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數十年的練習,最終目的是模仿古人寫字,到底值不值?到底算不算藝術?

王艾石一藝術家


從古至今,都是模仿。也就是他們說的臨帖。那時沒有複印機。臨的好的,接近於複印機,就是高手。多下點苦功的,就臨的像。就成了所謂的書法家。

1,要想讀大學的工程專業,先得從小學,初中,高中的加減乘除乘法小九九開始,要學一系列的基礎數學知識,最後才能學你要的工程專業,這是必須的。 2,同理,學書法也要先從遍臨古人名帖開始,循序漸進,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寫你心中自己的書法。 3,曾翔,王鏞,邵巖,王冬齡之流,否定繼承傳統,直接就跪倒在倭寇和西洋人面前當人家乾兒子的做法不足取。資深的書法人對臨摹都是“法其理而不法其形”,既學習經典,又不囿於古人,所以但凡是名籍入冊的書法大家,與古聖古賢絕不會“撞臉”。這也應該是我們對待學古與臨摹,應該秉持的態度——參考借鑑用筆之法、結字之巧、用墨之技、章法之妙,而不是模仿、抄襲,替古人背書、抄書。

書法學習是一輩子要臨學優秀,臨到自己寫的時候就不可能沒有前人的影子,也絕對不可能有照相般前人的影字,因為自己的能為達不到,所以自已寫出來的就叫所謂的創新。這個創新永遠沒有經典好,永遠是低級的。所以追求創新者永遠是在追求更低級。現代人絕對寫不過古人1、古人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我們就算每天練習也比不過古人用筆的時間。2、我們沒有古人的文化修養高。3、我們功夫沒下到還想創作,簡直就是笑話。4、百年過後,中國書法依然按照朝代排位。5、當代中國書法環境太差,你看一下參展作品就知道其走向。

模仿古人的字是一個學習傳承的過程是必須的,就像一個嬰兒成長一樣,最終是要走自己的路的,如果一輩子停留在模仿古人,就是書法的巨嬰了,不值得提倡!模仿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產生一種飛越,它的價值觀就不同程度的存在了。現在的人寫的不像書聖書仙的還認為是最高境界,純屬虛構自封,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東拼西湊的,也就是混淆標準,而顯得格外高深莫測。實際降低古人標準的方法,不值得一提。硬筆極有可能是今後書法創作的主陣地。書法貴在使用功能和藝術審美的結合,所以說書貴自然。

古時名帖、名碑都是有十分具體的使用功能的,蘭亭序如此,九成宮亦如此。現代的書法名家應該在這個方面多做一些探索,總結一些理論。現在的硬筆書法多是繼承了毛筆書法的特點,尤其是章法,沒有脫出毛筆書法的窠臼,多數是豎寫,也有寫成扇面形式的,與我們現在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橫寫方式完全不同,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哪位書法名家在這個方面有實質性的突破。漢字由毛筆書寫。因為工具毛筆的特性,也反向促成了漢字結構的發展,包括由右至左,由上到下的佈局、章法、寫法。而硬筆是近一二百年的事,適合字母式由左到右的寫法;而計算機的發明和辦公軟件的應用又是國外先行。這些都不會割裂毛筆與漢字的天然關係。而硬筆,同樣需要依託毛筆技法,才能寫好漢字。

學書法就是摹仿古人的字,學幾十年臨仿幾十年,始終跳不出古帖的圈子,即使有點自己的創新,也永遠達不到古人的書法水平,這就是對書法的總結,只能算是繼承。有種說法是楷書入門要有延續性,顏體有這個問題,他楷書是好,顏行書草書都沒有,就一個半行半草的祭侄文稿,不如靈飛經入手,都是二王一路,以後有的是好字可學。

用一生功夫去練字 這些人要麼可能是愛好,要麼就是把寫字當飯吃。中國真的不需要太多的人去練字。有興趣的人好好練練吧,中國書法的傳統文化魁寶還需要人去繼承和發揚光大的。臨帖學古人是繼承,是自身基本功的訓練和體現。但最終要脫帖寫出自已的風格特點為創新。真正能成為創新的書法家極少。當代具有創新代表的書法家就舒同、啟功二人。

漢字對於書法的意義,本質上在於它的形態。書法是以這樣的形態作載體的。但是,漢字的語意,對書法自身並不重要,甚至沒有關係。藝術是一種表現方法,精神內容本身不是藝術,而是被藝術表現的對象。所以,表現方法就是藝術自身的全部內容。學習書法,基本的內容就是學習書法的表現方法。精神方面的提高也重要,但是屬於字外功夫,所以可以放到書法學習之外去提高。漢字與書法已經割裂了。在古代基本上是漢字離不開書法,書法即是漢字,統一的。在今天,學習漢字不再使用毛筆,漢字可以離開書法而存在,只是書法離不開漢字而已,這是一種附庸關係而非融合。硬筆書法學習借鑑毛筆書法,在實用層面上基礎了傳統書法,而毛筆書法逐漸向藝術層面發展。實用和藝術開始分道揚鑣。


歷史深度揭秘


臨摹一輩子書法?你需要問自己,古人的東西學到了多少?我覺得學到越多的人越是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權且不說普通的書法愛好者,即使是書法大家,比如王鐸,學了一生王羲之,還是給自己規定,一天是求索時間,一天是臨摹時間!你說,有意義嗎?


趙孟頫似乎也學了一輩子的王羲之,即使是晚年的作品依然沒能學到王羲之的全部,我覺得即使是趙孟頫的壽命能延長,他依然會繼續臨摹王羲之!我還是要問,這樣有意義嗎?


現在人喜歡成名,成大名!不喜歡努力,不喜歡鑽研!學古人,多數是淺嘗輒止,十還有領會到一就覺得自己不凡了,應該創新了,是的!創新了,寫的是自己的字,不同於古人的,難度沒有,筆法也不談,線條也不堪!如果創新如此容易,哪裡還用一生的功夫啊?從開始寫字時,我們就寫自己的字啊?學別人做什麼?一路寫下去成嗎?


書法為什麼可以成為藝術?因為她的審美可以窮書法大家的一生都領悟不全,而且她經歷了幾千年的探索還有進步的空間。

學習書法需要精神,需要奉獻!眼裡只有名利與金錢的人,請遠離書法,汙染!


一笑貫長天


你這個問題啊,一張嘴就顯示出自己的外行了,絕對不是書法圈的人或者是初學者。而且這種問題可以說根本沒有經過一定的思考,即使是一個外行,稍微動動腦子想一下應該都能夠想明白這件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我們的孩子上學去學知識,那些知識、文章是不是也是過去的人留下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是也在學古。學過美術的人都知道,臨摹大師的經典畫作是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訓練,這是不是也在模仿古人,也在學古。

所以說,學習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創新。我們通過學習前人的知識,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往上走是不是就可以走的更高。

書法的學習也是這個道理啊,我們數十年的練字,臨摹古人的經典法帖,這只是一種學習的手段,而不是學習書法的最終目的。這一點都沒搞清楚,這也只有門外漢才會問的問題。

對古人來說,毛筆就是日常的書寫工具,一些名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在寫字的基礎上,提升了書寫的藝術性,這其中蘊含了很多的技法、技巧。而當今的人,書寫工具從毛筆變為硬筆,從硬筆變為打字,寫字的機會都很少,所以用毛筆寫字差距就更大了。

這個時候,我們通過臨摹古人的經典法帖,學習古人的一些用筆、結字、章法佈局上的一些技巧為我所用。而學習古人的書寫技法有沒有到位的一個標準,就是看你臨摹的像不像。

初學書法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儘量臨摹的比較像,這是檢驗我們臨摹的水平的一杆標尺。而等有了 一定的書法基礎之後,再臨摹的時候可能就不一定說要一模一樣了。我們看到很多名家,在成名之後的臨帖當中,臨的與原帖也就六七分相像,剩下的是加入了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臨摹性創作了,也叫意臨。

上圖是王鐸臨的《閣帖》

你就像趙孟頫臨摹的《集王羲之聖教序》,王鐸臨摹的很多二王的作品,董其昌臨摹的作品,放在今天來說不會因為它是臨摹的作品就沒有價值,相反這些作品也是具備了很高的藝術價值的。

因此,我們說,書法學習臨摹古人的法帖是必經之路,但臨摹的像不是最終目標,書法學習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臨摹古人的經典,學習到古人的書法技巧,然後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如果只是會臨摹古人的作品,沒有創新,充其量就是“書匠”“書奴”,這是有違書法的傳統精神的。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你這是兩個問題,可是,這兩個問題即不能完全分開來說,也不能混為一淡,本人認為:

一,藝術術家是抄出來的,偉大的藝術家是偷出來的。

二,抄古人的值不值一說,不在於值不值,而在於會不會抄。因為古人的東西不是說都是好的,就書聖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而言,他們父子的有的字寫的也真不好看。(但是,我們決不可以認為他們寫的是醜書,因為他們沒有參照物,他們是開拓者,他們是締造者。)我們有參照物,所以,我們在臨習的過程中,能將好的完全的,神形兼備的繼承下來,又能將不好的歸避掉,並加以修正,使之達到完美無缺程度,你就是大家,這本身就是藝術。

三,學習書法真的需要終生臨帖。可是,臨帖與創作的關係既不能視作等同關係,也不能完全的割裂開來。如果視為等同關係,創作出來的東西就是集字。如果完全的割裂開來,就會使我們的創作失去了根源,其結果是辛辛苦苦臨帖,出來時則兩手空空,學誰的又都還給了誰。這樣子的書法愛好者光多,都是不能夠正確理解"忠實於原帖"這句話給害苦了

有事要去辦了,先侃到這裡吧。





楊炳升66


練寫書法的人,本人將概括為兩類。

一,寫心境:練習書法,練的是心。心境,永無止境,活一輩子練一輩子。心在字中,字在心中,就是崇高至上的藝術。

二,寫功利:對於這類練習者,多練習一天,就多浪費一天,如果堅持練幾十年,書法肯定會毀其一生。對這類練習者而言,也沒有藝術而言,更無需談藝術。



王艾石一藝術家


中國書法,模仿古人寫字是學習的途徑,但是目的真的不是僅僅模仿古人。

就以羲獻父子為例。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學鍾繇學張芝,那麼王獻之同樣也是學鍾學張,當然他的父親也是他學習的對象。


《王羲之傳》中講:

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 張芝 猶當雁行’,皆謂顏行也。

王羲之認為自己的書法與張芝、鍾繇不相上下。

那麼王獻之認為自己是超過父親的。

我們看這裡的認識,就很有趣了,能夠看得出來,古代的書法家並不是以單純的模仿為目的的,因為是有水平的比較的。

否則,如果僅僅是亦步亦趨的模仿,如何能夠與其他的書法家一較高下?大家都差不多了,不就變成了單純的複製了麼。

相近的書法作品,有風格的比較

現存王羲之王獻之的手札中,有筆意非常接近的作品。

就比如,《得示帖》與《廿九日帖》,在節奏上是非常的接近的,都是由舒緩到急促,由慢到快再收慢再加快的一種調子,那麼很明顯的是王獻之在模仿他的父親。



在章法用筆的處理上,是有著共通特徵的,我們可以視為同一路的風格。

但是,在具體表現上,差別是非常大的,我們一眼看過去,王獻之用筆偏圓,強調了篆書系統,而王羲之則比較豐富,篆書系統與隸書的系統交替。

同樣一種調子,書寫習慣都趨同的書家,手裡是有著不同表現的。

假使有第三個人模仿王羲之也不會出現重複,只有接近,而不接近的地方就是我們對用筆的理解、節奏的把握,可以發揮性情的部分,也就是個人的認知影響到風格。

所以,歷史上的帖學書法家都在學二王,但是有沒有兩個完全寫字一樣的人,風格完全一致的人呢? 沒有。

往往學王羲之最到位最好的都與王羲之本人的書法風格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模仿只是途徑,關鍵是學習藝術表達的方法。

歷來書奴都有兩層含義,一種是不加思考的模仿,另一種是模仿外形的到位而不對其方法進行探索,那麼這樣的模仿是沒有意義,同時也是沒有價值的。


王舸


關鍵是進去了,也就是說學得很象,細節也模仿到了,還要轉師多師,最後才能找到自己,做自己是最快活和自由的事了。









慢慢來


回答題主第一個問題“中國書法,數十年的練習,最終目的是模仿古人寫字,到底值不值?”,答案不言自明:不值。

蘇東坡《一夜帖》


  • 但誰會把數十年的練習,最終目的定義在模仿古人寫字上呢?恐怕不會有這種愚痴的人吧!


  • 書法學習和創作的目的,自古至今,要麼為了實用性考慮,譬如書寫清晰美觀、流暢快捷;要麼為了修身養性、業餘愛好;要麼為了追求藝術、超越前人;當然,也有人以此為生,鬻字謀生、爭名奪利。



就算真的有個人的動機僅僅就是題主所說的:最終目的是模仿古人寫字,那顯然也不可能算藝術!

  • 實際上,這已經回答了題主的第二個問題。

弘一法師《智慧如海》
  • 如果非要追問,最終目的是模仿古人寫字,怎麼就不算藝術?

  • 那麼回答也很簡單,即藝術的最基本特徵,就是作者要賦予藝術品自己的性情。

  • 如果只是模仿、複製、抄襲前人或古人,那怕寫的再像,那也不是源於作者自己的性情,也就沒有藝術的本質特徵,自然也就不可能算藝術。

  • 譬如宋人所摹的王羲之的許多法帖,十分逼真,也只能算高超的仿製技術;藝術,跟仿製者毛關係沒有。


聞道深般若


值得,但是價值不高,不算藝術。

為什麼值得呢,喜歡書法的人由於天賦的差異,一些人可能有創新能力,一些人由於天賦的不足,所以不能創新,只能不停的臨帖,最終就能臨得八九分像,臨的一模一樣是不存在的,神韻是永遠也臨不到的。

對於一個喜歡書法的人的來說,臨帖是學習書法的起點,臨的像是每一個初學者的終極目標,自己臨的帖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有他存在的藝術價值。由於臨得像,但是不是自己的東西,自己只是複印了別人,雖然有一定價值,但是價值不高。

臨得像不算書法藝術,只是複印機。書法藝術是一個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個性特點的淋漓盡致的展現,是有生命力的一門藝術,所以不算藝術。

臨帖是學習的書法的必經之路,可以借鑑學習,但要靈活運用,不要死板照搬,出帖是尋找自己修行的道路,能不能出帖是書法家與複印機照妖鏡。





墨九三


練習書法。你提出了兩個問題:

1、數十年的模仿古人寫字,到底值不值?

2、數十年的模仿古人寫字,到底算不算藝術?

其實,對古人書法我業餘時間也喜歡。下面就我個人的理解和你做個探討吧,大家相互學習,平心而論哦,沒別的意思。

首先,如果一個人,真的能臨古人碑帖十年。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其次,如果一個人真的能用心而努力不間斷的臨古人帖十年,我敢斷言,他寫的字肯定算藝術,肯定是值得的。原因無它,一個人十年能用心努力而不間斷的堅持一件事情。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十年面壁,其工可知。所以,如果你真的臨古人帖十年,我覺得你是不會提出以上兩個問題來的。因為,十年臨帖的價值和藝術性,是沒有辦法量化出來的。但是,我負責人的告訴你,肯定值得,也肯定算藝術。

孔子說“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耕種,是為了收穫。但是,不一定你耕種了就有收穫。但是,你不耕種肯定沒收穫。因此,不管未來有沒有收穫,耕種是必然的一件事;學業,為了幹祿。但是,不是說你學了,就有祿。但是你不學,肯定沒祿。因此,不管將來有沒有祿,學業是不能放棄的。

所以,你臨帖學習書法,是為了價值?為了藝術?有可能你模仿古人的碑帖十年下來,它沒有價值,沒有藝術。但是,你不能因為它沒有價值,沒有藝術就半途而廢。萬一在第十一年,十二年,它有了價值,有了藝術性呢?因此,學習不能半途而廢,中道而畫。

其次,勿論,你十年模仿下來到底有何收穫。但是,你模仿古人的書法字帖,這十年下來,難道真的沒有感受點兒什麼嗎?如果沒有,我就幫你總結。

你模仿古人的字十年,應該有下面幾個收穫吧。

1、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而且工夫深厚。畢竟努力十年,也不是開玩笑的。你要是沒有十年模仿的經歷呢,你就不可能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了。

2、模仿古人書法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養心的過程。這個對自己的心性都是一個無形中的歷練,一般你意識上是認識不到的。但它真的就那麼神奇的存在。

3、十年模仿古人書法下來,至少對文房四寶的優劣好壞?能用不能用的筆一試便知吧?其次,討論書法知識,你肯定也能侃侃而談吧。至少,聊天聊到書法方面的話題,不至於一無所知吧。

綜上所述,所以你認為你這十年的努力,它有沒有價值?算不算藝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