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古今譚


燕雲十六州位於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個州。其中, 幽州是今北京,順州是今北京順義,儒州是今北京延慶,檀州是今北京密雲,薊州是今天津薊縣,涿州是今河北涿州,瀛州是今河北河間,莫州是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是今河北涿鹿,媯州是今河北懷來,武州是今河北宣化, 蔚州是今河北蔚縣,

應州是今山西應縣,寰州是今山西朔州東,朔州是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燕雲十六州東西寬約六百公里,南北長約二百公里,總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是燕山山脈與太行山脈的交匯處,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它就是橫在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



老白說歷史123


燕雲,五代時期地名。燕,指幽州;雲,指雲州。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指: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即如今的北京、北京順義、北京延慶、北京密雲、天津薊縣、河北涿州、河北河間、河北任丘北、河北涿鹿、河北懷來、河北宣化、河北蔚縣、山西應縣、山西朔州東、山西朔州、山西大同。



公元936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並請求遼國出兵助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遼國的要求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幽雲十六州被割讓給遼國以後,中原王朝的軍隊失去了抗擊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部隊的天然屏障。幽雲十六州一失,北部邊防從此幾乎無險可守,胡人鐵騎縱橫馳奔於繁華富庶的千里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

正因為幽雲十六州有著如此重要的軍事防禦作用,所以北宋才會一直想要收復這些地方。


元來大


燕雲十六州就是現在的北京,天津全境,河北部分,山西部分。

幽州(今北京) 順州(今北京順義) 儒州(今北京延慶) 檀州(今北京密雲) 薊州(今天津薊州)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間)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 媯州(今河北懷來)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縣) 應州(今山西應縣) 寰州(今山西朔州東) 朔州(今山西朔州) 雲州(今山西大同)

北宋為何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雖說面積不是很大,但是對於當時的宋朝可是非常重要的,它接壤著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南方中原王朝,如果不掌控燕雲十六州,就相當於自家後院一直處於敞開之狀,整日都是提心吊膽,無法防範北方的襲擊和騷擾。

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抵禦遼國,宋朝可謂是時刻準備著,防備著。宋朝初建之後,面對契丹騎兵的威脅,宋朝不得不在汴京附近植樹造林。宋太祖一直心繫著燕雲十六州,為了收復燕雲,他還成立了內府庫,準備用金錢來贖回失地。之後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大名府與遼軍對峙,再之後宋遼有過幾番大戰,但大多都以宋朝失敗告終,一直也未將失地收回。


最文史


幽雲十六州是華北門戶,區域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以及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宋一直對遼國佔據此地耿耿於懷,總想出兵收復。至於原因,大致上有兩點。



第一、鞏固國防

幽雲十六州可以分成兩塊區域,即山西北部地區和河北北部,分界線是太行山脈。西邊的山西北部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和朔州市,因為地處雁門關以北,所以也叫雁北地區。而東邊就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從燕山山脈一直往南到黃河邊,除了有幾條流量大不的河流之外,沒有其他的阻礙。

後周時期,周世宗曾經奪回了幽雲十六州的莫州和瀛洲。宋遼澶淵之盟簽訂後,兩國約定以白溝河為邊界,當年被後周奪回的莫州和瀛州就歸了北宋。所以,實際上北宋是佔據了幽雲十六州的其中兩個州的,遼國佔據了另外十四個州。並非所謂的十六州都在遼國手裡。

不過儘管如此,北宋在北部的防禦壓力還是很大的。這一點在地圖上看得很明顯。

地圖中很明顯得可以看出,宋遼邊境從渤海到太行山腳下,全部是大平原,沒有任何天然地理的阻礙。

當然了,華北平原有幾條河。不過這些河流的流量很小,冬季都會結冰。因此宋遼雖然以白溝河和滹沱河為界。但其實這兩條河流沒有任何抵擋作用。遼軍只要選在冬天時節南下,就可以在宋遼邊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突破,然後一路南下攻打開封。

面對這種嚴重不利的局面,北宋選擇放棄一線防禦,把兵力全部壓在第二道防線,也就是真定、中山及河間三座堡壘。

然而,這三座堡壘看似有用,其實也是屁用沒有。原因很簡單,三座城池間隔太遠,無法做到真正的相互照應。遼軍在如此開闊的地形作戰,只要圍而不殲,利用圍點打援的戰術,耗也能把宋軍耗死。

歷史上的澶淵之戰、金滅宋之戰,都是這種戰術邏輯。只要遼軍或金軍突破宋軍的前兩道防線,立馬就可以殺到開封城下,嚇得宋朝皇帝不要不要的。

所以北宋對奪回幽雲地區,利用地形優勢防備北方民族南侵,有著非常強烈的意願。

並且,北宋也不需要奪回整個幽雲地區,只需要拿回幽州附近的七個州即可。因為長城在山西北部分為內長城和外長城,宋遼邊境是內長城。所以即便不拿下雲州附近的外長城,宋軍也可以利用內長城防禦遼軍。



因此,宋朝並不需要完整的幽雲十六州,只要能擁有華北平原上的七個州,利用燕山山脈的地形,就能使華北平原的邊防壓力驟然減輕。(不明白的看上圖)

第二,轉移國內矛盾

其實,北宋真正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並且真正有具體計劃的皇帝只有三個: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

這三個人收復幽雲的策略還不一樣,宋太祖是想花錢贖買,如果贖買不成,就再招募勇士強行收復,結果還沒實行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宋太宗是想利用滅北漢之餘威,親率大軍強行收復。後來又強攻了一次,兩次都失敗了;宋徽宗是想利用金滅遼之機,趁機收復,結果就這還打不贏遼軍的殘兵,最後是借金兵之手才收復幽雲。

至於其餘六位皇帝,壓根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計劃。

也就是說,北宋真正有點血性,敢跟遼國硬鋼的皇帝只有兩個,即太祖和太宗。其餘的皇帝嘛,說他們是和平主義者也好,孬種也罷,反正都不敢跟遼國硬鋼。



那麼,為什麼不敢跟遼國硬鋼呢?又還要嚷嚷收復幽雲十六州呢?

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原之外的遊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也越來越高了,幾乎可以跟中原王朝平起平坐。

在漢、唐時代,匈奴、鮮卑、突厥都是很落後的民族。即便白送給他們幽雲十六州,他們也站不住腳。比如隋末天下大亂時,如果突厥想佔據幽雲,就憑當時那種天下大亂的局面,誰能擋住突厥佔據幽雲?

李唐先向突厥借兵,後向回紇借兵;但是這些遊牧民族都也沒有提出割地的要求,都只是滿足於美女錢財。這說明當時的那些遊民民族的統治能力和文化水平是很弱的。即便白送幽雲給他們,他們也不敢要。

但是到了北宋,情況就變了。遼國治下的幽雲十六州搞一國兩制,並不比中原宋土要落後多少,也是生產力比較先進的地區。這表明遼國的統治水平在學習中原的過程中,逐步追趕上了中原的水平。

契丹人的這種進步,宋朝方面看到沒有?很顯然,從太祖想花錢贖買就可以看出,他是看到了。硬鋼的難度很大。因此,所謂宋朝想收復幽雲,其實根本就是在製造輿論,轉移國內矛盾。並不是真正想收復幽雲。



宋朝從宋仁宗開始,國內三冗問題嚴重。早年有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後來又有王安石的變法。政客之間打來打去,老百姓折騰得是苦不堪言。為了轉移注意力,讓大家不要對現狀不滿,不要罵當朝皇帝,北宋那幫人對幽雲十六州問題是反覆炒冷飯。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造勢,把北宋自身造成的矛盾怪罪到石敬塘頭上。把今天之現狀,怪到一個嚥氣了一百多年的人的頭上。

然而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幽雲的問題並不在於北宋開國的時候就喪失了幽雲。如果北宋強大,遼國弱,北宋自然能收復幽雲,並且還能把遼國按在地上一頓猛揍。但問題就在於,北宋自己一身的毛病沒辦法解決,軍隊也沒有戰鬥力(想要有戰鬥力就要對武將放權),拿下幽雲那是痴人說夢。

所以,幽雲十六州到底重要不重要呢?從戰略角度來說,當然是重要的。

但是對於北宋皇帝來說,幽雲地區的戰略價值未必就有那麼重要。因為要收復幽雲,靠北宋軍事體制之下的軍隊是不行的,必然要給武將適當的放權,讓武將自由發揮。比如北宋西軍就是如此,適當的放權後,打得西夏不要不要的。

然而,遼國不是西夏。北宋若要收復幽雲十六州,那無異於就是跟遼國全面開戰,無異於就要給全國的武將放權。如此一來,北宋的立國政策就會受到動搖,又會出現新的內部問題。



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宋朝皇帝寧願不拿回幽雲也不願意提高武將地位。但是皇帝又不能跟文人士大夫明說不要幽雲了,因此幽雲問題在北宋就像隔夜現飯一樣,內部有矛盾了就拿出來炒,借幽雲轉移注意力。


後來北宋滅亡,南宋偏安江南。別說是幽雲十六州,連山東、河北、河東、關中也一起打包丟了。那個時候的宋朝文人誰還提收復幽雲十六州?能收復河北都是大功一件,結果也是在打嘴炮,根本沒有具體落實過。


Mer8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幽雲十六州就是今天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北部。

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位於太行山以西的雁北黃土高原。

其中,雁北高原的9個州還好說,關鍵在於華北平原的7個州。

這7個州,已經突破長城防禦線,進入河北大平原。

其中最南端到達河北滄州,幾乎深入了今天河北省的一半,距離山東省近在咫尺。

而從滄州河間到北宋首都開封,只有500公里。

更倒黴的是,這一線全部是大平原,只有幾條河流是天然的障礙。

誰都知道,契丹遼國也好,金國女真也罷,都有著強悍的騎兵。

那麼,在華北大平原上,騎兵幾乎如若無人之境,是最容易發揮威力的地方。

在這種平原上,騎兵只要用兵得法,擊敗數倍北宋步兵沒有難度。

退一步說,就算騎兵打不贏,拍拍屁股高速撤退就是了,步兵也追不上。

以往歷代王朝,都牢牢掌握幽雲十六州,將異族騎兵擋在長城之外,利用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防禦。騎兵在山地作戰很不利,基本都要下馬變為步兵,優勢全失。

然而,幽雲十六州被敵人掌握以後,敵人騎兵可以肆意南下。

古代騎兵大部隊如果高速行軍,一天可以走50公里距離,相當驚人。

那麼從河間到開封的500公里平原,原則上敵人騎兵10天就能殺到。

就北宋來說,戰略縱深就沒了,首都開封實則長期處於敵人威脅下,只是極為不利的。

同時,幽雲十六州還包括山西北部,也是歷史上遊牧民族入侵的路線之一。

山西北部是較為複雜的山地地形,一旦突破雁門關就會進入山西一連串的盆地,山西的防禦能力大減。所以,自古以來,山西北部是敵我爭奪的焦點。一旦敵人殺入山西腹地,比如太原,山西就裡淪陷不遠了。

而幽雲十六州讓山西北部也處於敵人控制下,北宋首都側面防禦也很容易崩潰。

總之,幽雲十六州只要被敵人控制,北宋這個政權其實就是不穩定的,面臨著直接的軍事威脅。


以靖康之恥,金軍兩次南下攻打北宋開封的戰役為例。在西路山西方面,宋軍依靠山地地形還能夠勉強招架,其中第一次戰役,宋軍死守太原成功,金軍久攻不克,無法繼續南下。

但東路華北平原方面,金軍兩次南下進攻,宋軍都完全不是對手,連續潰敗,金軍推進速度很快。

比如第二次的華北平原東路軍,金軍完顏宗望部,他們9月8日從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出發,到11月30日就攻破河南鄭州,15萬大軍就殺到開封城下。

滿打滿算,這才2個多月時間,在冷兵器時代已經是神速了。

所以,北宋有作為的統治者,不惜代價也要收復幽雲十六州。


薩沙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是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當年石敬瑭為了奪得天下,請求契丹出兵幫助自己,就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籌碼,至此幾百年後燕雲十六州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掌握,直到朱元璋北伐元朝才使燕雲十六州回到漢族手中。那麼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裡呢?為什麼北宋一直想收回這個地方?


"燕"是今北京,:“雲”是今山西大同,燕雲十六州大抵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天津,這裡自古以來是中原王朝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看地圖你就會很明白了,燕雲十六州基本上就是在長城一線,過去長城向南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天險了,北宋想要收回這個地方就是想能夠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侵。要知道北方遊牧民族都是擅長騎射的民族,他們都會有比較厲害的騎兵,沒有了易守難攻的燕雲十六州,大宋的步兵在平原地區就是騎兵的活靶子。這就是為什麼北宋一直想收回的原因。


但是,北宋只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來重文輕武,所以一直沒能收回,相反北方遊牧民族由於向南沒有任何阻擋,隨時可以進攻中原地區。北宋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邊界種樹用來抵禦契丹,可是效果並不好,反正一直被契丹欺負。後來金朝起來了,甚至把北宋都滅了。最後,還是朱元璋厲害,明朝的建立,終於燕雲十六州又回到了漢族人手裡,朱棣甚至直接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樣大家就明白燕雲十六州的重要了吧!


楚風說歷史


北宋一直想要收復幽雲十六州,不過是個政治謊言而已。

沒能收復幽雲,在後世看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缺少戰馬,二是失去了地理優勢。

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發現,這兩個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

趙匡胤雖然披了件黃袍就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這個皇帝只是繼承了北周的地盤,還有後蜀,南唐,南漢,北漢等多個割據政權需要統一,趙匡胤經過18年征戰才得以成為大一統王朝,手下的宋軍,那也都是百戰之師。


先從邏輯上想一想,百戰精兵,會缺少戰馬嗎?

如果覺得邏輯不通,那麼再從事實上列舉一下。

《文獻通考》: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已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這是宋太祖到宋真宗期間北宋通過官方馬政飼養的軍馬數量,僅在京城諸州就有20多萬匹。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使趙守倫優給價和市在京及諸州民間私馬,於是得十七萬三千五百七十九匹。

這是宋太祖時期,一次性在民間購買的馬匹,數量是173579匹。

或許有人認為,北宋的馬匹品種不如北方馬。

《宋會要輯稿》:齊、淄等州民號多馬,禹城一縣養馬三千,牝馬居三之一。臣近因巡歷,密視按民馬,雖土產,亦骨格高大,可備馳突之用。兼齊州第六將騎兵多是東馬,與西馬無異。

這是禹州一個州民間飼養的馬匹——3000匹,“亦骨格高大,可備馳突之用”,“與西馬無異”,直接就是戰馬來源。

除了這些來源,北宋還有與邊境部族進行貿易、少數民族朝貢、少數民族內附、戰爭繳獲,這些渠道加起來,數量同樣不小,而且馬匹品種也不差。

所以說,說北宋缺少戰馬而打不過契丹騎兵,是跟說大清是因為缺少火器才輸掉甲午戰爭一樣的謊言。

戰馬就算比不上契丹,至少也不能說缺,那麼再看看地理方面。

還是先看看傳統觀點,燕雲十六州雄踞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易守難攻。

這說法其實不完整,幽雲十六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山前七州、山後九州。

對中原王朝來說,至關重要的不是山後九州,而是山前七州。

所謂山前七州,就是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這幾州,他們的位置,在太行山脈以東,燕山山脈以南,特別是其中的瀛州和莫州,已經距離開封不是太遠,在地圖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換句話說,北宋即使無力攻克山後九州,只要能拿下山前七州,事實上已經算是勝利。
如果宋朝擁有山前七州,它就擁有一個完整的戰略縱深,北方軍隊南下,幽雲可以拖延時日,給北宋朝廷以反應時間,有更多調兵可能。

在北宋開國初期,他們確實極力想要收復幽雲——不止是山前七州,包括山後九州。

在宋太祖和宋太宗執政時期,北宋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復幽雲,為此發動多次北伐,並且也有戰果,莫州、瀛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都曾被宋軍攻克。

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北伐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拿下的幾個州也全部吐了回去,兩國恢復到之前的邊境。

北伐雖然失敗,但我們能看到,至少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還是有出兵收復幽雲的決心的,開國宋兵面對契丹也不慫,如果不是戰略上一些失策,有可能成功。

但是趙光義以後,北宋的戰略就變了。僅僅到了真宗時期,面對契丹深入國境,就再也沒有了親征的勇氣,還是在寇準連哄帶騙之下,才到了澶州,面對將士的請戰,卻早已打定了議和的主意。

檀淵之盟達成後,北宋收復幽雲從此只停留在夢想中,再也沒有半點實質性努力。

再回到戰馬,隨著天下承平,馬政逐漸名存實亡。

《宋史》:“河南北十二監,起熙寧二年至五年,歲出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給騎兵者二百六十四,餘僅足配郵傳。”

馬政一改再改,越改越壞,從官府到民間,馬匹數量急劇減少,到了北宋後期,就真的沒有馬了。

由此可以看出,沒馬只是北宋中後期的事,起因還是北宋馬政的失敗,而馬政失敗的原因,又是北宋政府的無意北伐。不打仗了,就不需要那麼多馬了。

北宋想要收復幽雲十六州,只是在開國初期,併為此做了不少努力。宋真宗即位到達成檀淵之盟後,北宋收復幽雲,也只停留在想想而已。

當然,對民間,統治者不能說我不想要幽雲了,口號還是要喊的,這是宣傳需要而已。

歸根結底,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原因,只在於北宋統治者自身。


小院之觀


遼國和金國要是進攻北宋,一般就兩條戰線。

  • 西線:西京(雲州/大同)南下太原,再從太原南下開封。

  • 東線:南京(幽州/北京)南下渡過黃河,威脅開封。

十六州為啥叫“幽雲十六州”?幽州(北京)和雲州(大同),是遼國針對北宋的軍事重鎮。幽州,在戰國時屬燕國,後來有燕然都護府,所以“燕”也可以指“幽州”。幽雲十六州和燕雲十六州就是一回事。

幽雲十六州,包括現在北京、海河以北的天津、河北大半還有山西北部(朔州大同)。

【北宋為何對幽雲十六州耿耿於懷?】

  • 【地形】看地形上,幽州、武州、雲州沿線北邊燕山山脈、管涔山脈,形成天然的防禦帶,再加上沿線的外長城,歷來是中原和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

遼國佔據幽雲十六州之後,太行山東面,勢力一下就越過燕山山脈和外長城,進入華北平原。除了黃河,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北宋面臨無險可守的尷尬。

太行山西面,遼國勢力越過管涔山脈和外長城,西面這邊稍微樂觀點,山西還有恆山山脈和內長城這一道防線。

  • 【傳統】除了防禦壓力以外,大一統的思想也是北宋爭取幽雲十六州的原因。不但後世吐槽北宋的大一統名不副實。從漢到唐,外長城以南,歷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地盤。北宋也歷來認為,那是中原的失地,匡復失地義不容辭(當然能不能辦到時另外一回事)。

【北宋軍事失敗,是幽雲十六州的原因嗎?】

不只北宋這樣認為,就連現代很多人把北宋的軍事失敗,歸咎於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

  • ◆幽雲十六州那麼重要嗎?要說重要吧,也重要,尤其燕山山脈那塊。後來明朝不就靠著山海關,跟後金死磕幾十年。

遼國佔了幽雲十六州之後,最前線的瀛州(就在今天河北河間市附近),離開封也就500公里。契丹騎兵兩個八百里加急就能殺到開封城下,北宋東線是真的被動。

不過,不是還有西線嗎?其實山西這邊才是宋遼一決勝負的關鍵。恆山山脈、內長城、關隘一連串防禦體系,算是銅牆鐵壁。只要雁門關這裡擋住了遼國,北宋西線軍隊就能從太行山東出,切斷遼國東線軍隊的後路。

咱們能看到這一點,宋朝和遼國也能看到,所以北宋初期,雁門關外一直是宋遼爭鬥最頻繁、最激烈的區域。

宋遼檀淵之戰,距離開封已經兩三百里。為什麼沒有一戰而下?就因為遼國只是東線孤軍深入,北宋軍隊一旦東出太行山,遼國軍隊隨時可能全軍覆沒。

【北宋怎麼亡的?】

北宋沒給山西防禦足夠重視,是北宋亡國主要原因。

要從山西抵抗北邊敵人,雁門關是第一防禦帶,雁門關破了怎麼辦?處於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的山脈和城池,依然可以形成第二防禦帶。

五代時的太原城,圍長42裡,24道城門,是首屈一指的堅城巨塞。可惜,宋太宗給毀了舊太原城,北宋的太原城,只是圍長11裡的小土城,軍備薄弱,人口驟降。

即使這樣,宋金戰爭中,金國第一次南下全國對太原城久攻不下。金國第一次放過北宋,就因為沒能控制太原。又可惜,五行缺骨氣的宋欽宗,居然要把太原割讓給金國。

金國第二次出兵,同樣是兵分兩路,西路首先攻陷太原,然後東西兩路分兵合擊,攻擊開封,北宋滅亡。

北宋滅亡,這能怪幽雲十六州嗎?有雄關要塞的山西,他們不都好好防守,有“國之屏障”之稱的太原都不重視,這是宋朝統治者腦子的問題,就別讓“幽雲十六州”背鍋了。


爾朱少帥


導語:幽雲十六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說這塊地,就是守護中原地區的門戶,中國著名的萬里長城,防禦遊牧民族的城池壁壘,就是建立在這片土地上。

一旦把這個地方,讓出去就等於是把整個中原,給暴露在了遊牧民族的眼前了。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


幽雲十六州古時期是:幽州,檀州,順州,儒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媯州(讀:gui),蔚州(讀:yu),武州,新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現在的:北京市,北京密雲,北京順義,北京延慶,河北薊縣,河北河間,河北任丘北,河北涿州,河北懷來,現河北蔚縣,河北張家口宣化區,河北涿鹿,山西應縣,山西朔州東,山西朔州,山西大同一帶。

幽雲十六州還有其他兩個名字: “薊雲十六州”和“燕雲十六州”,它的所在地區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去往中原農耕地區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區分地區,更是中原民族抵擋北方草原民族的天然屏障。

幽雲十六州到底有什麼重要性?

在古代有著影響整個華夏曆史的軍事工程——長城。都知道有秦長城和明長城,常識再稍微多那麼一點的知道秦做的更多的其實是把北方的長城連在了一起,包括秦、趙和燕國的。

其實修長城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強防禦力,而是為了增強抗騷擾力,北方民族沒有滅亡中原各國的能力,但是他們會不斷地來搶掠,因為當時中原的文明程度遠遠大於他們,燕雲十六州剛好涵蓋了大部分的長城,但,唐宋時期的遼金可不再是一千多年以前的匈奴了,匈奴不開化,來了只會搶,搶了就跑。遼金可不一樣,他們會佔領北方的土地,將遊牧和耕種結合起來賴著不走。

那幽雲十六州重要在哪裡呢,

重要在它在我們手上的話,我們可以在那裡設置防線,也就是沿長城設立防線,雖然在古代我們經常被北方民族突入進來,但長城一線一直沒有奔潰過,所以晉、冀、魯一直都比較安寧。

但防線一丟,遼金會佔據長城一線,再往南幾無阻隔,欽徽二宗不就是這麼被擄去的嘛。

幽雲十六州,最東邊的叫幽,最西邊的叫雲,雲又比幽更重要,因為在軍事戰略上,晉要比冀更重要,軍事上講究進可攻退可守,冀魯雖為大平原,富饒發達,但始終為晉軍(無特指)所威脅,如若佔冀而不佔晉,遲早會敗亡,所以在晉北的長城是有內外兩層的,外長城在今山西最北部的大同一帶,內長城以雁門關、寧武關、偏關合稱內三關連在一起,就是為了確保晉不能丟,一旦丟晉,關中,中原,冀魯則不保,這三地不保,則天下危矣!

幽雲十六州幾乎都是山地,氣候寒冷,並無太多經濟文化意義,但它是中原大地的屏障,是大門,是不得不要的地方,沒有它,任宋再強一點也決然抵抗不住無休止的侵略,因為在地緣戰略上已經處於失敗的一方。即使再早一千年的強漢,能幾乎徹底擊敗匈奴也靠的是國力碾壓,衛、霍出擊好像是貓捉老鼠一樣四處尋找匈奴來打,在正面對抗中匈奴幾無還手之力。

幽雲十六州是怎麼丟失的?

幽雲十六州的喪失一直被中國歷史認為是宋代積弱的原因。

幽雲十六州一直被認為是五代後晉的建立者、契丹的兒皇帝石敬瑭割讓出去的。

石敬瑭生於892年的太原,太原一直是漢人文明為主導,石敬瑭接受的也是正統的華夏文明教育,而且,唐本身就是古代最開放的王朝,唐朝許多官員將領都是非漢族人,石敬瑭的血統並不能成為甩鍋的理由,歷史的罪人就是歷史的罪人,不是隨便就能洗掉的。

正是由於契丹和金先後佔領了幽雲十六州,使得北宋北方沒有了天險可守。尤其是河北往北,邊境被拉到了白溝河南岸的瓦橋關,再往南一馬平川,過了黃河便是首都汴梁開封,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和澶淵之盟和靖康恥。

事實上,遠在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之前,十六州中的至少四個州(儒州、女為州、新州、武州)已經被契丹早已事實佔領。五代的晚期,後周時期,郭威和柴榮的中興時代,後周甚至還收復了瀛洲和莫州,將中原王朝與契丹的東部邊境線從滹沱河,向北推移到了白溝河南岸,今天的雄安新區北部。

正是這塊土地的重要性,所以,宋朝統一南方之後,就想迫不及待的把幽雲十六州給收復過來,但是,這裡被強大的遊牧民族佔領,當時是被契丹佔領的。想從他們手裡,把幽雲十六州給奪回來,就如同虎口拔牙一般的難。當然了整個宋朝也並沒有把契丹給滅掉,燕雲十六州也沒有收復過來。

總結一下,幽雲十六州極度重要,因為它關乎著中華的心臟,心臟可能不顯山不漏水,平時人們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遇到危險卻總要摸一下自己的心臟,有軍人背景的都知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精銳的部隊駐守在哪,現在毛熊再無能力染指遠東和內蒙,我們才能全力改革開放掙小錢。別看現在的晉、冀、魯、豫、陝這幾個省中晉豫都是欠發達地區,在軍事政治上的地位可能不比南方發達省份分量輕。


路之意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是自殘唐五代以來幽雲地區十六個州府的總稱,位於今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北京全境,是歷代中原王朝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重鎮。

提起有幽雲十六州,就不得不說,這是自後晉時起,到北宋滅亡為止,所有中原王朝永遠的痛。周世宗柴榮在位之時,畢生夙願就是收回演燕雲十六州,可惜還沒等從柴榮去實現這個願望,一場大病就直接剝奪了柴榮的生命。而後趙匡胤篡周,開創享國167年的北宋王朝,九代北宋帝王日思夜想,都以收回燕雲十六州為己任。

一代明君宋神宗更是親口許下諾言,若是有人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可以直接封王。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童貫這位歷史上唯一的太監王爺。

那麼為什麼中原王朝如此看中燕雲十六州,心心念念想要收回呢?

瞭解我國地形的朋友都知道,燕雲十六州地處河北山西一帶,正好扼守住了由北方南下的咽喉要道。再加上燕雲十六州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向來都是中原王朝防禦少數入侵的重要防線。失去燕雲十六州之後,中原地區門戶大開,等於完全暴露在了少數民族的兵鋒之下,很難形成有效的防禦。

所以,收回燕雲十六州就成了勢在必行的頭等大事。

那如此重要的要衝地帶,是如何丟失,淪於少數民族之手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起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了。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駕崩,其子李從厚即位。

李從厚即位之後,發現後唐朝廷有兩個手握重兵的藩鎮,一個是鳳翔節度使李從珂,一個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對於這兩個不穩定的因素,李從厚決定奪下這兩人的兵權,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結果李從厚此舉,遭到了激烈反彈。鳳翔節度使李從珂直接起兵造反,竟然一路打進京都洛陽,趕跑了皇帝李從厚,自己當上為了皇帝。

於是有趣一幕發生了。

原本後唐有兩個手握重兵的藩鎮,現在其中一個已經當上皇帝了,那自然就要對付剩下的一個。

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李從珂派出數萬大軍圍攻晉陽。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自知不敵,便向北方的遼國求援,希望可以得到遼國的幫助。


既然打算驅虎吞狼,自然就要許以重利。石敬瑭為了加大砝碼,不但與遼國皇帝越為父子,更是承諾事成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

遼國皇帝耶律德光頓時大喜過望,直接出兵幫助石敬瑭一舉滅掉了後唐。不久之後,石敬瑭自立為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那麼按照約定,石敬瑭便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遼國,從此這塊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略要地 ,就徹底落入了遼國之手。

此後三百年間,燕雲十六州始終在遼、金、元三國之間流轉,直至洪武皇帝朱元璋出世,建立大明王朝,燕雲十六州才算徹底被中原王朝所收回。

北宋伐遼失敗,收復幽雲話成空

其實北宋王朝一直都在為收復幽雲而努力。

宋太祖趙匡胤曾設有“封樁庫”,用以儲存伐遼的軍費,亦或是贖回幽雲的贖金。不過趙匡胤在位期間,一直致力於統一江南各國,並沒有騰出手來處理幽雲的事情。

直到宋太宗即位之後,北宋朝廷才在真正為收復幽雲發動了兩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發生在公元979年,宋軍剛剛滅亡北漢劉氏政權之後,宋太宗命宋軍挾大勝之威,直接北上進攻幽雲。開始進展非常順利,宋軍一度收復易州、涿州,兵圍燕京,形勢一片大好,大有一舉收復燕雲之勢。

可是緊接著就發生了著名的“高粱河之戰”,結果不用我多說,大家都十分清楚。宋軍一戰之下,大敗虧輸,就連宋太宗本人腿部都中了一箭,駕著驢車倉皇逃竄。第一次北伐也就失敗了。

第二次北伐便是有名的雍熙北伐,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伐遼。但由於中路軍被遼軍切斷糧道,無法順利與其他兩路軍會師,在岐溝關之戰中大敗。其他兩路軍只能被迫後撤,同樣被遼軍所擊敗。

著名的金刀令公楊業,也就在這次北伐過程中被遼軍生擒,絕食三天而死。

接連兩次大敗,讓宋軍徹底失去了主動進攻遼國的能力,只能開始被動防守。十幾年後,宋遼之間簽訂“澶淵之盟”,兩國休戰上百年,所謂收復幽雲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談。

聯金滅遼,短暫“收復”幽雲

其實在北宋歷史上,曾經收復過幽雲十六州。


公元1120年,崛起於北方的金國與北宋朝廷簽訂了“海上之盟”,雙方約定一同滅遼。事成之後,北宋把給遼國的歲幣轉送給金,但金要歸還燕雲十六州。

五年之後,遼國已被金國所滅,天祚帝耶律延禧也被金國生擒。但宋朝在這次滅遼之戰中,幾乎沒有貢獻什麼力量,全是金國在出力,因此金國並不想歸還燕雲十六州。但北宋方面幾經交涉,最終花大價錢換回了六州之地。只可惜金國在交割之前,將六州搜刮一空,留給北宋的幾乎就是幾座空城。

短短兩年之後,便發生了靖康之變,北宋二帝成擒,國破家亡,燕雲之地自然又落入了金國的口袋。

《新五代史·晉本紀第八》

《宋史·太宗本紀》

《宋史·徽宗本紀》

《論宋金“海上之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