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佃農還要租種地主的土地?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開荒是需要成本的,在古代很多朝代都鼓勵老百姓墾荒開荒,而且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說移民,把人口稠密地區的人口轉移到人煙稀少的地區,讓這些新移民開墾荒地,朝廷為了減輕新移民的負擔還會減免一定的賦稅。

但是並不減免徭役和兵役。徭役就是義務的為朝廷勞動,這些勞動會佔用農民或長或短的勞動時間,對農業生產有或大或小的影響。再說兵役,古代的兵役制度基本是終生制,在戰爭比較集中的年月,兵員的征伐是很多的,而且即使只徵一人當兵,很可能要當兵多年。

這對於一般的農戶來說,是很難承受的,家裡的勞動力不多的情況下,一旦被徵用去服徭役或者服兵役,那家庭就沒有勞動力了,農民的土地誰來耕種?無人耕種只能賤賣,造成土地的兼併和農民的赤貧。

而且還存在一個疾病的問題,一旦家庭出現重病人,很快就可以把一個家庭拖垮,最後的結果還是賣地,在這樣的局面面前,誰還願意開荒?開再多的荒地,也是為大地主開的,遲早要被這些人低價收購。

所以農民儘量會選擇風險較低的生活道路,那就是依附大地主階級,成為大地主的佃農,儘管成為佃農要背上很沉重的地租負擔,很多時候農民要交的地租超過土地收穫物的一半。但是農民還是要做佃農,畢竟這樣的生活風險小一些。

而當佃農要承擔的徭役、兵役會被大地主通過各種手段規避掉,以保證有足夠多的勞動力為其耕種土地。大地主階級和封建官僚貴族是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的,他們可以通過過自己的這些關係收買官僚貴族,進而隱瞞實際的佃農和土地數量,減少甚至免除要服的徭役和兵役。

比如在明朝這樣的朝代,皇子都是藩王,他們是永遠免除各種賦稅、徭役和兵役的,所以佃農都給他們種地,雖然剝削十分沉重,但是可以免除各種賦稅、徭役和兵役,這對農民來說也還是划算的。這樣一來,佃農只要安心種地就行了,不用考慮其他的事情。

這種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柳宗元寫了一篇文章《捕蛇者說》,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永州的田野裡出產一種劇毒的蛇,但是可以治療一些很嚴重的病,於是朝廷每年就要求老百姓上繳這些毒蛇,上繳毒蛇的就不用承擔賦稅和徭役、兵役了。於是就有人敢於冒險抓毒蛇上繳,以免除各種賦稅和徭役、兵役。最後總結引用孔子的話說,苛政猛於虎。

當時的大地主就是那條毒蛇,但是老百姓都奮不顧身的去抓這條毒蛇,因為當自耕農承擔的義務比抓毒蛇還要危險,老百姓當佃農其實就是古代苛政下別無選擇的一種選擇。

大地主階級和官僚貴族是一條心的,他們通過自己掌握的巨大財力和官僚貴族相互勾結,制定不利於老百姓成為自耕農的政策,逼迫老百姓走佃農的生活道路,達到重利盤剝普通百姓的目的,進一步充實自己的財力,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滿足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


小小嬴政


古代荒地是多,但即便是政府給地,免租,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當佃農。


比如西漢時,漢武帝時期,流民現象十分嚴重。元封四年(前107年)就達到二百萬人口,無名數者四十萬。自然給治安問題帶來隱患,大臣建議讓他們去戍邊。武帝不同意,認為那隻會擾亂民心。最後官府採取賦民公田、假民公田、減免田租等方式吸收流民。但到了西漢末期,流民形勢依舊嚴峻,很多人“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他們寧願為奴為婢,也不願當自耕農,為何?

朝廷雖然稅減輕了,但當時有人口稅和兵役稅,若家庭成員遭遇意外,沒錢用的時候,農夫只得把土地所有權裝讓出去,這樣一來他就成為佃農,大地主對佃農的租稅往往很高,有時竟高達百分之五十。

中央政府明明想“讓利百姓”,結果是肥了豪族鄉紳,因為地主只要向政府交納三十分之一的稅,但佃農卻要向地主上繳十分之五的租稅。減稅越多,地主就獲利越多,土地兼併情況也就越嚴重。


作為大地主的佃農不要服兵役和徭役了?

在兩漢時,這些大地主可是“關係戶”,瞞報家裡人丁數,那是古代常有的事情。這些“黑戶口”,本來就在官方戶籍中“消失”了,又怎會被派去服徭役、兵役呢!


本草百曉生


為什麼古代沒有土地的農民不自己開荒呢?

首先,在古代,開荒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僅老百姓開荒,官方也會組織大規模的開荒。秦始皇組織人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地區墾荒;漢武帝組織人力到西域屯田;三國時期的曹魏組織農民和士兵大規模墾荒屯田;之後從西晉到隋唐,佔田制、均田制都是鼓勵開墾荒地的土地政策;明清時期也是一樣,減免賦稅,鼓勵墾荒。可以說,作為傳統農業文明的國家,中國人一直是生命不息,開荒不止。但是,開荒是受到很多條件約束的。

第一,讓不讓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並不代表可以去開墾。任何一個朝代的初期,都是經歷過大的戰亂,民生凋敝,到處都是荒地。這時候國家會竭力的鼓勵開墾,老百姓不會受到阻撓。但是隨著社會穩定,就會出現土地兼併,農民會迅速失去手中的土地,淪為佃戶。在沒有鼓勵開墾的政策下,農民想要開墾荒地是要官府批准的。

第二,可開墾的土地其實並不多。

因為生產力水平的落後,古代墾荒是非常困難的。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憑藉簡單的工具是無法墾荒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大量耕地,都集中在中原地區。最早的墾荒,屬於生荒耕種,意思就是在原始土地上砍燒樹林,直接耕種。當土地失去肥力之後,就會放棄這片土地,轉而開墾新地。這種墾荒方式都土地的破壞非常嚴重,比如著名的黃土高原地區,曾經也是草樹茂盛、土地肥沃。由於不斷的破壞,才導致了現在溝壑縱橫的情況。

後來的輪作法以及土地施肥,改善了土地耕種質量,但大量的土地依然不適合農民個人開墾,難度太大。另外,墾荒的還有一個重要的約束條件,那就是水。耕地沒有水,什麼用也沒有。所以,中國傳統耕地,都是臨近水域,方便灌溉。在離水稍遠一點的地方,會大量的挖井,保證水源。保證水源的成本太高,也限制了農民的墾荒。

第三,土地並非僅僅帶來糧食。

墾荒就有糧食吃了,這是一個很表面的認識。種地是看天吃飯的,也是需要成本的,在不適合開荒的地方,天災人禍隨時都可能毀掉一年的收成,只能等死。所以,墾荒要選擇安全穩定的地區才行。除此之外,古代的田地是和稅賦直接掛鉤的,種田就要交稅,無非是稅多稅少的問題。

在稅賦很重,或者遇到天災的時候,土地甚至成了一種“負擔”。無權無勢的老百姓,根本無法承受,還不如給地主耕種,混個能吃上飯算了。當然,民國時期也有很多人努力開荒,慢慢的積累財富。像著名的闖關東和走西口,就是遠走他鄉,墾荒種地。只要有能力,有條件,中國農民一定會想辦法依靠土地活下去的。


阿志看生活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我來準確回答下。

在古代城市和城鎮化進程不高,當時的可用土地也比現在的多。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市區在古代就還是耕地或者荒地。因此在古代土地是比較多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窮人不去開荒自給自足,而要給地主打工呢?

跟古代的思想觀念有關

國家管轄範圍內的所有土地都是屬於國家的,為了好管理,古代的統治者會把全國大部分的土地都劃歸貴族士紳、豪門地主管轄,然後讓其上繳一定比例的賦稅。貴族士紳和豪門地主們再把自己手裡的土地租給天下最底層的窮苦老百姓,也就是我們說的佃農。還有一些農民乾脆就直接給地主家打工賺取微薄的薪水。

在我國古代,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思想觀念,很難形成自負盈虧的思想觀念,因此當時的窮人根本就沒有自己去荒郊野嶺開墾一塊荒地,自己種糧食自己收穫的觀念。他們更多的是想著給某某家打工,賺取一點餬口錢。

優良的土地都被地主們霸佔了

在古代,良田沃土都沒天下所有的土豪劣紳們給霸佔了,根本沒有給底層老百姓們太多的選擇,讓你可以去開墾土地。可以給你開墾的荒地要麼就是交通不便,位置偏遠;要麼就是這塊荒地根本就沒有開墾的必要,因為土質差,難以種出好莊稼來。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開荒之地離家有10公里路程,雖然土地很肥沃,但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和生產力,這塊地你是否可以把它經營好?我想頭腦清醒的人都能夠知道最後的答案。因此,他們為了填飽肚子就不得不去給地主打工,靠掙血汗錢養家餬口。

古代生產力低下,自己開荒有被餓死的風險

我們拋開前面兩個因素不說,就談談技術上面的事實。古代的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落後。讓一個家庭去開荒種地,往往全部都是手工作業,根本不是我們現在的機械化可比的。首先說伐木,我們現在有伐木工具油鋸,古代則完全靠斧頭和刀去砍,況且古代的樹木都是參天大樹的多,這項工作的艱辛一般人是無法體會的。

把樹木都砍倒後,還要用火把這些樹木全部燒燬,再清理乾淨後,才是最後的耕種。現在有耕種機器,可以快速實現耕種一體化。而古代只能是用鋤頭挖一個坑,再放上種子蓋上土。

自己開荒種地,第一年也許你往往趕不及能種上莊稼,第二年就會顆粒無收,這對於一個窮人來說是致命的。當你在等待自己開墾的土地出產糧食的時候,沒有餘糧繼續,你只能乖乖的去給地主打工。

自己開墾出來的良田沃土會被地主覬覦

當窮人辛辛苦苦開墾出一塊良田沃土時,窮人家肯定是會很高興的,但窮人家附近的地主也會很高興,因為他已經看上了你所開墾的良田沃土。地主一但惦記上窮人家的良田沃土,他就會想法設法把別人辛辛苦苦開墾得來的田地據為己有。在古代封建社會里,地主強搶豪奪窮人的財產比比皆是。因此古代窮人也是不敢隨意去開荒種地的。

那個時候的土地都是屬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如果私自去開荒的話,只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很少有人去幹這種事兒。






強子鄉村日記


古代荒地是比現在多,但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土地都歸私人佔有,荒地並不等於沒有主人,不用說荒地,就是荒山丶沼澤地也是有主人的。

那麼這些荒地是幹什麼的呢?

因為那時為了提高耕田的肥力,實行輪作制,荒地叫“歇田",就是荒一年種一年,讓田地休息休息,以此提高產量。再就是六畜需要柴草,做飯需要柴草,荒地長草也是有用處的。

除非人跡罕至的地方,或許可以開荒,但這些地方又不具備人生存的條件,無人去開荒。

你說沒有土地的佃戶不租地種吃什麼呢!


本昌談歷史


古代人口並不多,而且因為會有一些改朝換代、版圖的擴張或者縮水,所以土地面積也不一樣大,但是也都能算得上是地廣人稀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卻又很奇怪,古代的農民們為什麼只能去受那些地主們的氣,給他們耕地,卻不自己去想辦法開荒呢?古代的土地並不少,為什麼他們不去開荒?而是給地主打工受氣?

首先,填海需要當地官府的批准 雖然有一大片荒地,不管你能否打開它,它就在那裡,但是在整個世界之下,有荒地,但這並不意味著官府允許你去開墾它。因此,沒有官府的批准,窮人不敢開墾荒地,否則他們將面臨牢獄之災。

其次,生產力低下,開荒不易 古代的農作物可不像改良的現代農作物,從產量上來說是比較低的,而且那時候種地,真的是看天吃飯,遇上大旱,蝗蟲等自然災害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再者,墾荒的技術實現有難度 古代的荒地條件極差,不光缺水少肥料,而且土地還貧瘠,這種土地的開墾成本極高,切難度較大,需要精壯的勞動力以及合適的勞動工具,強壯的牲口,不然開墾荒地是非常難的。這些物件看似簡單,但是在古代絕大多少少地或者無地的農民幾乎都除了勞動力可以算是一無所有,墾荒耕地的牛和勞動工具統統沒有。

總而言之,即使古代的窮人想自己開荒,但由於客觀條件的原因,他們也無法做到。因此,他們要為地主工作,被地主命令和剝削




薛大頭電影指南


何謂佃農?


佃農,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經濟下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民。在中國,不同時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莊戶、佃戶等稱謂,西歐封建領主制經濟下承租份地的農民也稱佃農。

對於佃農,有時候國家會給予相應的政策鼓勵無地農民去開荒,但是效果並不好

其實原因很簡單,古代的生產力十分低下,荒地開墾需要先砍伐荒地上的樹木再重新耕種,如此反覆幾年後荒地才能變成良田。一個家庭的能力十分有限,完成這種變化並不容易且風險太大,這就是為什麼佃農要租種地主土地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古代荒地是比較多,沒有糧食農具以及耕牛的人,也沒有辦法開荒,另外,有些荒地並非無主地,不讓你隨便開,你開好了別人正好收回。

還有就是開荒有風險,一塊荒地變成熟地需要五六年時間,這五六年產量很低,能不能熬過這五六年還兩說,如果再交稅或服遙役那就完了,因此,還不如種地主的熟地。

首先,在古代,開荒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僅老百姓開荒,官方也會組織大規模的開荒。秦始皇組織人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地區墾荒;漢武帝組織人力到西域屯田;三國時期的曹魏組織農民和士兵大規模墾荒屯田;之後從西晉到隋唐,佔田制、均田制都是鼓勵開墾荒地的土地政策;明清時期也是一樣,減免賦稅,鼓勵墾荒。可以說,作為傳統農業文明的國家,中國人一直是生命不息,開荒不止。但是,開荒是受到很多條件約束的。

第一,讓不讓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並不代表可以去開墾。任何一個朝代的初期,都是經歷過大的戰亂,民生凋敝,到處都是荒地。這時候國家會竭力的鼓勵開墾,老百姓不會受到阻撓。但是隨著社會穩定,就會出現土地兼併,農民會迅速失去手中的土地,淪為佃戶。在沒有鼓勵開墾的政策下,農民想要開墾荒地是要官府批准的。

第二,可開墾的土地其實並不多。

因為生產力水平的落後,古代墾荒是非常困難的。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憑藉簡單的工具是無法墾荒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大量耕地,都集中在中原地區。最早的墾荒,屬於生荒耕種,意思就是在原始土地上砍燒樹林,直接耕種。當土地失去肥力之後,就會放棄這片土地,轉而開墾新地。這種墾荒方式都土地的破壞非常嚴重,比如著名的黃土高原地區,曾經也是草樹茂盛、土地肥沃。由於不斷的破壞,才導致了現在溝壑縱橫的情況。

綜上,古代開荒不確定因素很多,風險很大,所以佃農寧願租種地主的土地,也不願意冒這個險。



當代曹植


我是龍場道人,我來回答一下。

1、荒地多,不表示這些地沒有主人;

2、封建社會的土地為三種人所有,大部分被國家或者說是皇帝所有,一部分是地主所有,比較小的部分為普通老百姓所有,比如題目中說的荒地肯定是被上述三種人所有,所以不可能隨意開發;

3、中國古代的可以耕種的土地並不多,題中的荒地有待商榷,比如清朝後期人口大爆發,很大原因並不是荒地的開發,而是地理大發現後,比如土豆、紅薯、玉米來到中國,很多荒地開始並不適合種中國原來的農作物。



龍場道人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

1,拎個鐵鍬就能開荒了嗎?涉及到伐樹,除草,平整,翻地,養地,一系列工作。

2法律是不是允許?大地主為了讓佃戶給自己幹活,官商勾結很厲害,縣官一紙文書即可定罪。

3,賦稅,地越多,賦稅越重,一家幾口人承受不起。

4,創業容易守業難,開荒也一樣,開出來就得年年種,否則又荒了。

5,戰亂,一次改朝換代打個幾十年都是常事,家裡沒有男丁,誰去幹活呀?打完了,快則幾十年,慢則一二百年,二三百年,又要打,別說地了,就是一個家庭恐怕也繁衍不出多少後代吧。

6,技術,古代沒有這麼多東西種,更沒有高價值的經濟作物,品種單一,全國上下以吃飽為主,也限制了開荒的積極性。

所以,佃戶有的時候也是唯一選擇,有地主在,收成好了,交點租子,收成不好,也可以跟地主賒點糧食。旱澇保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