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卻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

中華老憲


這不是一個方面能說的清楚的,你必須從語言的積累,學習難度,通用情況,閱讀效率多種情況來說明,只說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片面評價,單獨說語言了咱們就從我列舉的四個方面來時分析,當然語言並不僅僅只有這四個方面,我僅僅只是說比較重要的四個方面。

首先就是語言的積累,咱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專業名詞,你看包括我們漢語在類大多數專業名詞都是自己從英語音譯過來的詞語,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抗生素——頭孢,這種藥以前也被叫做先鋒,都是從英文音譯過來的,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普通人並不能快速的瞭解這到底是一個啥,如果我們回到英文,你把原詞拆開cephalosporin根據翻譯你就會發現這指的是一種特殊蛋白質,但由於前面部分無法用中文詳細表達,所以只能通過讀音音譯成頭孢或者根據縮寫音譯成先鋒。這就是英文對於中文在科學名詞上積累的優勢,有很多人家最先造出來的專門指代現代科學發現的東西,而你卻並沒有相應的詞語能進行描述,所以最終只能音譯。這也是為啥現代科學論文都是以英文期刊為準的原因,因為你用其他語言進行描述的話有些東西你根本就說不清楚。實際上在這方面漢語已經可以說相當不錯了,至少我們的語言還能支持我們閱讀部分翻譯的論文,但有些國家的語言甚至連翻譯都無法做到,他們只能先學英語再讀論文。在現代社會之中英語對於專有名詞的積累,基本上就是霸權級別的存在,如果人類的科技繼續發展,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語言必將滅亡。

後面咱們再來說說學習難度,在這方面讀音字天然比會意字有優勢。這裡先說一下讀音字和會意字。會意字就是字面意思即你看到這個字是啥他就是啥,比如我寫個“我”字你看到就知道這個字指的是我,這就是會意字。而讀音字就是漢語拼音,比如我現在寫“WO”你比需先將讀音拼出來 ,就像烏喔-我,但因為音調有區別你還得再根據音調或者前後文聯繫,看看我到底要說的是,窩,喔,我,渦,其中的哪一個。而英文和拼音一樣就是這樣通過拼讀讀音然後和你的平時口語相結合最後得出別人到底寫的個啥,兩種字的對比就像這樣(liang zhong zhi de dui bi jiu xiang zhe yang)你把這段漢字和拼音大概比對一下就能瞭解漢字與英語在基層理解上的區別了。

即使在中國這個最常用會意字的國家,學生最開始也是從漢語拼音開始學起,這就說明了兩種字的學習成本區別,試想我國我們只用學習漢語拼音,那我們幼兒園畢業基本上就能說是認字了,所以從這方面來說英語要好不少。

最後咱們再來說說閱讀效率和通用情況,這就是會意字的優勢領域了。前面咱們說了會意字和讀音口語並沒有關係,我們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咱們中國有數都數不清的各種方言,但漢字卻是四處通用的,只要識字的人都能看懂漢字寫的東西,甚至在日本韓國通用的漢字他們都能一下看懂。但如果咱們用漢語拼音的話,你能想象那種各種方言用拼音拼出來的東西漫天亂飛的情況嗎,這也是西方世界面對的問題,實際上歐洲的語言都來自於羅馬字母,但隨著與歐洲各國的奇葩“方言”的混合於是變成了現在的歐洲各國語言文字,而且即使各國內部各種方言也是派系林立,你在中國學的英語還真不見得就能和英國人美國人正常無阻礙的交流。這就是作為會意字的推廣優勢,即無論推廣的對象說的是哪種語言,都能通過學習會意字達到文字上的統一。

最後就閱讀效率,會意字包含的信息量遠超讀音字,所以使用會意字編寫的文本閱讀起來要比通過讀音字拼寫識別要快得多。至於證據你把我之前舉的例子自己讀一下就行:兩種字的對比就像這樣(liang zhong zhi de dui bi jiu xiang zhe yang),反正這兩東西都是咱們現代中國人都學過且精通的東西,你自己對比自己看。最後就是漢語在計算機領域的優勢,在計算機中表述一個字母需要一個字節但表述一個漢字只需要兩個字節,咱們再舉一個例子,兩(liang)(two)使用漢字表述時只需要兩個字節,使用漢語拼音表述時需要5個字節,使用英文表述時需要三個字節,而讀音字無論表述什麼很少會出現一個字母就能表述的單詞,有時候換算成漢字4個字節就能表述完的東西英語可能需要十幾個。這就意味著在使用英語對內存和運算能力的佔用都將遠超漢字,所以在計算機領域,漢字的優勢甚至能出現碾壓式。

好的雙方的優勢和劣勢都說了,誰好誰壞我真的不好評論,大家覺得呢?


開著皮卡打坦克


呃,我沒去過英國,我對英文也沒有研究。我對英國的文化也不瞭解。但是我們大學的文學課上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漢語是比英語優秀得多的一種語言。啊,比如說花這個詞, 我們一開口就可以發出花這個音。如果要用英語來說花的話,就是Flowers,大概就要發出“付老二死”,意思就是英語在發音的時候不簡潔。很多個讀音組合在一起才表達出一個獨立的意義。在讀音和字義的結合上,他就趕不上漢語了。再比香蕉,兩個音,Bananas,好幾個音。如果要講音形意的結合的話,英語就更不如漢語啦。


安雅威


大家都覺得計算機語言是英語,好多人誤以為英語就代表著先進,這是個謬論,計算機語言本質上是二進制語言,為了開發的更方便產生了c、JAVA、和對應編譯器,拋開英語,如果專門有一門標準的符號語言用於編程,也許編程會更簡潔高效,而且更規範,語言的本質是用來表達人類的情感,用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類的感情複雜多變,很多時候是可意會不能言傳,中文的意境很多時候是其他語言無法描述,所以,中文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


bj_qq_net


我曾經這樣比喻,英語就像別人家山上有金礦,漢語就像你家的三分薄田,你再努力也無法超越別人,而且你還無法改變,這就是天生的命。

英語能成為世界語言,而不是法語德語俄語日語,還用得著什麼解釋嗎?就像金子還需要解釋為什麼貴嗎?漢字的劣勢是天生的,缺點太多,首先沒有拼音的幫助太難學習了,一個不認識的字放你面前你就是讀不出來,必須死記硬背,導致古人文盲率無法有效解決,第二難體現在使用上,不會寫的字你想破腦袋也不會寫,你兒子問你睡覺兩個字怎麼寫?你只能手把手的教,而用英語你就可以告訴他sleep,難易程度天差地別。這兩個原因也是導致現代漢語在世界範圍難以推廣的重要原因。第三,英語有極佳的創新性,簡單的排列組合就能創新一個英語單詞,而漢字的偏旁部首已經基本上固定了,歷史上只聽說武則天創造了一個新的字:曌,所以英語的豐富程度遠比漢字多,創新性漢語明顯不如英語。第四,現代工業及科技上有很多縮寫,比方說常見的ESP,中文是車身穩定控制系統,中文乾瞪眼沒辦法寫出來,就算硬要寫車穩控三個字也不如ESP來的簡潔,更別提數學公式上的字母,就更沒漢字發揮的餘地了。

以上總總問題都是漢字天生的劣勢,無法改變,也註定漢字漢語無法超越和取代英語和英文。薄田在你眼裡再寶貴,耕耘一年不如別人挖一塊金子值錢,但你還離不開這塊薄田,只能說天生的命。

當然我絲毫沒有貶低中文的意思,就像歐洲人天生比亞洲人高大一樣,明知不如別人還能怎麼辦?不如就不如唄。


追逐星星


哈哈哈!這一問題看看下面這張圖,看你能不能找出:天地日月,大小多少,·一丨十Ⅹ÷,1+1,1-1,丨1ⅹ1,1÷1,ABCDEFGMW……,……,所有世界文字符號,如果你能找到或找到一部分,你說誰更先進?


心願103337456


掌握三千通用漢字就能搞科研搞項目,而英語你想搞科研項目需要多少詞彙量。每出現一個新事物英語都要創造一個新的單詞來代表它,所以英語的詞庫可以說是與日俱增,人們需要掌握的詞彙量也越來越多,也許當英語詞庫增加到一定的數量時,人與人之間不說是搞科研了,估計交流都是問題。但在漢語看來不管你出現什麼新事物我都能用已有的漢字組合成代表它的的詞語,因此不管世界再怎麼發展,漢字只要你學會那幾千通用字就能打天下了[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各位看官評價下哪種好



85784611


這個問題有點大,專業的文字學者來回答這個問題估計也要開個講座才能表述清楚,而且還得要求這個學者“學貫中西”才行。

我是一箇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但是十幾年前學的知識也差不多都交代給了酒局,實在是提不出多少令人信服的硬性知識來說明。我從這些年的經歷來說一下我自己的感觸吧,不對的地方大家指正。

語言文字是文明傳承的最佳載體。

從一個事物的傳承規律看,越是簡單的實物傳承的時候越有生命力,越是體系龐大的事物在傳承時難度越大。從詞彙量上來講,漢語無疑生命力很強大,從倉頡造字到現在多少年了,這也全是漢語先進的一個因素。

漢語,全稱是漢語言文學。不能把文學因素剔除了來看漢語。我們用最輝煌的漢語藝術來說這個問題,英語翻譯唐詩,目前看還是不行。漢語意境,其他語言是學不來的。這裡還有一個時間跨度問題,試問我們三歲孩子就開始背誦的唐詩,英語言國家的人得多大歲數才能順利的理解其內涵。恐怕是不容易。或者說現在的英語言國家的學前兒童還能不能準確理解唐朝時代同一時期的英語言文學作品?

從我們中華民族的整個歷史來看,做的最好的一項工作就是“統戰”工作。和外族交流到融合的過程中,“兼容幷蓄”的文字體系和文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目前和其他各國的交流中還依然還在使用。我認為這也是最大的先進性,有人會說英語的使用範圍最大,但是這是建立當年“日不落帝國”強大的武力基礎上的一種現象,而且當時英國人佔領區的人們,大都還沒有自身的語言系統處於矇昧狀態。在語言上有著先天優勢。


草原野生娃


我們的祖先看到太陽東昇西落,

就畫了一個圈,中間點了一個點表示太陽,

我們的文字就誕生了,

如果在圓圈周圍畫上四簇小草,

就表示日落傍晚時分,

如果在圓圈之下畫一個十字,就表示早,

是說太陽昇起一人多高……,

想問各位大神,我們的文字沒有邏輯嗎?

我們的文字容易有歧義嗎?

一個能讓普通人輕易掌握的文字,

又能讓專業人士窮盡畢生研學的文字,

難道出了問題?

試問,

世界上還有那種文字能,

5000年表達同一個含義?

還有那種文字到今天可以毫不費力的,

被解讀、使用、共享?

漢字帶給所有人最大的好處就是快速協同,

這是不是智能時代最好的優勢?

邏輯,具象,抽象,形聲,會意,指示,

老祖宗把能想到的都做了優化,

用到今天,惹誰了?

我們不在乎是否先進,

我們只追求解決問題,

有些人一輩子可以無憂無慮,漢字支持,

有些人可以一輩子奮發圖強,漢字支持,

有些人一輩子可以殫精竭慮,漢字支持,

一個更廣泛,卻不乏深度,

一個更便捷,卻不乏厚重,

所有優化的目標都是兩個字:“務實”,

而這個問題的目標其實很簡單,挑事漁利。

《漁利》七絕【新韻·平起入韻】

竹舟腳踏駕魚鷹,唯利只圖善難行。

篙打潛深噙不空,豈能容汝下喉嚨。

這首詩,是不是問題提出者身在其中的一個場景?

這個人是那個角色呢……?


馮立忠


看看我們還能讀懂幾千年以前的書,你就知道哪個先進了。

另外,告訴你一個數字,新華字典689頁,新華詞典1452頁,牛津英語詞典21728頁[呲牙]!


焦慮老爸


在人類早期,需要表述的東西少的時候,字母語言比較佔優勢,一千五到兩千單詞,在英國農村就能混一生了,漢語不行,三千個常用字不掌握,沒法閱讀。現在,漢語優勢就出來了,三千個常用字,通過組詞,可以表述的內容很多,而英美的孩子,高中畢業得背到一萬八到兩萬二單詞,不然連報紙都沒法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