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書法中筆法千古不易?

愚壽軒


關於書法的筆法和結字、章法之間哪一個更重要,似乎也是書法界喜歡爭論的一個問題。

有人說,只要筆法好了,結字、章法都在其次。其依據便是“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而也有人說書法作品的個性和特徵就在於結字和章法的變化,其依據依然是“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就我個人而言,無論重筆輕意還是重意輕筆都不可取,因為,作為完整的書法作品,筆和意都是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書法練習,沒有捷徑,練手,練心缺一而不能成其美。


西廨七叔


為什麼說書法中筆法千古不易

“筆法千古不易”是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說過的一句話。話雖短,但言簡意賅,道盡了三千年書法的永恆筆法,那就是“中鋒行筆”。

那麼,中鋒行筆為什麼是千古不易的筆法呢?這是由毛筆的特性決定的。因為毛筆是是一個軟體尖錐體,只有用中鋒行筆才能做到筆鋒的聚攏,也才能使寫出的線條圓潤、流暢、有彈性、有韌勁。否則就會出現扁平、毛刺,影響書法質量。

什麼是中鋒行筆

中鋒行筆是古人十分推崇的筆法。但不是在書法中必須做到每一筆都要中鋒。古人說“常令筆鋒在畫中行”,這個“常”字就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和要求,它只是原則上要求大多數時候用中鋒行筆,有時也可以使用一些輔助筆法,比如側鋒。

其實,毛筆書法的用鋒有兩種,即正鋒和偏鋒。正鋒又包括中鋒和側鋒,這兩種都是常規筆法,也都可以使用,只是中鋒要常用,而側鋒輔助而已;偏鋒在古人眼裡是病筆,絕對不能使用。

中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將毛筆的尖鋒調整到最聚攏的狀態,並使之始終處於筆畫外延線的正中,在行筆時筆尖朝向始終同毛筆運行方向相反,這樣寫出的筆畫一定是中鋒行筆。

怎樣確保中鋒行筆

中鋒行筆有兩大方式:一是一面用鋒,一是八面出鋒。

一面用鋒:在書法中不大常用,但有些筆畫卻能夠用到。比如一些用圓筆寫橫折,或者豎彎鉤這樣的筆畫。有兩種筆法,一是絞轉法,二是捻管法,兩種筆法都能達到一面調鋒的效果。

八面出鋒: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提出的筆法,就是在書法中筆鋒的出鋒方向要根據筆畫的走向而定,筆畫往哪個方向行,筆鋒就往哪個方向出。在楷書中大致能夠用到左右、上下、左上、右上

左下、右下八個方向,而行草書則是360度出鋒,要根據實際筆畫情況而定。

八面出鋒時,中鋒調鋒有三種方式:

一是銳角調鋒。主要用於一些筆畫起筆時的衄挫,比如寫一個橫畫起筆,先45度角向右下按筆,再提鋒衄筆,調直筆鋒後再向右行筆;

二是直角調鋒。主要是一些橫折筆畫用方筆書寫時用到,一般在寫完橫畫向豎畫過渡時,先向右下頓筆,再提鋒衄筆,調直筆鋒後再向下行筆;

三是平角調鋒。主要是行草書中一些需要左右或上下翻轉筆鋒的情況。


方圓居文化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曾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清代康有為也曾講過:“書法之妙,全在運筆”。可見筆法是書法中關鍵的技法。

因此,是否理解並掌握用筆之法,不僅直接影響到是否入書法藝術的大門,而且直接影響到今後書法水平的高低。書法作為獨特的傳統藝術,其藝術的物化形態就是通過用筆來書寫線條,結字造型的,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因此,歷代書法家都十分強調用筆。凡是歷代書法大師,他們在運筆上都具有精湛的水平和紮實的功夫。

用筆,在整個書法藝術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是很複雜的,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一書中曾說:“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總之,作字之法,先使腕靈筆活,凌空取勢,沈著痛快,淋漓酣暢,純任自然,不可思議。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此說較生動地介紹了用筆過程中的變化及要領。

蔡邕的《筆訣》(《九勢》、《筆論》涉及到書法技法、書家的情懷以及與外在物象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內容,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圓筆底紙,命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就是歷來被書家一再引用,並視為毛筆字技法的重要法寶:中鋒運筆。

要學習好書法就要掌握“四度三原則”。

所謂“四度”,即入紙角度、提按力度、筆畫弧度和行筆四度,這“四度”至關重要,入紙角度,即筆鋒入紙的角度,這種角度往往能夠產生正反、方圓、順逆和曲直的效果,倘若不注重入紙的角度,往往會構成一種病筆,提按力度,這種力度能夠準確地反映線條的粗細、輕重甚至是方圓,這種度取決於發力點,歷史上的書法無不是重視到這一點,我們往往增加筆畫中部行筆過程的發力點,這樣筆法會變得更加豐富;筆畫弧度,主要產生於筆畫與筆畫之間,甚至是筆畫和整個字之間,即一種關係,或者是呼應關係、或者是曲直鬆緊的變化,筆畫的弧度不同,線條的彈力就會有所不同,行筆速度,這是一個直觀重要的元素,它和前三項息息相關,它能夠反映節奏以及線條的粗細。

所謂“三原則”,即起筆、行筆和收筆,而這三項需要不同的動作進行完成,不同的起筆、行筆和收筆,線條的效果就會有所不同,正如趙子昂所述“用筆千古不易”,無論哪一種筆畫都要體現這三個要素。

總之,筆法實質上就是一種度量,筆法其實也就是“四度三原則”的綜合體,我們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只要是抓住了“四度三原則”,也就是抓住了書法的主要矛盾,學習起來就會遊刃有餘。


教育創作者聯盟


為什麼說書法中筆法千古不易?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到的一段話。

為什麼短短的幾句話,會被歷代書家談論至今呢?

因為中國書法裡“筆法”自古以來,一直是一個謎,“筆法”就像傳說中的武林秘籍一樣神秘。在古今的書論中,還有筆法的傳承圖,就像江湖武林當中的入室弟子歷代單傳一樣。

王羲之老師衛夫人曾給他上的書法課《筆陣圖》中便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上面這兩句翻譯過來就是:書法最重要的是筆法。

我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我整理的筆法傳承圖示(若有誤望各書家嚴詞指正)

由此筆法傳承圖載

那麼神人的筆法又是如何傳來的呢?

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中有一節《傳授筆法人名》,這樣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璦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的筆法受於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虛之說,大家似乎都否認了他勤學苦練、深入研究的事實。蔡邕所處漢代,書法已經很成熟,書家輩出,理論著作甚為豐富,一批書家甚至“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被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凡墨。”地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像蔡邕這樣筆法技術成熟的書家應不足為奇。

在其後的二十多人當中傳承的就是蔡邕等輩的筆法技術經驗。我們知道,任何科學、藝術的理論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而又對實踐有指導和推動作用。筆法就是書家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總結出的精妙的用筆經驗或用筆規律,掌握它對於後學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歷代書家對它都是極為重視的。這篇筆法傳承記錄的本身就是一個證明。

學書有法,書法有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在基礎中充分理解其技法的法理,學習正確的法理,才不至於將錯誤重複多次。至於怎樣學習這個法理?

顏真卿多次拜訪張長史所獲《述張長史史筆法十二意》容易嗎?不容易

所以筆法的傳承是看傳男不傳女?

傳內不傳外?天資聰慧?亦或者學書者的鍥而不捨?

這些都是外界環境和內屆環境相結合的。

所以我當我們真正苦研深悟學得筆法之時,也能從更深更高的角度理解及認識,

比如你知道眾人皆知的庖丁解牛,那麼他們用的什麼“刀法”?

還有那賣油翁用的什麼“勺法”?

當你明白其規律,知其法理,對於筆法之傳千古不易,就明白了我們學書學的筆法到底是什麼筆法?這些各法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刺桐木夏


所謂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

根據我自己多年的體會,首先是執筆。初學者還是要從最規矩的執筆學起,懸腕墊肘,這樣既靈活又容易控制。

然後,找些描紅帖反覆描紅,可以提高運筆的能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體會筆鋒運行的路線,起筆為什麼要回鋒?轉折怎麼轉?為什麼要提?為什麼要按?

每個大師的作品之所以千差萬別、各有風格,其實,從簡單上說,就是筆劃過形態、結體、章法、輕重、墨法等等異同所呈現出來的。

但是,這其中,筆鋒運行的規律,是千古不變的。








後福堂


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關於書法中筆法千古不易我是這樣理解的:字面意思千百年來沒有改變,千百年來想寫好真的不容易[害羞]千百年來的技法從沒有過改變,賢能的書法家創造了字體書法就是用來學習的,經過千錘百煉,自然一氣呵成。向先賢學習,學以致用。



老李逛街


書法用筆方法:

1、擫

用拇指的第一節指肚緊貼筆管內側,力量朝右上方,拇指關節捻動筆桿向外稍彎。

2、押

用食指的第一關節緊貼筆桿的外側,與大拇指配合起來,將筆桿捉住。

3、鉤

用中指的第一、第二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桿的外側。

4、格

用無名指的指甲根由內向外頂住筆桿的右外側,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而且向外推著。

5、抵

小指緊貼無名指,依託在無名指的下面,不接觸筆桿。無名指力量小,不能單獨推著中指的鉤,還要小指託在下面,加一把勁。執筆方法十分重要,怎麼舒服怎麼拿筆是寫不好字的。

筆法就是用筆和行筆的方法,一般講起筆要逆峰入筆,中鋒行筆,筆畫結束時再回峰收筆,撇是出峰不收筆,捺是衂挫出峰不收筆。轉折時可以用側峰,這樣可以形成方筆畫,使字更雄強

“用筆千古不易”是筆法論術語。指書法用筆中內在的方圓、藏露、曲直、肥瘦等不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點畫形態,而是有其客觀規律,這些規律長久以來便形成不可逾越的理法,是不能改變替換的


金寶齋德進書法


書貴瘦硬見精神。

非中鋒,便無力。無力道,便無線質。無線質,便無骨。無骨不立(無筋不活)。無骨無立,筋無著落。只餘墨豬耳。倒峰或許會豐富表現力,但不可多用。多用創線平滑而無彈性。欲達神彩為上,心當中峰心貫之。當否,請賜教。



又一村206222705


這句話出自趙孟口中。用以說明書法技法的難度之深。當然這個技法的深奧並非是通用技法因為通用技法只要花時間,即可熟能生巧。這個筆法我個人認為分為二個方面。以下我說一說。

控筆能力

書法中的控筆能力每個人理解的都不太一樣。你手裡拿著筆,無論以何種形式拿筆,在書寫的時候,都不能存在阻力。如果你只會一種執筆方式,那麼你永遠不可能達到精深熟練的控筆能力。

控筆能力的提高可以從各種執筆法的練習中獲得。每一個字或者每一行字都可以用不同的執筆方式去書寫,直到每種執筆方式都可以熟練書寫為之。因為你在自然創作的過程中,因為藝術思維意識的作用,有的時候興起,會不知不覺的改變執筆姿勢或者方法。這樣也不怕某一個字會書寫失誤。也就是預防敗筆的出現。知道為何二王幾乎無敗筆出現了吧。因為他們絕對是控筆高手。筆為我所用,我所想,即為所書,不差分毫。

自然書寫中的調鋒意識

關於自然書寫中的調鋒,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問題。當然這必須擁有紮實的技法和結構基礎,要對自然書寫的規則足夠精通。只有沒障礙了,才會實現流利暢通的自然書寫狀態。還要去除刻意為之的心態,這都需要日久天長的磨鍊心性才能達到。如果書法的高深,你只想到了刻苦臨摹,刻苦書寫,那麼你將一事無成,最多隻是個印刷字書寫的匠人而已。

調鋒意識最主要的是對筆法技法的熟練掌握,在運筆過程中不定時的,根據單字結構和空間安排的需要進行中,側鋒的不斷變化,還有諸如提按的輕重變化等。當然某些不自主的回鋒也是可以出現的。會有不同的感覺。


阿彌陀佛MMD


趙說“用筆千古不易”,沒有說“筆法”千古不易。這是兩個概念,議論者何故混為一談?這兩個概念雖相近,但混淆之後會帶來極大誤解。

趙說“用筆”,不說“筆法”,就是怕造成誤會。趙的原意是:使轉毛筆之法的重要性是永遠要強調的。而絕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某種神秘的、極其重要的千古筆法。

用筆之法的重要體現在哪裡?恰恰體現在與不同書體、不同書家、不同時代相對應的、豐富多樣、不斷創造的用筆之法,而不是堅持某種單一筆法就指望包打天下。

王羲之的筆法只能管他自己,愚執者死抱不放,寫篆隸唐楷亦然,豈不荒唐。所以各體皆有自法,並鼓勵創造新法,這才是千古不易的用筆重要性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