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大家好,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今天給大家分享

非常時期,有人總是在不經意間,被紛亂的表象所迷惑:雙黃連成治療特效藥?溫州確診病例有40%是變異病毒?喝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狀病毒?當“假的當真的一樣信仰,真的當假的一樣無視”時,我們便會發現“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人類的愚蠢總會重複”。


在這次疫情中,面對“謠言”,作為“大人”的我們,能給自己打幾分呢?又該從中反思些什麼?

今天,中教君為各位老師、家長請來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科技教育特級教師高付元老師,聽高老師怎麼說!

今天,我們不聊雞湯,聊科學……

本期內容要點

1、疫情當前,為何“偽科學”氾濫?

2、信息這麼多,我們應該相信誰?

3、如何幫助孩子提高科學素養,具體怎麼做?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高付元 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 科技教育特級教師


【以下內容多為高老師專訪】

2020年2月5日,網上盛傳一段謠言:“某地老母豬生下九個豬崽後,突然開口說話,說煮九個雞蛋吃下,即可不得新型冠狀肺炎。”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則完全不值得多看一眼的謠言,可從網友的反饋看,還是有無數人在5日夜裡,被媽媽拽起來吃雞蛋

有網友稱:“我媽寧可相信豬說的,都不信我說的。”

後來,警方找到了傳謠者,她才承認這是自己一時糊塗編造出來的。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疫情當前的謠言,比平時更有毒性!

偽科學、謠言等氾濫是一個歷史性問題,自科學誕生起來,就沒有停止和偽科學的鬥爭。


1.“謠言、偽科學”氾濫,怨誰?


“浙江10萬隻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

“鍾南山院士建議鹽水漱口防病毒。”

“武漢衛健委副主任感染後逃去上海豪宅。”

……

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生,讓謠言成為公眾的聚集點,各類渲染情緒的假科普、假官宣、假指示、神預言,藉著疫情信息傳播的土壤招搖過市,而且比真相跑得更快更迅猛,讓闢謠者忙不勝忙。

如果說病毒是看不見的敵人,那謠言、偽科學無疑是助紂為虐的幫兇。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不可否認,現代科學技術在改變人們思想和生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我國建國以來重大工程創造了很多世界領先的記錄,同時在很多方面技術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國家科學進步不僅改變我們生活方式,還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保障,因此百姓對科學崇拜心理也非常高,遇到今天這樣一個疫情問題時,人們對科學能夠解決問題給予厚望。

但當社會上重大問題出現,人們對全面情況缺乏瞭解,又急於知道事情底細,這時看到很多人有意和無意的結合疫情發表或傳播非科學問題,儘管轉發的消息缺乏追根求源的科學論證,也會被讀者認為是真的,是科學的。

總體來講,能夠自覺地運用科學思維和標準,判斷科學與非科學問題的能力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其實,今天的偽科學氾濫與美國曆史上科學普及歷史有相似之處。2006年國內翻譯出版的《科學是怎樣敗給迷信的:美國的科學與衛生普及》一書中,作者以19、20世紀美國的科學普及史為時間軸,從公共衛生、心理學和自然科學角度,分析了美國的科學普及的艱難。書中寫道 :

“我們生活在‘科學時代’,這一點不假,但是大多數人擁有的是科學的成果,而不是科學的方法和原理。對許多人來說,科學的‘驚人之處’是科學的奇蹟。

人類仍舊普遍相信奇蹟和不可思議之事。科學沒有驅逐這種迷信。科學本身被當成了一種新的巫術類型而加以接受。”

“除了對事實的強調之外,新聞模式還包含另一個影響20世紀科學與衛生表現的因素:一貫的追求轟動效應。

自從19世紀以來,報紙編輯總是偏愛令人驚奇的、激動人心的東西,更別說對疾病的恐慌和療法了。於是,科學和衛生總是遭到誇大報道,以追求轟動效應,這些報道在誠實的科學家和從業醫生中引起驚愕。”

科學普及的過程經歷了傳播、普及、稀釋和碎片化四個階段。

在19世紀、20世紀的美國,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階段,迷信市場縮小。後來隨著媒體的興起,科學精神淡化,公眾接受著碎片化的知識,科學質疑精神的喪失,迷信生存空間來臨。

偽科學,經常會伴隨著社會熱點出現,這些現象也說明科學對社會,對人們生活、工作的影響力巨大。

科學傳播與普及的歷史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偽科學或迷信的出現,這是一個歷史問題,偽科學不會自動消失。

因此培養孩子學會學習,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養成科學態度,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大眾科學素養,能夠健康生活是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2.學會“質疑”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


有人說上一代中國人缺乏科學素養,這種說法不夠客觀。

實際上,缺乏科學素養的不止一代人,而是好幾代!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量子波動速度5分鐘讀完10萬字的書……

5G的輻射很大,所以要禁止5G基站進小區……

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由於2月10日地球的引力最小的作用,所以掃帚能夠立起來……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上述謠言,多見於我們父輩的朋友圈,或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家庭群聊,大家懷著互相關心的心情四處傳播。

你要敢質疑,就會遭到“我是為了你好”、“科學家都說了,你還不信”的駁斥。

曾經一味告誡我們不要輕信網絡謠言、偽科學的家長,現在紛紛成了謠言散播的幫兇。

為什麼這種比“今天馬化騰過生日,轉發5個群,贏取100個QQ幣”還低級的謠言可以廣泛傳播?說到底,還是大眾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造成的。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2018年9月,中國科協公佈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僅為8.47%。

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高素質的國民,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浸染。所以,科普從來不是純粹的科學問題,而是事關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媽媽正在廚房裡洗碗,她聽到小兒子在後院蹦蹦跳跳的聲音,便問道:“你在做什麼?”

小男孩得意地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各位家長,如果是您,該怎麼應對孩子的回答呢?

是叮嚀不要摔倒,還是斥責孩子看似不切實際的回答?是毫不留情的戳穿孩子的童真,還是打破他美好的夢想?

想知道故事裡的媽媽如何回答的嗎?她說:“好啊,但一定不要忘記回家哦。”

後來,這個小男孩長大以後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並留下了那句響徹太空的經典名言:“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他的名字叫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


身為家長的我們總是忙於教導孩子,而往往少了對自身的反思和建設。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的呵護者和引導者。

如果阿姆斯特朗的母親從一開始就沒有做出正面回應,也許還會有人成為第一個在外太空星體留下腳印的人,但這個人絕對不會是阿姆斯特朗。

我們都崇尚科學精神,但對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掌握卻並不夠。為什麼說我們一定要擁有科學素養?因為擁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能夠使我們日常生活的健康文明行為,更加理性和自覺,能夠提高我們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能夠提高自己面對工作生活變化時的思辨分析能力,保持平常心,做到心理健康,能夠提高終身獲取科學知識、科學樂趣、科學享受的能力。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3.擁有科學素養的孩子,究竟有什麼不同

家長自身的科學素養水平,與能夠指導孩子開展科學學習肯定是有關係的。比如鍾南山院士的家庭成長經歷,對他自身的科學素養的養成,肯定是非常有幫助的。

談到鍾南山何以成為鍾南山?很多人都會以醫學世家輕鬆帶過。但,這簡簡單單的四字背後,卻是他波瀾壯闊的家族歷史。

父親鍾世藩,我國著名的兒科醫生,屬於開山始祖的級別。每當形容父親時,鍾南山總提到這麼個事情。

他上小學時,把本來用來交給學校食堂的錢,買了零食吃。後來被發現了,父親沒有打罵他,而是沉默後,說了句:“南山,你好好想一想,你這樣來騙我們,到底做得對不對。”

當年那一幕,鍾南山至今回憶起來,還會感到羞愧和緊張。

從這之後,他便把說老實話,做老實人當做一則人生信條。成為我們口中那個敢醫敢言的,信得過的鐘老。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同樣不能忽視的,還有母親廖月琴,更具體地說,是廖月琴所在的鼓浪嶼廖氏家譜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可以發現,鍾南山的表親基本都是醫生。身後站著這樣一個優秀的家族,就算沒有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那種見賢思齊焉的意識影響力,可見一斑。

但這不是絕對的,每個家庭成長都有自己家庭的特殊性,成功的道路沒有一樣的,我們國家很多家長自身的科學素養不是很高,但是同樣孩子的科學素養一樣很棒的例子也很多,家長關注提高科學素養的意識最重要。

今天家長支持孩子業餘學習書法、繪畫、藝術、體育、英語、朗誦的很多,但相對來說學習科學的相對來說少多了。


謠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別真偽?提高孩子科學素養最重要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在這其中家長應該做些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與孩子共同提高呢?

首先,培養孩子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

家長要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榜樣,特別是科學家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又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和孩子一起學習科學家們從小求學的成長經歷,學習方法和學習樂趣,和孩子欣賞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引導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目標,還要學習他們在小學、中學階段的學習故事,從現在做起。

我個人認為,從小用榜樣教育來培養孩子的同時,家長主動幫助孩子成長,不但要言傳,更要身教,自己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經常主動陪伴孩子一起討論和分享事業追求的心得。

其次,務必呵護孩子與生俱來的科學素質。

孩子成長階段,家長陪伴應該是主要的家庭生活方式之一。

“媽媽,為什麼會下雨?”

“為什麼汽車可以跑得那麼快?為什麼飛機可以像鳥兒一樣,飛向天空?”

……

每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十萬個為什麼。他們對世界好奇,天生擁有探索的心,他們想要了解科學知識,並崇尚科學精神,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科學素養。

所以各位家長,我們應該按照孩子成長需要,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從科學角度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蹲下身來像孩子一樣,和孩子一起探究孩子關心的問題。與孩子一起開展社會調查,訪問,查閱資料,發現問題,探索從科學角度解決問題。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的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上網聽一些專家講的內容。並反思下:

專家說的科學依據是什麼?是科學實驗結果為依據?

還是社會調查為依據?哪些是用公開發表的科學文獻做依據?

哪些是在醫學上還沒搞清楚的困惑?而治癒病情的辦法,它的科學原理又是怎麼回事?

哪些觀點聽得懂?哪些目前還聽不懂?

同時,指導孩子做點科學思考記錄,把特別是圍繞感興趣的問題記下來,疫情期間幫助孩子查查文獻,瞭解詳情,瞭解情況多了,疑問還會增加,寫出來,記在本子上,為疫情過後選擇問題深入探究做準備。

在這裡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多看新聞,多聽聽專家的說法,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和負責人的講話觀點,這些專業機構和專家的意見的可靠性還是比較高,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專家在不同時間發表觀點的變化,弄清楚講話觀點依據從哪來?特別是一些講話觀點的科學原理或分析問題邏輯是什麼?對疫情目前危害程度和未來發展趨勢預測方法?預防辦法取得效果的事實數據是如何來的?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哪個更可靠?

讓孩子學會在繁雜的信息面前,能具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客觀甄別信息真偽。

最後,學會一生都用科學的思維去做事。

人一生都用科學的思維去做事,其實並不難!怎麼做呢?

方法、過程,一般是從觀察多個個別經驗事實出發,通過歸納,概括為科學概念,提出科學猜想,判斷提出科學問題。然後用科學實驗或科學調查所獲得數據,經過統計分析處理,呈現的事實結果。

經過歸納分析得出結論,來對猜想進行檢驗真偽,最後上升為科學理論,再通過演繹,去解釋新的事實、預見新的問題的方式來實現的。

我們很多人容易停留在根據個別事實所獲得經驗,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判斷,認為就是對的,往往是停留在概念階段和猜想階段,是否真實都無從談起,根本就沒與科學檢驗環節,很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還有的一種是本本主義。

書本上的理論沒有與問題現實條件結合,就坐在屋裡去分析推理,對現實情況不瞭解,就做出判斷和預測,也是容易犯主觀臆斷的錯誤。

所以建議我們的家長,未來,可以結合每一次社會熱點問題,帶著孩子從如何善意、積極、科學角度發表觀點,瞭解事物真面目,從而使我們的科學素養逐步得到提高。

尊重知識,明辨是非

大朋友們、小朋友們

讓我們共同進步!


內容來源 | 首都教育(ID:bjedunews)《會獨立思考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關注我,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每天為您分享一點點語文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