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東漢之疫

去年除夕時,老汪聊了聊古人飲屠蘇酒的習俗,今年則講到掛桃符( )。今年在寫掛桃符習俗時,並未想到肺炎疫情發展如此迅速。近日響應防疫號召,宅在家裡,便去查了查中國古代的瘟疫問題。發現,古人在新年期間喝屠蘇酒、掛桃符,都是為了驅邪避疫、保健康。

瘟疫,是古人對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的統稱。漢代劉熙寫有一本字典《釋名》,這本字典按字義的類別來分列各字,和我們今天按部首、拼音分類不同。《釋名》裡有一類“釋疾病”,然而“疫”字並不在這類。

劉熙把“疫”字放到了“釋天”裡,為什麼?《釋天》這篇,先解釋“天”的意義,然後是日月星辰、陰陽、寒暑、風雨,接著解釋四季、五行、天干、地支。然後解釋各種天氣現象,如雨雪、雷電。

最後解釋許多天文上的異象,比如日月食、流星、冰雹、霓虹,這些在古人看來都是“災異”——異象帶來了天災。“疫”字就放在這部分,說“役也,言有鬼行疫也”。“疫”,有“役”的意思,即行動,什麼行動?鬼的行動。所以劉熙認為,“疫”是一種天災,是掌管疫病的鬼攜帶疫病,行於人間。

認為“疫”與鬼有關,不是劉熙一個人的看法,而是漢人流行的觀點。所以漢人會在新年時立桃人、畫門神等等來驅逐疫鬼。漢代的大學者王充稱這種驅邪避疫的行為叫“解除”。王充的名著《論衡》裡有一篇《解除》,專講當時漢人的驅邪活動。

在《論衡·解除》裡,說這種活動源自上古的“逐疫之禮”,上古帝王顓頊(zhuān xù)氏有三個兒子,死後分別變成了水鬼和疫鬼。從此百姓在年末時,會有驅逐疫鬼的禮儀,以除舊、迎新、納福。

當然,王充是典型的儒家人物,他這篇文章主要批評民間的解除法不符合儒家的禮儀。他提出了一個為當時和後世儒家都普遍認可的觀點:


行堯、舜之德,天下太平,百災消滅,雖不逐疫,疫鬼不往。行桀、紂之行,海內擾亂,百禍並起,雖日逐疫,疫鬼猶來。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周之季世,信鬼修祀,以求福助。愚主心惑,不顧自行,功猶之立,治猶不定。故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


王充說,堯舜這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候,天下自然沒有禍患,沒有逐疫禮,疫鬼也沒法橫行。夏朝的桀、商朝的紂這些亡國之君統治時,天下紛亂,禍患並起,即便有逐疫禮,也仍然瘟疫流行。

所以只有衰亂的世道、愚昧的人才不反省自我、修整道德、治理社會,而是盲目地祭祀驅鬼。結果就是祭祀驅鬼沒用,社會仍然混亂。所以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還是人沒有道德,社會治理不當。

這就是漢代流行的“天人感應”思想。瘟疫雖是天災,卻是人類社會道德缺失、政治混亂所帶來的。漢人信奉鬼神,有迷信者,有理性者,迷信者就是王充批評的那些人。

另一儒家學者王符在他的名著《潛夫論》裡說,在疫病流行時,有些黑心人拿虛假的言論欺騙民眾去信從,讓民眾不去看病吃藥。民眾被騙了,病死了,還被認為是信從這種假神太晚。

漢代的名醫張仲景在他的經典之作《傷寒雜病論》序言裡,也批評了這些迷信的民眾。他說世間的人,尤其那些識字的讀書人,平時不好好學習,有點醫學常識,來給自己、家人和貧困百姓治病保健,而是把聰明才智用在追名逐利上。等到突然病了,就著急去求神禱告,已經晚了。

漢人認為的瘟疫與人類社會道德缺失、政治混亂的關係,在漢末魏晉的時候,史書中有所記載,張仲景寫《傷寒雜病論》就與當時疫病流行有關。張仲景是道家人物,道士擅長醫術者眾多,東漢末年除了張仲景在治療疫病上很有建樹,其他道士也有治療疫病的活動。


看東漢之疫

大邑鶴鳴山上遠眺

比如漢末的道教兩大流派——太平道和天師道。太平道的高道于吉、張角在漢末的瘟疫中用符水、咒語、醫藥等方法治好了許多百姓,因此吸引了大量信眾。張角的信徒在十多年間發展到幾十萬人,遍佈全國,設立了基層組織,最後形成“黃巾軍”反抗漢末的腐敗政權。

漢末這場持續多年的大瘟疫,偏在西南地區的巴蜀也不能倖免。在這裡,給民眾治療疫病、組織起正常的基層治理的是天師道。天師道的創建者張道陵天師在蜀地修道,在今天成都所轄的大邑縣境內的鶴鳴山創立教派。

該派給人治病、收人受道,只出五斗米,當時人稱“五斗米師”。張道陵天師還以鶴鳴山為中心設立了二十四治,在漢末亂世中建立了能有效防治疫病、安定社會秩序的基層組織。張道陵天師的後人世代相傳為天師,後來江西龍虎山就成為張天師的道場,是今天的正一道派祖庭。

漢末的這次瘟疫,不是一次病而已,而是在各地有此起彼伏的一場場瘟疫,伴隨著混亂黑暗的漢末政治和軍閥爭霸的戰爭。東漢末漢獻帝建安年間,有一個著名的文學團體,後人稱之“建安七子”(我們幼時熟知的“孔融讓梨”故事裡的主角孔融,就是其中一員)。建安二十二年(217)有一場大瘟疫,建安七子裡有四人死於這場瘟疫。

這場大瘟疫,曹操的兒子曹植寫了一段小短文《說疫氣》來記錄,其中說到當時的慘狀是“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yì),或覆族而喪”,家家戶戶都有死人,有些甚至全家、全族都死了……

這次大瘟疫從東漢末持續到晉代,道士對瘟疫的治療一直持續。比如與四川德陽頗有淵源的許遜天師,在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到德陽(當時稱旌陽)當縣令,趕上大瘟疫,死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許天師用符咒、醫藥救治,立竿見影。當時蜀地的人民稱頌許天師治理下,沒有盜竊、治安良好,官吏清廉,在許天師救治下,疫病很快消失。

關於古代疫病的醫治,道士的醫學名著裡記錄有各種藥方和醫法,我們可以下篇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