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複雜的姓氏,一共有30筆,家族曾統治雲南、貴州400多年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說別的,單單是姓氏便是一個非常令人感興趣的話題,在《百家姓》的開篇,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些最為人耳熟能詳的姓氏。

不過,在這些常見的姓氏之外,還有一些不是很常見的姓氏,許多人都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即便看到了這個字,能讀出來、能寫出來更是少之又少。

在許多人讀小學的時候,剛開始學習寫自己的名字,考試的時候如果姓名的筆畫比較簡單,就能在時間上佔一些優勢,但如果是姓名筆畫太多的話,就有點難為小孩子了。

不過,筆畫再多的姓,都比不上“爨”這個姓,它讀音作cuàn,筆畫足足有三十筆,看到這個字,許多人都會懷疑了,這個真的是個姓氏嗎?真的有人姓這個姓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姓氏不僅在歷史上有人用,在當下依然有人在用。

爨姓,起源於周王朝做飯的灶官

關於爨姓的起源,最常見的說法是源自周王朝,當時有一個官職,叫做爨官。爨官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從這個字的形狀表達出來的意思中就可以一目瞭然。

爨這個字非常形象,字的最上部,左右表示的是人的一雙手,中間是一個做飯的瓦器,表示一個人用雙手拿著炊具。中間是寶蓋頭表示灶的意思,灶上面放著炊具,灶下面則是兩個木,表示放著木柴,最下面是一個火,用火點燃木柴,燒火做飯。

中國最複雜的姓氏,一共有30筆,家族曾統治雲南、貴州400多年


爨官在周朝時期,就是王宮中負責給周王和達官貴族們做飯的灶官,王室成員自己不動手做飯,但是對吃什麼卻是非常講究的,由此可見能夠擔任灶官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灶官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手藝高超的廚師,還必須非常善於掌握王室成員們的飲食愛好,善於管理好宮廷中廚房的大小適宜。那麼,這個非常能幹的人被封為爨官以後,自然以此為自己的榮耀,之後,爨就成了自己家族的姓氏。

中國最複雜的姓氏,一共有30筆,家族曾統治雲南、貴州400多年


典籍《周禮·天官·亨人》中記載:“爨官,職外內饔之爨亨煑。”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今社會,要當上個一官半職都是不容易的,因此,家族裡面有一人能當上官,都是整個家族的榮耀,爨官的後裔子孫都以祖先做過這個官職為榮,因此就將先祖做過的這個官職當作自己這一族的姓氏。

爨氏這一支姓氏,因為不是如劉姓、張姓、李姓、王姓這樣的大姓,因此如今很少有人聽說過,但在歷史長河中他們也並非是寂寂無名的,不僅創造了著名的爨文化,還誕生過許多的名人。

發跡於三國諸葛亮時期,統治南中地區400多年

周王朝之後,爨氏不斷向南遷徙,一直走過中原地區,到了雲南境內,他們積極融入當地的文化風俗,和當地土著居民聯姻通婚,加快了自己的本地化速度,從東晉鹹康五年(公元339年)到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一直統治了南中地區400多年,並創造了輝煌一時的爨文化,禮樂、詩歌、典祀、飲食、建築等各個方面都非常發達。

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時,爨氏首領爨習帶著自己的隊伍歸順,平定南中後,諸葛亮為了加強蜀國對南中地區的統治,提拔了爨習、孟琰等人成為地方官,爨氏的統治地位逐漸鞏固。

中國最複雜的姓氏,一共有30筆,家族曾統治雲南、貴州400多年


後來,在各大氏族的戰爭中,孟氏等家族相繼覆滅,爨氏一家獨大,趁機大肆發展自己的勢力,爨氏最輝煌的時期,統治了整個雲南、四川和貴州部分地區,成為獨霸南中、最有權勢的第一大姓氏,爨氏土官祖孫世襲,爨氏從此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姓氏,而是成為一種顯赫的族稱。

爨氏代代相傳,在當地的統治地位一直延續到了唐朝時期才結束。公元737年,皮邏閣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統一了六詔,受封為雲南王。公元748年,皮邏閣的兒子閣羅鳳繼位,消滅了東爨、西爨,統一了滇東地區,爨氏家族持續了四百零九年的統治地位從此被終結。

爨氏在當地的統治時間非常長,對雲南等地的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雲南曲靖一直都被稱作“爨地”或“爨鄉”, 魏、晉以後的漢史將雲南土著民族稱之為“爨蠻”,一度取代了過去的“夷”之稱謂。

中國最複雜的姓氏,一共有30筆,家族曾統治雲南、貴州400多年


南詔國建立以後,爨氏雖然還保留著一些貴族身份,但是失去了統治地位,還是逐漸衰落了下來,不復往日的輝煌地位,隨著爨氏的衰落,爨姓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少,他們逐漸被當地少數民族同化,有很多人都改了姓氏。

如今,沒有改變爨氏的族人,大多生活在雲南曲靖、陝西華陰、河南益陽等地區,他們還保留著先祖留下來的一些文化風俗,也只有在他們的身上,才能依稀看到爨氏家族往日輝煌的一些影子。

記錄爨族首領爨龍顏的生平事蹟的《爨龍顏碑》,被稱讚是"神品第一","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佈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是書法界推崇的精品。從其中的記載裡,不僅能瞭解爨氏家族曾經的首領爨龍顏的功績,更能一窺爨氏家族的輝煌歷史,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段風起雲湧的過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