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雄師刀壩(靶)告大捷,遵義會議放光輝……”這是《長征組歌》裡的一句唱詞。

1979年冬到息烽上貴州農機技校,正趕上當年學校為紀念“國慶”排練《長征組歌》大合唱節目,刀壩(靶)這個地名便刻在我的記憶中了。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眾所周知,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遵義會議的保衛戰——刀靶水阻擊戰,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決定性意義。

1976年清明節後一個細雨綿綿的日子,我從遵義返貴陽,便選擇了走老貴遵路國道去刀靶水拜揭這個由紅三軍團長彭德懷指揮作戰大捷的聖地。走進刀靶,到處都是紅軍留下的遺蹟。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1935年1月7日至17日,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參謀長鄧萍在刀靶安營紮寨,與國民黨柏輝章等敵軍激戰,阻擊敵軍,保衛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如今的刀靶,較完好地保存著當年紅三軍團作戰部舊址、紅三軍團領導人住地、蘇維埃銀行舊址等房屋和三道拐戰鬥遺址等。

刀靶人,代代傳承著紅軍長征時期留下的精神,以抹不去的紅色情結,保護著刀靶阻擊戰遺址的一草一木。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一位地間勞作的老人告訴我,當年,紅三軍團兩戰刀靶,在同一地一守一攻,均打敗國民黨部隊取得勝利,這在成爭史上實屬奇蹟。同時也證明了毛澤東遊擊戰思想的實踐性。兩次戰役,在同一地不同方式的作戰分別是:

一次是1935年1月16日至17日,由彭德懷、楊尚昆指揮作戰,將敵人阻擊在刀靶之南,確保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第二次是1935年2月28日至3月1日,紅三軍團聯手紅一軍團擊敗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率領的五十九師和九十三師,消滅敵人兩個師又8個團,俘虜1800多名敵人。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在刀靶,紅三軍團先後有近百名紅軍戰士犧牲。有的一個人一個墓,有的三個人一個墓,就安葬在刀靶,後來經過文物管理所的統計,在刀靶的紅軍墳大大小小竟然有71座。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然而,我在刀靶後山的山山嶺嶺尋找了大半天,除找到兩座有碑文的紅軍墳外,均不知道哪些是紅軍墳了。

我問了一位過路的老人,他說:刀靶人已經把紅軍墳當作自家的“祖墳”了,每逢春節、清明,刀靶人都會給每座紅軍墳亮燈、祭拜,所以你看見的許多沒有立碑的都是紅軍墳,因為他們沒有名字,後人也不好記下碑文,只知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紅軍!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筆者在刀靶走了一圈,一一拜訪了紅軍當年住過的房舍。遺憾的是刀靶這個居住有6000多人口近千年歷史的老街面貌、紅軍舊址的保護卻令人堪憂。

筆者看到紅軍在刀靶街的諸多住地都是木質結構民居,由於年久失修都有垮塌的危險,一些居民已將木結構的房屋改造成磚房,逐步破壞了歷史的痕跡,所收集到的紅軍的文物也沒有專門的房屋陳列,只能存放在老百姓家中,有外來的客人想看一看時,只能一家一家地走。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據瞭解,近年,成都軍區和當地政府以及國內各界人土及曾參加過刀靶水戰役的紅軍後代陸續投入了300多萬元,用於對刀靶道路、房屋的改建和遺址的修繕,並將計劃修一座烈士陵園。

我想,不久的明天,那些我今天看到的不知名的、散落在田間地頭的紅軍烈土將會歸集於一處,以便後人瞻仰。

走進紅色家園“刀靶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