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20年前,周杰倫的歌曲剛開始風靡大街小巷。那時沒有智能手機,我聽歌用的是錄音機,邊聽邊看磁帶上附的歌詞卡片。因為聽歌的過程非常專注,我記住了很多歌曲,《威廉古堡》、《愛在西元前》、《最後的戰役》······這些歌至今沒有未忘記。

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周杰倫的專輯

幾年後,出現了數碼音樂,聽歌逐漸變成一件不再單純的事。當我使用電腦聽音樂時,分心變成一種常態。我很少再單純地聽歌,會在聽歌的時候看網頁,玩遊戲,看小說。

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感官體驗,而是追求多種感官疊加的娛樂。但這種轉變帶來的不是快樂升級。相反的,多任務同時展開,分心他顧,弱化了自己對音樂魅力的感知。我失去了那種沉浸在音樂世界中的快樂,而且以往輕鬆記住一整篇歌詞的能力也逐漸失去。

為什麼全身心沉浸在音樂之中,能夠使我很快記住歌詞並感受到深深的快樂,而分心卻使我喪失了這些體驗?

因為專注於做一件事,會讓你的認知處於自己的極限水平,這將使你的心靈更容易獲得幸福感,也更容易成就非凡。

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為了更清晰的展現專注的價值,我將講述3個專注的益處,與你一起領略它的魔力。

專注帶來高效

我們熟知《小貓釣魚》的故事:

小貓和貓媽媽在河邊釣魚。一隻蜻蜓飛來,小貓就去捉蜻蜓,蜻蜓飛走了,小貓空手回到河邊,看見媽媽釣了一條大魚。一隻蝴蝶飛來,小貓又去捉蝴蝶,還是空手而回,疑惑自己為什麼釣不到魚。貓媽媽解釋道:釣魚就釣魚,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捉蜻蜓,三心二意,怎能釣到魚?

這個小寓言故事很簡單,但背後蘊含的道理卻是深刻的:如果我們只想獲得浮淺的快樂,那麼分心沒有任何關係,如果想潛入深海捕捉更多更肥美的“大魚”,那就必須要全身心於一點,因為潛入深海,你需要調動全身的能量。

J·K·羅琳創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她寫到最後一部《死亡聖器》時,需要串聯之前6部的故事,這使得創作難度急劇增加。

羅琳最初在家裡進行創作,陪伴她寫作過程的,還有孩子們的吵鬧聲和樓下嘈雜的喧鬧聲。因為噪音干擾,她無法獲得足夠的專注力,創作陷入了困境。

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哥特式建築

為了改變境況,羅琳搬入了一座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星級賓館。在一個安靜、敞亮的套房中,羅琳寫作的過程開始順暢起來。她一次一次地回到這個賓館中,每天專注寫作。窗外的哥特式建築風景,像是哈利波特書中魔法學院的一隅,她似乎將自己融入到書中的情景,非常順利的寫完這部小說。

羅琳的經歷是獨特的,但在頂尖知識工作群體中,這種為追求高效工作而隔絕干擾的做法並不少見。高產的作家,和科學成果豐碩的學者都有全身心投入創作的習慣。

施一公曾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他回憶自己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他住在紐約最繁華的曼哈頓區,離著名的中央公園很近,但他3年中從未踏入中央公園一步,甚至沒有看過一場電影。正是依靠這樣全情投入科研的專注力,使得施一公在博士期間發表了多篇頂級期刊論文,畢業後直接應聘成為普林斯頓教授。

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紐約中央公園

拋開他們本身的天分不談,羅琳和施一公的經歷,折射出了專注的力量:當一個人的心神匯聚在一點,其產出作品的質量和效率將超乎常人所想。

心流體驗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將一個人全身心投入到某一活動中獲得興奮和充實的感覺,定義為心流。從米哈里的描述可見,專注是產生心流體驗的前提。

小學物理老師喜歡說愛因斯坦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一段:一次愛因斯坦邊走邊想一道題,看到一塊黑板,就在上面寫起算式,後來黑板很快地向前移動,他就跟著跑,一邊跑一邊寫,跑了一段追不上了,才發現身前的黑板其實是一輛馬車。

愛因斯坦為什麼緊追馬車毫無所覺?因為他專注在算題上,眼中只見黑板而不見馬車。更為確切的說,他沉浸在心流體驗之中,本能地抗拒心流發生中斷,所以很自然的靠著無意識追隨馬車一直走著。

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愛因斯坦漫畫

心流體驗並非偉大思想家獨有,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經歷,在你讀書、寫作、繪畫、下棋時,忘記了時間,沉浸其中而不自知,你就處於心流狀態中。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的爛柯山傳說,講述的就是古人沉浸在圍棋之中,而忘卻時間的浪漫神話。

晉時有一個叫王質的樵夫上石室山砍柴,見兩童子對弈圍棋,就上前圍觀,兩童子邊下棋邊吃棗,不時也給王質棗子吃,王質不覺得飢餓,就專心觀棋局。一局未終,童子對他說:你的斧柄爛了。王質回到村中,發現同時生的人都已經不在了,已經過去數十年。此後人們稱石室山為爛柯山,把“爛柯”作為圍棋別稱。

古人描繪爛柯山傳說時,當然不懂得心流的概念,但古人也知道獲得沉浸式體驗,前提是足夠專注。樵夫王質觀一局圍棋就過去數十載,這個故事要表達的絕非時光匆匆、人仙殊途這種怪論,而是專注於一件事會忘記煩惱憂愁,在博大精深的棋道中,有人傾注畢生心力專研棋局或許是他一生最幸福的事

日本棋道中的高手,會將“爛柯”二字書寫在畫扇上,贈送親友。“爛柯”二字或許有兩種含義,一是表達自己對圍棋的喜愛,二是對爛柯山傳說中描述的,專注於棋道這種忘我境界的嚮往。

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圍棋

觸摸自己的極限

李誕是炙手可熱的脫口秀演員,他和新晉脫口秀達人呼蘭在一次採訪中聊及工作。

呼蘭說自己很早開始看錶演,後來開始演出,因為業餘時間專注只做這一件事,他感覺到能力在一點點上跳。他說到自己的創作過程,是在下班後的夜晚抽時間寫作,一週能寫出三五分鐘的段子,並且認為他的能力就到這層次,即便辭職也不會產出更多作品。

此時,李誕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談到,脫口秀創作一旦專業化之後,作品的產量會有很大提升。但是作品產量增加僅僅是你達到專業水平的一個初級階段,之後你還會面臨更多挑戰。

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李誕

採訪的最後李誕說:脫口秀就是這樣一個藝術門類,每當你覺得已經掌握它的時候,它就告訴你,你還沒有。

只有長期專注於一件事,你才會體會到李誕所說的“煩惱”。當你認為你已經達到了自己極限的時候,實際上你仍處於所在領域的某個層次,永遠有更加頂尖的層次等你觸及,而這種永無止境的挑戰過程,正是全神貫注於一件事的魅力所在。

比爾·蓋茨在擔任微軟首席執行官期間,有一個“思考周”的習慣。每天他會安排一週時間,暫時放下家庭和瑣碎的工作,隱居到湖邊小屋,屏蔽一切干擾,去思考局勢。

為什麼他不在辦公室思考,而要另尋“小屋”隱居?

我想最可能的原因,是在一個屏蔽干擾的陌生環境中,能使他獲得完全不同的刺激,激發出新的靈感,而這種全新的靈感在辦公室環境中很難產生。換言之,隱居小屋的做法,讓蓋茨有更加深度的專注思考空間,進而讓他更容易觸及自己思維的極限,從而產生更有價值的想法。

正是在一次思考週中,他提出了互聯網將成為整個行業的主要動力這一著名論斷。

讓李誕也感覺到快樂的“煩惱”:專注於一點,不斷觸摸自己的極限

湖邊小屋

李誕對脫口秀專業之路的見解,和蓋茨的深度思考習慣,都為他們各自的事業更進一步提供了幫助。二者的經歷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專注於一個領域,並能夠屢屢觸及自己的認知極限,進而達到更高層次

因此,專注於一件事,長期持續專研,會幫助你觸及所在領域的前沿,並且觸及自己能力的極限,在某個瞬間,忽然突破到新的層次。

在文章的結尾之時,我想到塞汀朗吉思在《知性生活》一書中關於專注的見解,書中說:

讓你的頭腦成為透鏡,匯聚專注之光;讓你的靈魂完全投入到頭腦中的主導之物上,盡情吸收思想。天才之人之所以偉大,只因為決心投入一切,全力於一點。

賽汀朗吉思寫作這段論述是百年之前,但百年之後的今天看,我依然覺得振聾發聵。

這段話用詩意的表達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全情投入一件事是明智之舉,因為這將讓你的靈魂得到滿足,並使你成就非凡。


作者簡介:簡沐文,極簡主義者。一個喜歡思考生活方式,熱愛文字的作者。在寫作旅途中與你一同成長,遇見更美的風景,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