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捏造遺詔身首異處,秦國天下一統功抵其過,只可惜禍及蒼生!

李斯捏造遺詔身首異處,秦國天下一統功抵其過,只可惜禍及蒼生!

人物簡介

李斯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幫助秦始皇完成全國一統,受到秦始皇的寵信,官拜丞相,秦始皇死後,受制於趙高,篡改遺詔,立太子胡亥為王,公元208年被趙高篡政後,誣陷謀反,腰斬於市,並夷滅三族,結束了一生。

李斯捏造遺詔身首異處,秦國天下一統功抵其過,只可惜禍及蒼生!

李斯為何選擇秦國?

李斯本是楚國人,年輕時當過小吏,後拜著名的思想家荀況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畢業了之後,覺得楚國不足成事,而六國皆弱。唯有秦國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我們結合下方的秦國地圖來看一下戰國末期的其他幾個國家狀況,就知道李斯為何要選擇秦王來輔佐了。

李斯捏造遺詔身首異處,秦國天下一統功抵其過,只可惜禍及蒼生!

楚國從群雄割據以來,始終未失去過南方大國地位,是除了秦國之外的最大也是最有實力的國家,但是戰神白起秦穆公時攻破了楚國國都之後,被迫後撤國都,之後又多次被迫遷徙。大大挫傷了楚國的實力,再也不是以前獨霸一方的強楚了。

趙國原本是中原地區,北面據匈奴,南面據強秦,但是自趙武靈王之後,趙國屢次被秦國攻略,長平之戰之後,白起坑殺趙國40萬,大傷元氣,自此再沒有抗衡的能力了。

魏國之前也歷經過強國時期,秦國要想擴張,魏國扼守函谷,所以魏國是秦國的第一目標,範睢遠交近攻的政策就是針對魏,楚,趙三國扼守秦國東出的關要。魏國安釐王昏庸無能,聽取秦國的離間挑撥,罷免了信陵君,在關鍵時刻失去了立足的最佳時間。

韓國本來就是比較弱的一個,夾雜齊國與秦國之間,邊疆小到僅有10多箇中小的城邑。早已是強弩之末,歸附在秦國鐵蹄之下了。

燕國一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經過燕昭王的努力,國力增強,但是燕昭王之後,不但不保存實力,內外交好,以圖生存,反而與周邊國家多年發生戰爭,勞民傷財,致使燕國成為了六國裡面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

齊國原本是東方強國,但到了秦王嬴政時期,齊王建掌權。早已沒有齊威王建立王朝時的霸氣了,政治落後,國無良臣,軍無鬥志,眼睜睜的看著秦國的野心慢慢膨脹,最後只能坐以待斃。

當時的秦國,經過秦穆公,秦惠文王的連年征伐,除了南面的楚國,北面的趙國,西北的匈奴,西南的羌式,秦國再無威脅。大家也在地圖中看的出來,秦統六國,已是大勢所趨,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所以秦國是李斯施展身手與才能的地方。

李斯協助秦王一統六國

李斯來到秦國後,當時呂不韋門客遍天下,就拜了呂不韋的門下,由於李斯的機智與聰穎很快在其中脫穎而出,受到呂不韋的賞識,推薦給了嬴政。李斯當上了秦始皇的侍從官,李斯經常上奏嬴政,勸說嬴政儘快“

平天下,成一統”,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並提升了李斯的職位,為其專門為其制定統一六國的策略。

李斯捏造遺詔身首異處,秦國天下一統功抵其過,只可惜禍及蒼生!

以下2點為李斯所提策略

1,李斯建議繼承遠交近戰的策略,確定了先弱後強的策略,先攻打韓國。

2,安排謀士持重金遊說六國,

離間君臣

協助秦王先後歷經20年不到的時間,就統一了六國,李斯因功官拜廷尉,位列三公。

李斯政績

李斯在秦完成大一統之後,主要貢獻有如下幾個方面:

1,修《秦律》

2,廢除分封制,採用郡縣制。

3,統一貨幣

4,統一度量衡

5,統一文字

以上政績,哪一項拿出來都是影響中國上千年的舉措,蔭及後世。李斯政績卓著,為秦國初期鞏固統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也是他,在亡秦的進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沙丘之變

秦始皇在迅遊的過程中,突然崩殂,宦官趙高脅迫李斯,偽造遺詔,刺死公子扶蘇,及大將蒙恬。並立胡亥為帝,稱秦二世。李斯是逆反中不可缺少的一塊。他早年曾因嫉妒韓非子,汙衊其有罪,驅逐並毒死了這位法學大家。在這件事情上,我想說李斯刻意謀劃與趙高早就串通也不為過。全屬於本人猜測,並沒有依據。史書記載李斯遭到宦官趙高的脅迫,才偽造遺詔。釀成千古大錯,也因此而送了性命

李斯捏造遺詔身首異處,秦國天下一統功抵其過,只可惜禍及蒼生!

李斯之死

胡亥奢靡淫亂,秦二世時期大修宮殿,高徵徭役,各自農民起義不斷,李斯同其他同僚,勸說胡亥停修阿房宮。惹惱了秦二世,被下令逮捕入獄,趙高權傾朝野,胡亥昏庸無用,趙高藉機說李斯造反,李斯在獄中屈打成招,在公元208年7月腰斬於市,享年73歲。而且被夷滅三族。落下如此下場,實在讓人惋惜。

李斯捏造遺詔身首異處,秦國天下一統功抵其過,只可惜禍及蒼生!

當代放眼望去,輔佐帝王,成就霸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數不勝數。但只有李斯的功績累千年。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評價李斯的,“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評價李斯如果不是因為那無法抹去的惡行毀了了李斯的名聲,那麼他的功績甚至可以媲美周公,召公了。

李斯捏造遺詔身首異處,秦國天下一統功抵其過,只可惜禍及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