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天津丨天津衛這個老手藝,讓鳥籠變成了藝術品

匠心天津丨天津衛這個老手藝,讓鳥籠變成了藝術品

匠心天津丨天津衛這個老手藝,讓鳥籠變成了藝術品
匠心天津丨天津衛這個老手藝,讓鳥籠變成了藝術品匠心天津丨天津衛這個老手藝,讓鳥籠變成了藝術品

“長袍馬褂,提籠架鳥”這八大字,對京津地區的人來說可並不陌生,這種悠閒的生活方式,甚至一度成為了京津生活的“代名詞”。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在清晨的大街上或是街頭小巷中,老大爺提著鳥籠留著鳥,甭提有多愜意了。對於能玩會玩的天津人來說,手工鳥籠技藝不僅是手藝更是藝術,這不還成了第四批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了。那這裡面的故事,你知道多少?趕緊跟著大津的腳步一起看下去吧!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機緣巧合出大師

對家住在和平區海光寺附近的劉月明先生來說,製作鳥籠併成為非遺傳承人源於一次機緣巧合。劉月明有一次在市場上閒逛時,看到賣鳥籠子的生意還不錯,就想在家自己製作,於是他便買來所需材料在家開始研究起來。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我爺爺和爺爺的爺爺都是做鳥籠子的,因為家庭的薰陶,我對鳥籠子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本來是當做愛好,自幼擅長繪畫的他加上

有木匠手藝,他製作的鳥籠子訂單越來越多。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在天津鳥籠這個圈裡“東西好,活兒細緻,人也隨和”是給劉月明最多的評價,更是對他手藝的認可。

基礎紮實手藝高

劉月明家制作鳥籠的手藝,可是流傳了近百年了。到他這已經是第五代了。自幼跟隨父母上山下鄉的他,被父親安排在一個木匠師傅那學習手藝。“我爸說得學門手藝賺錢養家,當時也沒多想就聽從父親的安排,沒想到這木匠手藝還真給以後幫了大忙。”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有著木匠的功底,又留著匠人的血液,對於他來說,鳥籠製造顯得得心應手許多。鳥籠的製作工藝繁瑣,手邊的工具足足有10多種,鉗子、銼刀、尺子、打火機……在刀具與竹子的摩擦聲中,一條發黃的竹片,很快被颳得鋥亮。據劉老師說,每一個鳥籠的製作工期都長達幾個月之久,從選材、到製作再到打磨每一步都要做到一絲不苟,才是做工的精細。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看著劉老師這雙充滿老繭的手,不由得讓人感嘆,原來看似製作精良的鳥籠背後,原來承載著匠人的心血,這才是鳥籠中最深刻的文化!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劉老師與郭德綱、于謙、孫越的合影

如果說,鳥籠的製作是文化,那流傳至今的則是鳥籠的藝術,在繼承中創新,又是劉師傅對於鳥籠製作的另一個特點。

推陳出新源於小事

除了傳統的鳥籠製作工藝,對於劉老師來說,雕刻和鑲嵌更是他拿手的絕活。但這項發明,完全是一次巧合。當時缺乏經驗的他,從四川進貨毛竹的時候,原料存在著表面斑點過多,不夠光滑的問題。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這時的劉老師借了此次機會,將不夠光滑的表面雕刻一下,或是在上鑲嵌東西掩蓋,沒想到竟成了鳥籠的獨特絕技。也為原本精緻的鳥籠增添美觀和美好寓意。更是受了老中青的喜愛,和各種活動的嘉獎。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作品《清明上河圖》在第四屆中華(天津)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銀獎。)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劉老師火了之後,市面上模仿他的人也多了,但對此他並不擔心。對於他而言,質量才是保障,並且他製作的鳥籠每個都有劉老師的燙印而且還有一處暗記防偽標誌,別人也是學不來的。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匠心天津丨天津卫这个老手艺,让鸟笼变成了艺术品

如今,劉老師的兒子也在學習鳥籠製作技藝,對於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的人,劉老師都會認真教學,對於劉老師來講,天津傳統工藝鳥籠製作將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傳承,才是對他和徒弟們最好的成績。

轉載請註明來源“樂遊天津”(tianjin-tou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