚姻一旦一方出現離婚現象,另一個家庭也會隨著離婚,兩個家庭都會破裂,而“轉親”的婚姻就可能避免這種情況,因為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一個家庭破裂了,也不會對另外的家庭造成多大影響,不至於其他的家庭破裂。

無論是“換親”,還是“轉親”,都是在物質生活條件極端睏乏的情況下,人們對婚姻的一種無奈的選擇,是人們陳舊婚姻觀的一種表現;現在物質生活條件提高,人的思想覺悟也高了很多,那種婚姻也就不會再出現了。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