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鄉村紀實》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單位提前一天引領全部人馬浩浩蕩蕩殺入生態園休閒一天,晚飯畢俺再夥同一堆80後去歌廳狂吼海喝至深宵才盡興而歸;清晨一覺早早醒來,吃下一大碗燉菜,再裝上兩饃饃,趕赴約定地點。路人詫見一路游龍豪車戲道,不想是我們要去包聯的鄉村結親幫扶。

眾人笑說去親戚家認門,一老革命枉自作主,購了5斤谷種說讓他的10戶親戚兩兩一分去,表示不能打空手,見親戚就要有見面禮。眾人炸鍋,不知自己要不要買點啥?買啥?紛呈己見過後,統一思想:我們是去送政策、作宣傳的,要起的是舌戰遊說之功!眾人方才卸掉物質的重壓感和負累;更擔心老革命的谷種萬一遭遇偽劣,那將因小失大,怕要給民生工程添堵!

至鄉,鄉長乃俺好友夫婿,打過招呼;至街口,與俺稱姨的略作小聊,羨慕的眾僧直呼訪親戚第一人,呵呵,讓俺自個樂吧;至村,村支書患有嚴重高血壓,沒人敢請其出山:這年頭,天大的事就是健康,更怕的事就是不測!村長在,9個組的組長正在村部吃飯,這些中年漢子正在加修堰渠以備春耕。僅能抽出2人來!於是兵分四路,進村入戶。

給我們四、五組5人帶隊的正是村長。可謂一路和諧。這個村算是本鄉10多個村裡人口最多,最富裕的村。釘子形街口,連接三個鄉鎮,自古屬集貿重地。放眼觀之,以0點為心,街長不過百米,兩三家餐飲點、兩家小超市、三處販菜點,雲集商家不出30戶。該村人均年收入為5095元,屬三進二村,足可見陝南農村之貧。

去街向東再行過百米有水田夾道,我們依丘陵邊坡盤行,散見村舍點綴道旁,這是條村間路,問村長修路情況,村長姓古,答曰沒跟村民收錢,是村上以前買的臨街房賣了6間的錢做的墊層,靠山吃山,所以沙土石得來全不費工夫!其餘受益於通村路的政策而得省級項目援建。

人飲工程實施有效。所到農戶,很多院子裡接有山引自來水。擰開龍頭,水流清澈,還不需交水費,一勞永逸,這看來要感謝PVC這種新型材料的價廉物美;還有的在用壓水井。該村年前街頭一戶僱人打井,因打井人的不小心而墜石身亡,從而引發至縣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關注,最後打井戶給死難家屬賠款6萬7千餘元方才平息事態;另外有一個村地勢較低,用水大戶中心小學氣勢蓋眾,是災後援建的重要工程,足可羨煞絕大多數小學師生。其用水靠集中抽水供給。

部分農戶舉家外出打工,一般年終可回。老人、婦女、幼兒聚多,多不識字,簽名需要請求村長代簽。男人在外打工,大多去新疆、廣州、瀋陽、浙江地域,多由親友幫帶。家庭靠電話、手機需時聯絡。孩子長到20歲,便開始有人介紹結婚。遇到3戶人家是雙戶女,留一女招上門女婿。女婿們都還精幹。他們來自於山區內更窮的人家,到女方後,目前正忙於修自家房,或給村上別人家幫忙修房,一女婿養了20多頭母豬,這在村上可算作能人。

各家房子真多!!!超長、超高、超寬,多為四間兩層,風格基本統一。鋁合金門窗,屋內簡單,外牆一磚到頂。至於屋內陳設,因近來的廉價質次產品充斥市場,主要佔據的就是廣大的農村消費市場,哪家不是開裂的床頭、髒亂未疊的被褥、露海綿的沙發;倒是木製的傢俱還稍具結實,但陳灰鋪滿,各類雜什缺乏抽櫃之類作分門別類,亂七八糟的,已成民習,各家倒不用看各家的笑話。屋亂,反顯主人的忙,可見都是勤勞的人。

不提房子則罷,提房便令我揪心!在對每戶人口的統計中,多數都是3、4口人,家家房子哪住得完?!中國式的愛面子、攀比之風居高不下。房子勉強修好,屋內已經沒錢添置家當,況且家家還要欠一屁股債!只得再次走上打工之路,省吃儉用的積累幾年時間回來才做點內裝,錢袋早已空空,身體累得瘦弱,男女一旦上了40歲餘,就是站在街頭賣活也已經不易。房子這個東西,不就是為了住嘛!留點活錢以備不時之需多好啊!!

走行鄉野,見到三處80年代先行富起來的農戶住宅,再次印證本姑的論斷:房子這東西,不值得為之付出一生心血。一處是在路旁,有四間兩層的紅磚房一幢,門為舊式傳承來的排門,由十來條的長木板拼接成面,如今所剩廖廖無己。二樓過道鋪著木板。同事稱這房為過去的28牆,沒有後來修的結實,進入室內,有貨架,可見是開商鋪的。如今依舊在開,貨物零零星星,床鋪挨著的牆上竟然還貼著80年代的連環畫幅,不竟一下讓我回到童年!看來此家20多年無發展,早已過了風水期;觀門前路道,有小路數條延伸出去,想必這房子作為門面房,在20年前可算是最當道的生財之屋。屋內有兩口大木箱子,一個很別緻的抽櫃,代表房主曾經的財力。但20年裡守著家業,開著鋪子,房主老兒精瘦如柴、臉白氣清,可見氣勢已去。過早的修房、置家業,使老漢先傷了元氣,尤如歷經元妃省親後的賈府,對外很是氣勢,內部元氣大傷。老漢趾高氣揚了10多年後,眼見眾人一點點的聚氣凝財,慢慢都有了更好的居所,而自己年事已高,心力顯然不足。再觀其兒子,長得白嫩,少言嬌秀娃娃相,少了創業者的銳氣。如今路拓道改,這房子的區位優勢失矣,怪不得老漢有氣無力!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還沒到三十年呢!人人都為子孫計,子孫卻有子孫福。

在村長的引領下,不自覺來到第二處先富者的房舍前,同事見多識廣,一眼看出這牆是雙層牆,外號“金包銀”,即外層砌磚,內層作土坯。我驚呼:啊,太有水準了!又有了面子,又可以冬暖夏涼,理想設計!!同事趕緊糾正:這房子最不結實!這麼厚還會不結實?我奇怪之。一瞭解才知:泥土與水泥不凝結,房子中間是離開的。最容易塌,轉至房後,果見土坯面後牆有明顯外傾,主人家年後已外出打工。這家男人能在80年代就異軍突起,主要是中年時在林場工作,享受到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福,後期退耕還林,封山禁伐,未待房子完工,效益日下,敗了家勢,晚景還得舉家外出打工,房子也是過氣年齡,看來這家因為先富去修房在20年後反落了人後,晚境將要受窮。

第三處房舍之異於尋常,與其說它是80年代初的先富,倒不如說是70年代的晚場!這是一排六間還新的土坯房,現住著老兩口。聽他們說家裡有兒子三個,原來老兩口在年富力強時拼了全力為每個兒子修了兩間,以為可以讓後輩兒孫多享些福!可如今哪個兒子願意住這一排房子呢?村長指著鄰邊的兩幢三間兩層的高樓告訴我說這是兩個兒子各自修的。小兒子已經外出打工給自己去掙房錢了。老漢顯得無奈,我進到屋裡去看,堂屋有備好的兩口棺木,黑漆刷過,看來是老夫妻兩的壽棺。另一屋左靠牆邊一張床鋪,臨窗砌有水泥板拼成的穀倉。邊排幾口水壇,老婦在院子裡洗曬著鹽菜,老漢一邊編著竹框,一邊跟我們聊天,對兒子們不住自己修的房子顯得很無奈。本來為兒修房娶妻、養兒防老,可到年老兒孫幾個領情!陪伴自己的還是枕邊人。兒子們的新房也只有看的份!

兩組走完,晌午已過,還多虧俺自帶的乾糧供5人充飢。回到鄉上,我們還是最早的,等眾人陸續歸來,聽不完他們去村裡的糾結。想來我們的順利是有村長在旁,所以沒有奇談怪論入耳罷。這裡的農村,依然是那個依著時令而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明時代。任憑社會體制在變,鄉村卻依然寂靜、依然貧困,依然與自然共生共息,僅此一點,我倒在想生之為農,該算是幸運的吧!

盛夏百合/文《鄉村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