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以“川鄂咽喉”著称的宜昌,地处长江之滨西陵峡口,历来水运地位十分重要。因之而兴的宜昌码头折射了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描绘了异彩纷呈的人文画卷。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的宜昌江中风景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划驳在江心的轮船和江边的木船间转运客货

1876年开埠前,宜昌就已建成国内极为鲜见的码头城,随着清咸丰年间“川盐济楚”政策的施行,长江航运日渐繁盛。到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淮盐上行受阻,川盐大量下运,使宜昌码头运量陡增。

一时在宜昌倒载、换装、揽货、休整的船只数以千计,船民船工达万人以上,以致舟船从上河街(板桥)一直排到大南门、二马路河坡一带,帆樯林立、鳞次栉比。江面上,“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满载客货的轮船从宜昌驶向川江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清末宜昌江边人物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宜昌码头木船集群

1891年的宜昌夏天温度也很高,但不像某些更东边的港口那样闷得人难以忍受,夜里热得睡不着觉的抱怨声这里不多见。最热的时候一般也有小凉风,令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而在冬天的时候,这里偶尔下雪,尽管周围的高山上积雪数日不化,但宜昌从不积雪。一百年以前的这一点和如今的宜昌气象依然相似:冬天,江面上经常有雾,风沿着深谷下曲折迂回奔腾不息的大江窜来窜去,风向几乎都是逆水。这对于当年的那些帆船而言就是天赐的幸运。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满载“集装箱”的轮船在宜昌江心整装待发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宜昌江滩装卸货物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清末外国人的商船驶入宜昌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繁忙的洋码头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的宜昌江边洋房子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洋行老板视察建设中的江边洋行

1876年宜昌开埠后,码头东移至今大公桥——九码头——亚栈一带,因起运的“洋油”(煤油)等“洋”货较多,这一带码头俗称“洋码头”。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停泊在洋码头的外国轮船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在洋码头转运客货的划驳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英商太古洋行老板在宜昌江滩

当时,洋码头与老码头相接,郭沫若《初出夔门》记有“宜昌的江面飘着万国旗”,外国人称之为“有城墙的码头”。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宜昌江边轮船、木船、吊脚楼和广告相映成趣

与宜昌旧码头紧密相连,并一直往新码头延伸的是一排排参差不齐的吊脚楼。吊脚楼临江、齐街、倚坡、悬空而建,绵延三四里,临街的一面,各种小商店中夹着不少茶楼,这是适应船工、小商贩、码头工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1932年的宜昌大南门驿码头

有些吊脚楼茶馆临江一面,可撑开简陋的窗板,看到江上的风光,更重要的是茶客可看到船上、码头和江滩有什么生意与活计可做。

每逢端午节看龙舟赛、登高看稀奇、鬼节夜晚观看满江漂流的荷花灯等等,江边的吊脚楼俨然成了当时的观景台。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旧码头的吊脚楼之一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上世纪20年代旧码头的吊脚楼之二

1930年,宜昌县县长赵铁公拆除宜昌明代的古城墙,兴修滨江路,修葺天官桥,将南门关以外的洋行商铺货栈与老城连成一体,又将滨江路延伸至今天的一马路、大公桥、九码头至亚栈一带。至此,宜昌的长江航运码头已在本域形成规模。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清末宜昌江边旧码头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清末宜昌江边洋码头


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带你回忆百年之前的宜昌码头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东湖(宜昌)县志》里的县沟衢图


供图:湖北省档案馆(局) 宜昌市档案馆(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