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胡语”?以下几点事实证明好好学习是多么重要

一场旷日持久的网络上口水战

有一个关于现代汉语的问题始终像牛皮癣一样在网络上怎么治也治不好,引发了一场又一场口水战,激烈程度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各尽其能,使出浑身解数想将对方置于死地,然而在任何有基本语言学常识的人看来,他们的争论就像是非要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挑出一个“正宗的英语”一样可笑。没错,说到这里你应该也已经猜到了,我说的就是发生在网络上的“正宗汉语”之争,战争的一方是官话和普通话,另一方是粤方言,吴方言和客家话。这不,在我往期的文章里就出现了一脸正气地斥责官话的卷舌音是“胡语”的小朋友。我觉得那位小朋友应该是看了网上的一些民科意淫文,未加考证就相信了,且当作是真理一样到处宣传。但是在看完以下几点事实之后,有些民科是不是该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了?

普通话是“胡语”?以下几点事实证明好好学习是多么重要

关于卷舌音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普通话以及大部分北方方言里的卷舌音是来自满语。这个问题确实是掀起了大风大浪,以至于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都为这个问题专门辟过谣,说卷舌音并不是来自满语。实际上不论是满语还是蒙古语,语音里根本就没有卷舌音。相反,根据记载,满人入关后学汉语的时候,最大的难点就是儿卷舌音。由于满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音,以至于不得不新发明了一个字母来标识汉语里的卷舌音。而蒙古语在处理俄语外来词汇里出现的卷舌音的时候,也是按照特殊辅音来对待的,因为蒙古语中没有卷舌音,因此无法按照本民族语言固有的辅音系统来对照发音。真相是,早在隋朝的时候,当时的韵书《切韵》就已经记录了汉语声母的平卷对照,而且翘舌音的数量还远大于卷舌音。在后世的发展中,卷舌音反而逐渐消亡,由《切韵》里的14个卷舌音退化为如今的4个。

普通话是“胡语”?以下几点事实证明好好学习是多么重要

关于尖团音的问题

普通话里另一个备受部分民科诟病的特点是不区分尖团音。其实尖团不分恰恰也是汉语自身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然形成的,是汉语自然演化的一个例证,并不是受任何其他语言的影响。如果说不区分尖团音是受蒙古语影响的话,那就表示那些人根本不知道取消尖团音的区分实际上是清朝末年才发生的事。如果说是受满语影响才取消区分的话,那他们可能不知道,满语其实是严格区分尖团音的。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清朝末年的时候,满人在受北京方言不区分尖团音的影响后,也学会了不区分尖团音,直接导致一部分满人的满语发音不准,被学者诟病为“变态满语”。所以尽管区分尖团音确实是古汉语的特点,但是不区分尖团音却不是受“胡语”影响的结果。这就像虽然美式英语仍然保留了音节末尾/r/这个卷舌音,但你总不能说英国英语把这个特点丢掉了就不是英语,而是其他语言了吧?

普通话是“胡语”?以下几点事实证明好好学习是多么重要

不区分尖团音“变态满语”遭到了抵制

关于入声的问题

还有人说普通话里失去入声是受到了“胡语”的影响。实际上在唐代初期的时候入声就已经开始消亡的过程了,这个可以在玄奘法师对梵语经文的翻译中语音对照的情况看出来,在那个时候对于词尾是-t和-k的梵语词汇的处理就出现了极大的混乱,有时不做区分,有事直接丢掉。到了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记录的河北方言音韵里,就已经出现了入声韵母变成复元音(也就是现在的ai, ei, uei等)的现象。要知道,邵雍活着的时候,铁木真还没有出生呢,蒙古人还在蒙古高原上忙于自相残杀。邵雍死后八十多年铁木真才出生。最讽刺的是,满语,蒙古语以及大部分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均是有但辅音结尾的,这与入声十分类似, 甚至满语口语中还有标准的入声。即使不考虑时间节点的问题,说汉语是因为受到了有入声/类入声的语言的影响影响而失去了入声,岂不是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