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近日,屠呦呦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院士是我國學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大眾比較疑惑的地方在於,屠呦呦憑藉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論貢獻沒有幾個人都比得上屠呦呦,但就是這麼一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也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還幾次落選。

無獨有偶,現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常居美國。顏寧在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在內的關鍵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跨膜物質運輸的結構生物學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入選了《自然》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2019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並且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要知道美國外籍院士評選條件比我們嚴格,但是仍然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人們不禁要問,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到底是什麼?按貢獻,屠呦呦肯定是夠了;按發表頂級論文數量,顏寧應該也是夠了,但結果都是評不上。

後來,顏寧負氣出走美國,可能有媒體炒作的成分,不能讓真正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留下,我們的評選標準和評選程序是不是該改改了!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最近,國家相關部門聯合發文,取消了SCI論文作為學術水平評價的標準。正是看到了SCI論文作為學術水平評價標準的弊端,有關部門才下決心改革,以讓學術評價機制更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對此廣大網友無不拍手稱快。

院士作為最高學術榮譽,慎重評選是沒有錯的,但是慎重不代表死板,經濟和社會都在發展,我們的評選標準也要與時俱進,碰到了新的問題就要去面對,就要去解決。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院士是最高學術榮譽,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的認可,我國早期的院士錢學森、華羅庚、蘇步青、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都是當時全國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同時也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因此,我們的中科院也應該修改評選標準,甚至不拘一格,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吸收進入。發表論文的數量、學歷水平、留學經歷等這些都是表象的,我們要更看重實際的科學貢獻,否則可能會讓更多的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科學家失望,“負氣出走”的可就不是顏寧一個人了。

我是“修改寶”,專注降重和查重,分享有價值的高考及考研信息,讓同學們少走一點彎路,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