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朱然,字義封,本姓“施”,十三歲過繼給東吳開國元勳朱治後改姓“朱”,是東吳中期的著名將領。朱然早年與孫權是同窗好友,孫權接掌江東後出仕為官,起初在地方上任職,因屢有政績,被提拔為將轉職軍界。朱然效力東吳期間,在平定地方叛亂、抗據曹魏、擒獲關羽、抵禦劉備的戰鬥中屢建戰功,歷任縣長、太守、校尉、偏將軍、昭武將軍、徵北將軍、左大司馬、右軍師等職,赤烏十二年(公元249年)病逝於任上。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朱然的墓葬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被發現。雖然該墓幾經盜掘,但墓葬主體保存完整,經相關工作者們連續數日的挖掘,最終從墓葬出土了百餘件珍貴文物,並考證確認,該墓為朱然墓葬無誤。在朱然墓出土的文物當中,有幾件特別的文物,不僅顛覆了我們的認知,而且,在鄰國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顛覆國人認知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尺子”。據相關史料記載,自尺寸這一長度計量單位誕生以來,期間經歷了多次變革,從最初商代的一尺為16.95釐米,到東漢時演變為一尺23釐米。所以,當大眾閱讀《三國志》時,其中凡有記載人物身高的,都會以23釐米來計算。但是,從朱然墓中出土的尺子,卻將這一數據完全推翻了。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據《朱然墓發掘簡報》載,朱然墓中發掘的尺子,經相關人員依據殘片復原之後確認,三國時期一尺為24.8釐米,這一發現完全顛覆了我們的認知。舉例來說,據《三國志》載,朱然的身高不足七尺,如果按東漢一尺的標準換算成現在的身高才剛剛1.61米,這樣的身高在古代將領之中確實屬於低矮。但是,按照三國時一尺標準計算為1.73米,這樣的結果,說明朱然的身高在當時不算太矮,最起碼也是一名中等身高的將領。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另外,從朱然墓中發掘的五件文物,在日本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分別是漆木屐、漆槅、憑几、刺和謁。那麼,為什麼這幾件文物會在日本造成如此大的反響呢?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首先是“漆木屐”。木屐與和服,一直以來都是令日本人驕傲的民族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仍備受日本國民追捧。在日本重大節日、慶典及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身穿和服,腳踏木屐的人群。據相關文獻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曾將木屐與和服提報聯合國申遺,結果,因朱治墓葬中出土的漆木屐,被聯合國否決。木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兩漢之前便有關於木屐的史料記載,這比日本的史料記載早了數百年。而朱然墓中的漆木屐,則是現今日本木屐的原型。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第二件是“漆槅”。漆槅就是帶有分食格子的飯盒,現在的飛機、火車、快餐店及工廠食堂中較為多見,只不過古代是木質,現今已經演變成不鏽鋼及廉價的塑料材質。漆槅現今在日本的家庭生活及旅館、飯店等服務行業中依然十分流行,原本日本人也以為漆槅是日本獨有的文化遺產,但是,朱然墓中出土的漆槅更加精美,時間也比日本現有的史料記載更早。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第三件是“憑几”。憑几是一個橢圓形木板,下有三條腿。唐代之前的古人一般都席地而坐,憑几的作用類似於現在的椅背,累的時候可以把肘部及上身靠在憑几上稍事休息。自唐代之後,西方座椅傳入我國,憑几也漸漸的退出了人們的視野。而現在的日本,憑几在民宅及商用服務業中隨處可見,是日本人生活中常見的輔助生活用品。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最後是“刺”和“謁”。這兩件文物在我國統稱為名帖,是現今名片的鼻祖。刺為長條形木條,上寫有姓名、職務、事宜三項;謁為長方形木塊,中間寫有“謁”字,邊上有姓名、職務、事宜等。在古代紙張還沒有普及時,古人用竹片或木板代替名帖使用。經相關學者考證,刺多為平級官員互訪時使用,謁為下級覲見上級時使用,以表示尊重。現在日本人則仍然稱名片為“名刺”。

朱然墓中出土百件文物,一件顛覆國人認知,五件在日本引起轟動

這幾件文物經媒介傳入日本之後,完全顛覆了日本相關學者及民眾的認知,原本令他們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遺產竟然都源自於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經日本政府再三邀請,我國將朱然墓中出土的幾件文物帶到日本,參加由日本官方組織的“三國志”展覽,在日本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

參考書籍:《三國志》、《朱然墓發掘簡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