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想必大多數的70後、80後們,小時候都有一段混錄像廳的時光。當年我們在這些錄像廳裡,經歷了最早的觀影時光。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錄像廳裡放映的基本上都是港片,其實港片在香港上映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用的粵語發音。但我們在錄像廳看到的版本,都是國語配音版本。

那麼,這些國語配音版本都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吧,今天咱們就專門介紹一下這段歷史吧。

1、港片為什麼會有國語版配音?

關於港片的國語配音版本,首先一個,大家知道為什麼叫做國語版嗎?為什麼不叫普通話版本?

從國語這個說法,我們就可以明確,港片的國語版本大多數都是和臺灣有關。很多人以為當年港片的國語版本,是為了方便在大陸發行,所以要配音,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港片的國語版本,本來就是特供臺灣市場放映。

說到這裡,咱們就不能不說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常識了。其實上世紀8、90年代香港電影的繁榮,那段港片的黃金時代,它的根基都在臺灣。

甚至可以說,是臺灣電影市場養活了香港電影工業體系。

很多人對這一點都不太瞭解,香港電影在最鼎盛的那些年,暢銷包括臺灣在內的整個東亞乃至東南亞地區,甚至在日本、韓國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的票房都非常高。

香港80年代只有500萬人口,想想看,也不可能養活這麼多明星啊。

就以成龍來說,他在90年代初的片酬就高達2000萬港幣了,那可是90年代啊。當時成龍接受採訪,親口承認他拍一部電影片酬2000萬,還“講少了”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但是大家想想看啊,成龍當時一部電影在香港的票房最多4000萬左右,這就已經是票房冠軍的水準了。

那他一個人就要拿走2000萬片酬,如果票房只有4000萬,分賬票房都不到2000萬,投資方還怎麼賺錢?

所以成龍的高片酬,從來不是靠香港一個市場養活得起,而是靠臺灣,靠日本、韓國和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票房支撐。我就舉1985年成龍幾個電影的票房為例。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這裡咱們要強調一下,上面的臺北票房並不代表全臺灣地區的票房,只是臺北一個城市票房。整個臺灣省票房一般來說是臺北票房的2倍左右,所以基本上,成龍一部電影在臺灣的票房肯定高於香港票房。

所以從成龍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臺灣市場對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明星有多重要了吧?

當然並不是所有香港電影,不是所有香港明星都有成龍這樣的號召力。尤其是在日本和韓國市場,基本上就只有成龍等少數幾個人有票房號召力。

但臺灣就不一樣了,大家都是中國人,同文同種,又沒有文化隔閡,香港電影拍的故事在臺灣觀眾看來理解不成問題。

但是呢,你肯定不能再說粵語了對吧?

所以這就是港片國語版本的由來。港片要在臺灣上映就要配音成國語版。

所以香港電影都有2個版本,一個版本是粵語,一個版本是國語。

如果大家當年看過DVD影碟機碟片的,都知道雙聲道有2個選擇,一個是國語,一個是粵語。就連香港歌手發行的歌曲也是有粵語版和國語版2個版本。

相信我們當年看過這些歌曲MV的,都能看到屏幕下方有國語、粵語2個版本選擇,比如當年劉德華經典歌曲《謝謝你的愛》。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這就是港片國語配音的由來啦。


2、從周星馳和御用配音石班瑜說起,關於國語配音你有多少誤解?

說到港片的國語配音演員,最著名的肯定是周星馳御用配音石班瑜。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石班瑜將周星馳電影裡面那種無厘頭的喜劇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他魔性的笑聲,甚至成為了他獨有的標誌。連周星馳都發不出那種奇特的笑聲。

那麼說到為什麼要找石班瑜給周星馳的電影配音呢?

很多人有個誤解,說是因為周星馳國語不好,所以要找人專門配音。這個說法流傳很廣。那麼,它是不是真的呢?

我要說錯,大大的錯誤。

周星馳的國語,或者說普通話非常好。畢竟大家想想看周星馳的媽媽最早是從內地去往香港,她的普通話非常好,她的兒子普通話怎麼可能不好呢?

如果你不信,可以找找周星馳早年在TVB臺慶晚會上的一些視頻,比如1988年他演唱《我是中國人》,普通話發音非常標準。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不僅是周星馳,其實當年香港很多明星普通話都非常好,可是港片在臺灣上映的國語版,還是要找其他人專門配音。

比如成龍,一直到他2006年的電影《寶貝計劃》,國語配音還是找的別人。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這個表裡面有2點很有趣,一是內地的演員,高圓圓和陳寶國飾演的角色國語配音都是他們自己來;二是香港演員包括成龍、古天樂、謝霆鋒和吳彥祖在內,國語配音統統都是別人。

關於內地演員的事兒,咱們下面在講。現在單說成龍、謝霆鋒等人,他們和周星馳一樣,普通話都很好,那麼為什麼在臺灣上映的電影,不讓他親自配音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這是當年香港電影工業流水線體系的一部分。這已經是香港電影工業體系的一個傳統,沿用了很多年。

其實成龍、周星馳等明星在自己主演港片的國語版裡,不親自配音,很簡單,因為他們沒空。

可能很多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太理解,當年香港電影拍攝週期是多麼的緊張。前不久王晶做客《圓桌派》節目,提到1990年他剛拍完一部電影聖誕節檔的,然後老闆打電話說臺灣那邊(老闆)緊急點名要最近最火的周星馳和劉德華主演一部電影,準備在過年檔(春節)上映。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這部電影就是後來的《整蠱專家》。大家想啊,聖誕節到春節,也就是一個多月的時間,兩個月不到啊,要拍一部電影。

你覺得可能嗎?王晶說神經病啊,老闆說人家那邊片花都賣出去了,不拍不行。

王晶說那隻好硬著頭皮上,白天拍,晚上拍,緊趕慢趕,一個月不到拍完,加上後期製作,最後趕在春節拍完了。

所以你看,當年香港電影拍攝節奏多奇葩。像劉德華這種明星,一年最多要拍十幾場,很多時候都是白天在這個劇組,晚上趕另外一個劇組,連軸轉。

試想想啊,劉德華都已經這麼拼命了,根本連歇息的時間都沒有,你這部電影后期製作,要準備在臺灣上映,要配國語版的音,你再叫劉德華親自去配音,還有人性嗎?你不如殺了他。

後期製作,配音也要花時間的好吧?人家劉德華根本沒時間啊。所以只好叫臺灣那邊找專門的配音演員了。因此當年香港電影在臺灣上映,所有的國語版,都是找的臺灣專業配音演員。

石班瑜就是這些專業臺灣配音演員的一個。

這樣的專業配音演員還有很多。比如曾經上過《聲臨其境》節目的劉小芸,給包括《唐伯虎點秋香》裡面鞏俐飾演的秋香,《武狀元蘇乞兒》裡面張敏飾演的如霜,都配過音。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總之,當年港片的國語版都是這麼來的。

70後、80後的小夥伴們想一想,咱們當年在錄像廳裡看到的港片,聽到的國語是不是和咱們說的不太一樣啊?沒錯,這就是有臺灣味道的國語嘛。

3、港片的沒落和國語配音版的逐漸消逝

這世上的事兒啊,從來都不曾長久。

香港電影曾經是這麼火爆,在臺灣賣座,還暢銷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可是後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就過去了。

關於港片為什麼沒落的問題,之前我也說過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一個,港片失去了曾經的臺灣市場,失去了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的市場,只靠香港一個地區的票房,根本養活不了成龍這些巨星,所以後來成龍等人為什麼要去好萊塢發展?

很簡單啊,因為香港這裡開不起曾經2000萬的片酬了啊。所以自然要想辦法去找開得起片酬的地方去努力啊。

至於港片為什麼會失去臺灣市場,失去日本和韓國市場,這又是另外一個很大的話題了,暫且不表。

不過呢,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誰也想不到的是,2002年之後內地電影市場逐漸開始起步了,到2005年左右內地電影市場票房已經遠遠超過香港票房了。

是的,你沒有看錯,內地電影票房要到2004年左右才超過小小的一個香港。

哎,成龍等人一看,在好萊塢混不下去了,還是祖國更好啊,所以就回來了。他2004年的電影《新警察故事》就是第一批在內地全面上映的港片。後來為了表彰成龍這種愛國精神,2005年的金雞獎影帝頒給了成龍。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成龍帶頭,於是曾經的香港電影巨星們,包括導演們,什麼周星馳啊、徐克啊,統統都來了,李連杰本來就是北京人,自然也回來了。

所以後來香港電影的拍攝重心就逐漸北上。

所以在2005年之後,內地和香港的合拍片一度很盛行。曾經的港片其實就逐漸消失了。就是再也沒有曾經那種只有香港演員的純港片了,後來的港片,都是合拍片,都是香港演員和內地演員一起合作,而且這些電影一開始就是以內地的電影市場為主。這一點,和之前8、90年代的香港電影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曾經的港片,是以香港為主,拍攝和創意,所有的主要創作中心都是在香港完成,拍攝過程都是說粵語,後來是在臺灣完成國語版配音。

但是2005年之後的合拍片,本身大多都是在內地拍攝,故事和創意,也都瞄準了內地電影市場。所以在拍攝過程中,就已經做好了國語和粵語2個版本的配音準備。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寶貝計劃》嗎?陳寶國和高圓圓在裡面的戲份,所有普通話臺詞都是他們自己配音,但是成龍等香港演員的普通話臺詞,還是找其他配音演員。

但是隨著內地市場的進一步膨脹,香港電影市場顯得越發不再重要,而且很多香港演員參與的電影,投資都來自內地,所以到後來越來越多的電影,都是演員親自上陣,使用普通話原聲。

咱們還是以成龍為例,基本上從2005年的《神話》開始,以及後來《大兵小將》這些內地投資為主的電影,成龍電影的普通話都是他原聲出演了,基本上都是拍攝現場收聲就已經使用原音了。

其他大多數香港演員參與內地投資的電影,也基本上都是自己原聲出演了。

當然,這裡面還是有一些例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周星馳啦。他最後2部親自主演的電影《功夫》和《長江七號》,還是邀請石班瑜配音,這實在是因為石班瑜的聲音在內地觀眾心目中的印象太深刻了,周星馳不想打破這種習慣。

所以,曾經的港片國語版配音就逐漸成為歷史名詞了。

不過現在還是有一些殘留,就是那些所謂的純港片,還是會使用國語配音。比如今年暑期檔《掃毒2》,這部電影主要是香港投資方,在香港上映還是粵語,在內地上映的版本還是使用了配音,包括劉德華在內的主演都用了配音。

但其實劉德華之前在內地拍的電影,比如《失孤》和《解救吾先生》都是他原聲出演。

另外現在有些港片在臺灣上映,有的還是會用臺灣配音演員專門配的版本,畢竟人家看不上咱們這邊的普通話版本嘛。不過這些例子很少很少了,畢竟現在每年所謂的純港片已經很少了,每年也就十幾部吧。

所以,現在很少會再看到國語版這個名詞了,它已經消散在歷史風雲背後。

回顧這30多年來的港片國語配音歷史背後,本身也是港片和中國電影發展的變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