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養老方式是什麼?

跟著之時


主觀靠自己,客觀靠兒女。養兒防老這詞沒錯,但別看的太重。現代社會生存壓力巨大,兒女尚且自顧不暇,何談照顧好老人。再說了,有多少子女能做到留在父母身邊天天伺候的?能每個月給寄錢就很不錯了。人與人感情這事,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在老去前盡力攢錢吧。


慶嫻


回答:未來二十年,中國人老齡化更是日趨嚴重。而這批老齡人們家庭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因此一個家庭很可能有爺爺奶奶、父母和姥姥等六位老人需要撫養照顧。作為獨生子女的晚輩哪裡忙得過來。因此只能依照各個家庭的老人們具體情況和意願來選擇養老方式。

🌼一、家庭式養老方式。老輩們有這樣一俗語:“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狗窩”!很多老人覺得,不管養老院、老年公寓或者渡假村、酒店再溫馨舒適,都難以自己耐以生存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家相比似。但是要老人基本生活能夠自理才行,年輕人要上班掙錢養家。

🌼二、社區居家養老。就是白天到社區辦理的託老機構去生活,聊天、打牌、吃飯。晚上再回家住。經濟上也可能不會太高。這是比較貼切的養老方式。既不孤獨又方便。相信將來會被較普遍推廣。

🌼三:組團養老。這種養老方式只適合身體比較健康、家庭經濟寬鬆的退休老人。十來個比較熟悉的人,一般情況都選擇在環境好、交通相對方便的山區地域。不是租房就是農家樂、度假村。費用相對高一些。

🌼四、養老院。選擇敬老院的老人,是身體較差、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要不就是獨居或家中無人照料的高齡老人。而且每月需要支付不低的費用。

總之無論選擇哪種養老方式,都是希望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願華夏所有的老人們健康、快樂!


華4402


我是一棵銀杏樹,非常感謝能回答此問題。

對“未來的養老方式是什麼?”我的認為未來的養老方式:1、養老院。2、居家養老。3、共租房養老。理由以下三個方面:



一、隨著社會老年人越越多,特別是60~70之間出生的人群,大多都是一個孩子,獨生子,到現在也是中年人了,逐步步入老年生活,孩子長大將面對只少4個老人,有的更多,老人不願意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和麻煩,再說孩子也有工作和自己的孩子,於是大多老人選擇去養老院,去養老,不給孩子累贅和麻煩。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平靜老年生活。



二、但有些老人,應性格和習慣的原因,喜歡居家養老,就是在家裡安度晚年,那樣有家的感覺和味道,等老了不能動時,由保姆照顧日常生活起居,這樣,孩子有時間,也可回家來看看,畢竟父母在,家就在,有家的溫暖。



三、還有一些老人喜歡熱鬧,找幾個有共同愛好的人在一起,租個大房子,大家一起生活在一起,彼此分工明確,大家每人拿出同樣的錢數用出來,共支配生活費用。互相也有個照應,也能讓孩孑安心工作,其樂融融,同時還能讓自己的老年生話豐富多彩。

不知您將來老了喜歡那種養老方式,我是喜歡第三種方式,熱鬧,有趣,還能發揮餘熱,呵呵,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謝謝!


一棵銀杏樹


我想要的養老方式是1.把我的房子租出去(學區房,能租2500/月)再加上微薄的退休金,2.請一個有能力的經理人把我的公司全權管理起來;

我自己呢做個候鳥式的人物;

冬季去雲南農村,夏季就在家裡;把精力用在攝影,繪畫上。自己出一本畫冊。再自己寫一本遊記。總之,不能總是閒著無所事事。還希望有個線上保健醫生:可以遠程隨時關注我的健康;再希望有一件智能可充電的廚具,可以自已料理生活;當然,我得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不能讓孫子說我是“老古董”





安康夢之家


關於未來養老方式,一要根據未來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狀況和容納能力來決定,根據我個人預估,以養老院集中養老為主的設想不符合養老院客觀發展的容納能力,未來十年將是老年人爆發式增長時期。比較符合實際的養老方式,還應是以居家養老為主,只要老年人能自己解塊一日三餐,有病能自己去就醫,就沒有必要去養老院,養老院我是怎常去看望老同志的,雖然吃住、就醫、文體活功都沒問題,但管理嚴格,通常都是數棟樓房相連,老人只能在連體樓房區域內活動,不能外出,一般人不能適應這種圈養。再有就是費用問題,一般退休工人,如果沒有子女資助,是難以承受的。


李同民


我覺得公寓式集中養老是趨勢,理由是:1,可集約利用資源。專業養老機構擁有較好的生活、娛樂、活動、醫療等設施設備,擁有專業的服務團隊,可全天候服務,這是個體養老無法比擬的;2,老年過群體生活較獨自養老有利於身心健康;3,大大減輕子女負擔。未來數年,老年人普遍子女少,工作、小家庭加照顧老人同耗肯定吃不消;4,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是社會發展大勢,養老會毫不例外的納入專業化、產業化潮流。做好養老產業的關鍵點一是服務設施設備團隊質量,二是全方位的透明監督。


4587在行動33150807Y


中國在慢慢步入老齡社會這是不爭的事實,養老問題必然是我們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因為歷史原因,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了幾十年,影響了兩三代人,而因此被影響的老人想要如傳統般的養兒防老,有點不太現實。

那麼,未來的養老那種方式更好?個人覺得以後的養老方式的改變首先要老年人思想的轉變。當然,經濟基礎排在第一位。在有經濟基礎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有更多的選擇。在健康允許的情況下,就是能自理的時候,可以居家養老。當然,如果怕寂寞,可以和朋友一起抱團養老,大家一起租住在鄉村,互相作伴共同養老。這些都是在你自理的條件下。如果老了身體無法自理,而兒女又無暇顧及,當然這不能怪兒女不孝順,現在的年輕人的生存壓力也大,上有老下有小要做的完美不太現實。如果這樣,那就只有進社區養老機構,不給孩子添麻煩。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進入老齡社會,以後的養老機構養老服務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仰望星空的凡人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綜合的、連續的、適宜的醫療服務。醫療康復保健與養老相結合的“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老人的養老及就醫問題,不僅讓群眾“老有所依”,更讓他們“老有所醫”。

國家推行醫養結合,目的就是要通過“醫”的加入,突破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並利用“醫”的成熟標準,提高養老服務的專業性,切實增強服務品質,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以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為例,該區戶籍人口117萬,流動人口80萬,轄區有37所高校,其中高校人群達到近50%,退休的老教授等知識分子佔了很大比例。區內的老人在家門口就醫和養老的壓力都很大,迫切需要探索“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需求。

2011年,洪山區區委、區政府與武漢科技大學簽訂“區校合作”戰略合作協議,整合政府資源和大學的優質醫療資源,建立洪山區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八年的改革發展,實現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的目標,先後獲得“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國群眾滿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17年,洪山區區委、區政府與武漢科技大學探索實踐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當地政府在洪山區社會福利院內引進武漢科技大學醫院,成立武漢德康老年病醫院(二級專科醫院)及洪山區張家灣街烽勝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心理諮詢、預約就診、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同時與醫聯體三甲醫院共同打造老年認知功能疾病的專科門診和住院病區,有效地解決了轄區內老年人的醫療和養老問題,實現了入住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願望。

社會福利院開展養醫結合,優勢在於能為老人提供專業醫療護理,對突發疾病也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救治,取得最佳治療效果。87歲的黃安國老婆婆在入住洪山區福利院一個多月後,突然痰卡到氣管,導致窒息。值班的王奮醫生和熊俊護士接到護理人員通知後,立刻啟動院內應急機制,帶上吸痰器和其他設備,僅十分鐘就成功救治了該老人。事後黃老婆婆的家人對我們說,幸虧是住在社會福利院,樓下的醫護人員24小時隨叫隨到,要是在家裡,可能來不及了。

另外,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助推醫養結合方面大有可為。

以洪山區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實踐為例,為滿足社區居民看病的需求,醫院傳承中醫,專注康復,按《湖北省中醫藥“三堂一室”建設評審細則》,積極開展中醫藥“三堂一室”創建工作,創建中醫特色科室,創新醫養結合新模式,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中醫服務。中心成立了武漢市洪山區首家中醫養生堂,創建了符合自身特點的名醫堂及知名中醫工作室,建立了中醫文化長廊,弘揚中醫藥的傳統文化和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讓廣大群眾瞭解中醫養生保健及防病治病方法,推廣慢性病的防控方法。

先進的中醫技術是醫院發展的重要內容,中醫在服務老年病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比如以中醫綜合治療為特色,解決中老年多種慢性疾病、緩解中老年痛苦。運用康復治療技術維持老年病患者正常功能活動,加強老年病的康復;高血壓、冠心病採用直流電及藥物電導入療法、磁療法等,龍氏正骨、米蘭正骨、美式整脊、摩里根、麥肯基、姿式評估,內藏鬆動術、揚達療法等新技術都可應用。

總之,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養結合的嘗試,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將成為未來養老事業的發展方向。各家醫院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將醫養結合不斷完善,為老年人創造更優質更舒心的晚年生活。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綜合的、連續的、適宜的醫療服務。醫療康復保健與養老相結合的“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老人的養老及就醫問題,不僅讓群眾“老有所依”,更讓他們“老有所醫”。

國家推行醫養結合,目的就是要通過“醫”的加入,突破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並利用“醫”的成熟標準,提高養老服務的專業性,切實增強服務品質,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以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為例,該區戶籍人口117萬,流動人口80萬,轄區有37所高校,其中高校人群達到近50%,退休的老教授等知識分子佔了很大比例。區內的老人在家門口就醫和養老的壓力都很大,迫切需要探索“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需求。

2011年,洪山區區委、區政府與武漢科技大學簽訂“區校合作”戰略合作協議,整合政府資源和大學的優質醫療資源,建立洪山區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八年的改革發展,實現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的目標,先後獲得“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國群眾滿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17年,洪山區區委、區政府與武漢科技大學探索實踐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當地政府在洪山區社會福利院內引進武漢科技大學醫院,成立武漢德康老年病醫院(二級專科醫院)及洪山區張家灣街烽勝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心理諮詢、預約就診、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同時與醫聯體三甲醫院共同打造老年認知功能疾病的專科門診和住院病區,有效地解決了轄區內老年人的醫療和養老問題,實現了入住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願望。

社會福利院開展養醫結合,優勢在於能為老人提供專業醫療護理,對突發疾病也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救治,取得最佳治療效果。87歲的黃安國老婆婆在入住洪山區福利院一個多月後,突然痰卡到氣管,導致窒息。值班的王奮醫生和熊俊護士接到護理人員通知後,立刻啟動院內應急機制,帶上吸痰器和其他設備,僅十分鐘就成功救治了該老人。事後黃老婆婆的家人對我們說,幸虧是住在社會福利院,樓下的醫護人員24小時隨叫隨到,要是在家裡,可能來不及了。

另外,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助推醫養結合方面大有可為。

以洪山區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實踐為例,為滿足社區居民看病的需求,醫院傳承中醫,專注康復,按《湖北省中醫藥“三堂一室”建設評審細則》,積極開展中醫藥“三堂一室”創建工作,創建中醫特色科室,創新醫養結合新模式,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中醫服務。中心成立了武漢市洪山區首家中醫養生堂,創建了符合自身特點的名醫堂及知名中醫工作室,建立了中醫文化長廊,弘揚中醫藥的傳統文化和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讓廣大群眾瞭解中醫養生保健及防病治病方法,推廣慢性病的防控方法。

先進的中醫技術是醫院發展的重要內容,中醫在服務老年病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比如以中醫綜合治療為特色,解決中老年多種慢性疾病、緩解中老年痛苦。運用康復治療技術維持老年病患者正常功能活動,加強老年病的康復;高血壓、冠心病採用直流電及藥物電導入療法、磁療法等,龍氏正骨、米蘭正骨、美式整脊、摩里根、麥肯基、姿式評估,內藏鬆動術、揚達療法等新技術都可應用。

總之,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養結合的嘗試,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將成為未來養老事業的發展方向。各家醫院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將醫養結合不斷完善,為老年人創造更優質更舒心的晚年生活。




漁民陳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

我國已經邁進老齡化社會。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延長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如何讓人活得更長、活得更好?“兩會”期間,健康哥採訪了部分醫學專家和代表委員。

醫養結合的重點在社區

“未來中國老人90%是居家養老,7%是社區養老,3%是機構養老,中國式養老模式是90+7+3。”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衛學院院長劉遠立說。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說,在家庭養老基礎上,社區提供互助式的幫扶。無論是社區養老還是居家養老,前提是基本社保託底、基本醫療覆蓋。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養老形式,應建立一套家庭、社會、機構養老的組合拳。

“養老離不開醫療,‘醫’和‘養’的需求巨大。”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醫養結合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國濤介紹,截至2016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總數接近1.5億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

“居家、社區、機構當中,一個關鍵點可能是社區。”劉遠立說。很多重病在養老院是解決不了的,必須把病人送到醫院。與其到了養老院再轉到醫院,不如直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完成轉診,醫養結合的重點應該在社區。建立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專業服務體系,不僅可以將醫護服務輻射到家庭,還可提供轉診服務。

醫養結合不是簡單加起來

醫養結合不是純的養,也不是純的醫,醫養結合處於養老保障和基本醫療的中間地帶。這種長期照護的成本,讓單個家庭長期來承受是很大的負擔。

“醫養結合不是簡單加起來,養老院辦醫院或者醫院裡開辦一個養老床位,而是真正從學科專業上、人才上進行融合。”王國濤認為,在機構內應該是醫和養之間完全的融合一體化的服務,在機構之間就是養老院和醫院之間緊密合作一站式服務。

老年人沒發病之前誰負責、發了病誰負責、照料護理誰負責,需要建立起一個全程的管理體系。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彪看來,打通醫養結合“最後一公里”,要調動醫護照料人員的積極性。建立全程醫療管理體系,一是要解決醫生的獨立執業分級診療問題;二是要解決醫護照料的聯動問題。

陳彪說,首先是解決醫生獨立執業分級診療,解放醫生。其次是解決報銷問題。目前,醫生到養老院查房,去家庭病床查房,收的錢不是醫療費,費用不能報銷。因此,醫養結合必須破除“兩層皮”。

王國濤認為,提高我國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應該做好“兩個整合”,即整合評估和整合照料;做好“四個統一”,即統一管理部門、統一配套政策、統一服務標準及評估和統一信息化平臺。

“保障牢不牢,關鍵看助老,這是檢驗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金石。只有構建養老、敬老、孝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才能加快老年健康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劉遠立說。

從發病前到發病全程控制

“老年疾病重在預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副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預防和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孔晴宇認為,如果將錢投在老年人得病之後的治療上,或者投在手術本身,不如將預防和康復納入醫保。看似是多投錢,卻能節省醫藥費支出,不僅病人受益,對於整個國家也有利。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見的慢病之一。短短30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增長了10多倍,發展的趨勢還沒有看到拐點,仍然存在爆發性增長的趨勢。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委會主任委員肖新華說,真正受過很好的糖尿病培訓的醫生醫護人員很少,不到2萬人,面對這麼大的龐大人群,醫生不堪重負。慢病管理尤其是老年性慢病管理重在基層,把慢病“截”下來,規範診療流程,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減少糖尿病發展態勢,預防是根本。肖新華說,糖尿病前期非常龐大,如果沒有很好地控制住,將出現惡性循環。第一級預防是控制糖尿病後備軍;第二級預防是儘早發現糖尿病,發現之後及時正確的治療,減少併發症;第三級預防減少併發症發展的速度,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致殘致死的風險。

老年人最容易患的疾病是老年痴呆和帕金森。據保守估計,我國老年痴呆患者有800—1000萬人,帕金森大概300萬人,但帕金森確診數據不到50萬人。

不少人覺得人老了,動作慢、思維慢屬於正常,根本想不起來去看神經內科。帕金森沒有症狀,必須從預防入手,在臨床前期找出來,早發現、早預防、早管理。

延緩疾病,減少痛苦,健康老齡化做起來並不容易。病人沒有症狀不會來醫院,而得病後整天痛苦,恨不得天天來看醫生。陳彪說,最重要的是全程管理,從發病前到發病全程控制,不讓患者進入中後期,核心是提高生活質量、提升滿意度,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把病帶到棺材裡。

老人心臟驟停從按胸到壓腹

在老年人所患的慢病中,心腦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心腦血管疾病最大的併發症就是心臟驟停,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王立祥表示,心臟呼吸驟停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應推廣行之有效的搶救方法。

一旦發生心臟驟停,以往的搶救方法是壓胸,也被稱為“胸外按壓”。但是,由於老年人鈣流失嚴重,骨質疏鬆,在進行胸外按壓時很容易出現胸肋骨骨折,不但無法保證按壓的力度,還會因為骨折刺破臨近器官帶來負作用,使心肺復甦搶救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老年人的特點,王立祥團隊發明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第一臺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可以通過儀器改變腹內壓力,進而改變胸腔內壓力,產生循環和呼吸。目前,全國已建立了近500個腹部心肺復甦基地,一大批老年患者通過使用腹部提壓的方法,成功獲得救治。


蠻荒食堂


未來的養老方式很多,從大的方面講,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居家和社區相結合養老,聘月保姆居家養老,養老院養老,旅居養老,報團養老,與有共同興趣的老人報團養老_同趣養老,醫養結合養老,與子女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養老,雲遊養老,寺廟養老,鄉下養老,山村養老,等等。未來還要新的養老方式,但是,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對在一起生活的夫婦,同一時間,只能選擇一種養老方式。沒有一種養老方式能代表未來的養老方式,也沒有一種養老方式能安置所有老人的養老。未來的養老方式呈現出多樣性、靈活性、可選擇性、適月性、獨特性特點,滿足老人更多的養老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