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磕頭磕出來的全國第三

山東磕頭文化

磕的是為繁衍生息努力的先輩,跪的是塑造一身肉體難以回報的父母。磕的是家鄉一片蒼天,跪的生養自己的土地。磕的是逝者,跪的是生人。不跪權勢,不磕惡人。是山東人忠義挺直的脊樑。

磕頭的禮法繁瑣卻有根有據,不是單純雙腳跪下,頭朝地就是磕頭。

脫離歷史和實際情況批判別人的文化帶來的優越感,和將自己勝利的喜悅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沒什麼區別。還有以偏概全不好,倖存者偏差無時無刻不存在。現在真正懂得磕頭文化內涵,有發言權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不會熟練使用互聯網,表達他們的故事。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真理啊。

為什麼越往鄉下磕頭文化越盛興。不是農村人願意跪下,而是當時農村人是真窮,一無所有,只有膝下黃金以表恩。直到改革開放前,生與死便是農村主要的主題,面對這個主題的不是兩鬢白霜的老人,而是所有人,包括乳臭未乾的孩童。你生存下來成長到青壯年,需要多少親戚長輩幫助,需要多少父母白天黑夜的養活。跪的是恩,磕的是情。

農村是曾經歷史的遺留地,在農村記錄時間的節點是家族長輩去世的時間。

不經歷過生死的人不會明白人在偉大的背後也很脆弱。

磕不磕頭還請自便,多些尊重少些奇怪。山東人在省外感覺磕頭是山東特有產物,這個標籤不是我們自己想貼的,是網絡貼的。就像自己習以為常吃煎餅卷大蔥,哈啤酒吃海鮮。突然有人說煎餅和啤酒不是這樣吃的,這個我自己吃什麼東西還用你管嗎。可能剛開始是新奇,慢慢的突然發現山東經濟這麼落後,怪不得吃法和我們不一樣。那麼我們是因為吃煎餅哈啤酒才窮的,還是因為窮吃煎餅哈啤酒才被別人感覺很落後那。慢慢的新奇就變成鄙視了(舉個栗子有點不太妥當)。

誰都沒有能力代表近數億父老鄉親,可往上找找你的先輩,磕頭行禮是先輩在曾經做過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歷史才有了今天的山東,最讓我感覺觸動的是《闖關東》裡傳武他娘離開朱家峪前,在山上的路上,讓幾個孩子向著家的方向跪下。這是數億山東人,中國人腳下土地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它不應該被遺忘,更不應該被鄙視。它應該值得被尊重,這是那個時代留下記憶,表達感情最樸實的方式。

這是歷史,磕頭下跪禮放在現代有它的侷限性。因為科技的發展人民再也不用雙腿下跪,頭懇土地表達深情、再也不用此時一別,擔心再無相見,用腿下的黃金錶達恩情。便捷的視頻通話,隨手可拍的照片,總能在你思念故土、想念親人時唾手可得。

在我看來磕頭行跪禮代表了曾經億萬中國人,拋頭顱灑熱血所揹負的鄉愁和成長,他是歷史的產物,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被歷史消滅。

可他值得被歷史所記住。

金錢的熱浪,帶來的不止是琳琅滿目的物質生活,還有不明白自己從何而來要往何處去的空虛。

山東人磕頭磕出來的全國第三

山東人磕頭磕出來的全國第三

山東人磕頭磕出來的全國第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