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曆史的村莊:梅州豐順華亭下壩村,200多年的客家圍龍屋


下壩位於梅州市豐順縣潘田鎮下轄華亭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莊嚴古典的下村口大門坊,當地村民稱其為“龍門”。龍門於2013年由村民籌資重建,可謂“龍門翻新,書田增輝”!門柱楹聯“龍騰四海乾坤展,虎躍九州國運昌”,體現下壩村民志向遠大,胸懷家國的情懷。

門坊另一面,大理石刻金漆大字的門匾:出入平安,兩側門聯“龍騰門前長流水,虎躍屋後常綠林”將下壩地理風水格局躍然紙上,因為村的右邊、門坊前50米就是韓江的支流九河,村左後側依靠著雄偉大山脈,可謂藏龍臥虎之地。

圍屋池塘邊的功名旗杆夾印證了下壩乃人傑地靈出人才的地方。旗杆夾為圍裡登州公考中舉人功名時所立,它不僅代表個人也代表整個族人的榮譽,旗杆一豎,聲名遠揚,勵志後人。數百年來祖德宗風和以登州公為形象的傳統文化及一方水土薰陶和養育著代代裔孫。祖人與人為善,村風淳樸,和睦鄰里,繁衍不息,代代書香。


祠堂前的半月形池塘。池塘外就是田野阡陌

下壩村民宗祠:書田堂正門。“福祠生錦繡,吉宅佑長春”。據考:彭城堂後裔千八郎公下三世孫泰清公琳清公兄弟於公元十六世紀初到下壩屋場埔創基建寨,十八世紀初由名師劉彩峨堪輿,八世孫德庸公率男近庠、近齋、近苑、近瀛、近臺等眾創建祖祠,規模為當時鄉中之最,由族中舉人登州公定名《書田堂》並作堂聯門聯。

登州公作的《書田堂》門聯:讀兵書懼戰讀律書懼刑讀聖賢書刑戰不懼,耕湯田憂澇耕蕘田憂旱耕心田旱澇無憂。

圍屋中間的宗祠。祠堂為兩進廳堂結構,上廳擺放香爐案臺和擺放祖先牌位的神龕。祠堂是維繫族人血緣宗親的重要場所,除了在此祭拜祖先,以“懷抱祖德”“慎終追遠”,啟迪後人“飲水思源”的作用外,村裡紅白好事都在這裡舉辦,一些重要事務也在這裡商議。現在祠堂右側廂房已改建為文化室做為村民專門商議事務的地方。

神龕頂屋樑上懸掛著一個大牌匾,牌匾上刻的“彭城堂”三個金色鎏金大字異常顯眼,大紅綢帶裝飾更顯祥瑞莊嚴。《彭城堂》是劉氏最為著名堂號。彭城是劉姓郡望,也是漢家劉氏的發源地。因此,許多劉氏宗族都將自己的祠堂稱為"彭城堂",以標明自己為彭城劉氏,是正宗的漢家後裔。


祠堂廳井右側牆。牆上掛著劉氏始祖劉累畫像。劉累,堯之裔孫,是被史學界所認同的劉姓歷史上第一位名人,為遠古劉氏第十八世祖,御龍堂劉氏始祖。

圍屋環祠堂巷子。午後驕陽沐浴著圍屋歲月滄桑。今人不見古時日,今日曾今照古人。

書田堂所在的建築為典型的客家圍屋,而且還是半圓形圍龍屋,前方有半月形池塘,中間為宗祠“書田堂”。這是圍屋第三巷,原來的巷子由大小鵝卵石鋪設的,現在只有零散的石頭混著沙土,旁邊雜草野花自由生長。

圍屋裡的穿圍小巷子,夾在兩邊高高的屋簷下。幾隻雞正在巷子裡遊走覓食,偶爾發出咯咯的聲音伴著周圍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讓圍屋愈顯寧靜祥和,此時仰望天空彷彿可穿越時空,感受百年前圍屋人家生活的樣子。

走進圍屋第三巷,在巷子里居然發現有養蜜蜂的蜂箱,有蜜蜂進進出出,原來村莊周邊生態很好,到處有野花菜花果樹花,一年四季花源不斷,勤勞的村民在這裡放上幾箱蜜蜂便有不錯的蜂蜜收穫了。

透過圍屋老屋拱門眺望村莊旁邊的大山。圍屋很多老屋已殘垣斷壁,地上殘磚爛瓦,野草滋生。

隨著社會的蓬勃發展,曾經的圍屋人家幾十年前就陸陸續續搬離出來了,村民通過勤勞和智慧都住上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下壩村新樓房一棟棟建起來,人們步入了小康生活水平,還有許多村民出外發展,在大城市買房安居樂業。400多年前創基的村莊,400年後的村民無不煥發著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嶄新的時代,嶄新的風貌!【@聚焦豐順 原創圖文!侵權必究!感謝您的瀏覽閱讀!歡迎點贊分享。如需轉載請事先私信確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