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20年前,周杰伦的歌曲刚开始风靡大街小巷。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我听歌用的是录音机,边听边看磁带上附的歌词卡片。因为听歌的过程非常专注,我记住了很多歌曲,《威廉古堡》、《爱在西元前》、《最后的战役》······这些歌至今没有未忘记。

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周杰伦的专辑

几年后,出现了数码音乐,听歌逐渐变成一件不再单纯的事。当我使用电脑听音乐时,分心变成一种常态。我很少再单纯地听歌,会在听歌的时候看网页,玩游戏,看小说。

我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感官体验,而是追求多种感官叠加的娱乐。但这种转变带来的不是快乐升级。相反的,多任务同时展开,分心他顾,弱化了自己对音乐魅力的感知。我失去了那种沉浸在音乐世界中的快乐,而且以往轻松记住一整篇歌词的能力也逐渐失去。

为什么全身心沉浸在音乐之中,能够使我很快记住歌词并感受到深深的快乐,而分心却使我丧失了这些体验?

因为专注于做一件事,会让你的认知处于自己的极限水平,这将使你的心灵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也更容易成就非凡。

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为了更清晰的展现专注的价值,我将讲述3个专注的益处,与你一起领略它的魔力。

专注带来高效

我们熟知《小猫钓鱼》的故事:

小猫和猫妈妈在河边钓鱼。一只蜻蜓飞来,小猫就去捉蜻蜓,蜻蜓飞走了,小猫空手回到河边,看见妈妈钓了一条大鱼。一只蝴蝶飞来,小猫又去捉蝴蝶,还是空手而回,疑惑自己为什么钓不到鱼。猫妈妈解释道:钓鱼就钓鱼,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三心二意,怎能钓到鱼?

这个小寓言故事很简单,但背后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刻的:如果我们只想获得浮浅的快乐,那么分心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想潜入深海捕捉更多更肥美的“大鱼”,那就必须要全身心于一点,因为潜入深海,你需要调动全身的能量。

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她写到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时,需要串联之前6部的故事,这使得创作难度急剧增加。

罗琳最初在家里进行创作,陪伴她写作过程的,还有孩子们的吵闹声和楼下嘈杂的喧闹声。因为噪音干扰,她无法获得足够的专注力,创作陷入了困境。

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哥特式建筑

为了改变境况,罗琳搬入了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星级宾馆。在一个安静、敞亮的套房中,罗琳写作的过程开始顺畅起来。她一次一次地回到这个宾馆中,每天专注写作。窗外的哥特式建筑风景,像是哈利波特书中魔法学院的一隅,她似乎将自己融入到书中的情景,非常顺利的写完这部小说。

罗琳的经历是独特的,但在顶尖知识工作群体中,这种为追求高效工作而隔绝干扰的做法并不少见。高产的作家,和科学成果丰硕的学者都有全身心投入创作的习惯。

施一公曾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他回忆自己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他住在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离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但他3年中从未踏入中央公园一步,甚至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正是依靠这样全情投入科研的专注力,使得施一公在博士期间发表了多篇顶级期刊论文,毕业后直接应聘成为普林斯顿教授。

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纽约中央公园

抛开他们本身的天分不谈,罗琳和施一公的经历,折射出了专注的力量:当一个人的心神汇聚在一点,其产出作品的质量和效率将超乎常人所想。

心流体验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将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某一活动中获得兴奋和充实的感觉,定义为心流。从米哈里的描述可见,专注是产生心流体验的前提。

小学物理老师喜欢说爱因斯坦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一段:一次爱因斯坦边走边想一道题,看到一块黑板,就在上面写起算式,后来黑板很快地向前移动,他就跟着跑,一边跑一边写,跑了一段追不上了,才发现身前的黑板其实是一辆马车。

爱因斯坦为什么紧追马车毫无所觉?因为他专注在算题上,眼中只见黑板而不见马车。更为确切的说,他沉浸在心流体验之中,本能地抗拒心流发生中断,所以很自然的靠着无意识追随马车一直走着。

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爱因斯坦漫画

心流体验并非伟大思想家独有,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经历,在你读书、写作、绘画、下棋时,忘记了时间,沉浸其中而不自知,你就处于心流状态中。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的烂柯山传说,讲述的就是古人沉浸在围棋之中,而忘却时间的浪漫神话。

晋时有一个叫王质的樵夫上石室山砍柴,见两童子对弈围棋,就上前围观,两童子边下棋边吃枣,不时也给王质枣子吃,王质不觉得饥饿,就专心观棋局。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村中,发现同时生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已经过去数十年。此后人们称石室山为烂柯山,把“烂柯”作为围棋别称。

古人描绘烂柯山传说时,当然不懂得心流的概念,但古人也知道获得沉浸式体验,前提是足够专注。樵夫王质观一局围棋就过去数十载,这个故事要表达的绝非时光匆匆、人仙殊途这种怪论,而是专注于一件事会忘记烦恼忧愁,在博大精深的棋道中,有人倾注毕生心力专研棋局或许是他一生最幸福的事

日本棋道中的高手,会将“烂柯”二字书写在画扇上,赠送亲友。“烂柯”二字或许有两种含义,一是表达自己对围棋的喜爱,二是对烂柯山传说中描述的,专注于棋道这种忘我境界的向往。

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围棋

触摸自己的极限

李诞是炙手可热的脱口秀演员,他和新晋脱口秀达人呼兰在一次采访中聊及工作。

呼兰说自己很早开始看表演,后来开始演出,因为业余时间专注只做这一件事,他感觉到能力在一点点上跳。他说到自己的创作过程,是在下班后的夜晚抽时间写作,一周能写出三五分钟的段子,并且认为他的能力就到这层次,即便辞职也不会产出更多作品。

此时,李诞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谈到,脱口秀创作一旦专业化之后,作品的产量会有很大提升。但是作品产量增加仅仅是你达到专业水平的一个初级阶段,之后你还会面临更多挑战。

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李诞

采访的最后李诞说:脱口秀就是这样一个艺术门类,每当你觉得已经掌握它的时候,它就告诉你,你还没有。

只有长期专注于一件事,你才会体会到李诞所说的“烦恼”。当你认为你已经达到了自己极限的时候,实际上你仍处于所在领域的某个层次,永远有更加顶尖的层次等你触及,而这种永无止境的挑战过程,正是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的魅力所在。

比尔·盖茨在担任微软首席执行官期间,有一个“思考周”的习惯。每天他会安排一周时间,暂时放下家庭和琐碎的工作,隐居到湖边小屋,屏蔽一切干扰,去思考局势。

为什么他不在办公室思考,而要另寻“小屋”隐居?

我想最可能的原因,是在一个屏蔽干扰的陌生环境中,能使他获得完全不同的刺激,激发出新的灵感,而这种全新的灵感在办公室环境中很难产生。换言之,隐居小屋的做法,让盖茨有更加深度的专注思考空间,进而让他更容易触及自己思维的极限,从而产生更有价值的想法。

正是在一次思考周中,他提出了互联网将成为整个行业的主要动力这一著名论断。

让李诞也感觉到快乐的“烦恼”:专注于一点,不断触摸自己的极限

湖边小屋

李诞对脱口秀专业之路的见解,和盖茨的深度思考习惯,都为他们各自的事业更进一步提供了帮助。二者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专注于一个领域,并能够屡屡触及自己的认知极限,进而达到更高层次

因此,专注于一件事,长期持续专研,会帮助你触及所在领域的前沿,并且触及自己能力的极限,在某个瞬间,忽然突破到新的层次。

在文章的结尾之时,我想到塞汀朗吉思在《知性生活》一书中关于专注的见解,书中说: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天才之人之所以伟大,只因为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

赛汀朗吉思写作这段论述是百年之前,但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我依然觉得振聋发聩。

这段话用诗意的表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全情投入一件事是明智之举,因为这将让你的灵魂得到满足,并使你成就非凡。


作者简介:简沐文,极简主义者。一个喜欢思考生活方式,热爱文字的作者。在写作旅途中与你一同成长,遇见更美的风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