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在大漢帝國分崩離析之際,有一個人,他的處境和劉焉十分相似,不爭不搶,牧守一方,關東諸侯卻欲立其為天子。與求而不得的劉焉相比,可謂是“福從天降”,這就是幽州牧劉虞。但最終,面對觸手可及的皇帝之位,劉虞經受住誘惑,拒絕了關東諸侯的提議。

與劉焉相比,功業且不說,德行高下一眼可知。

一、榮寵一生,大漢最後的長者

或許放到今天,劉虞名聲不顯,知名度甚至不如劉焉。但放在大漢末年,劉虞卻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可以稱得上大漢最後的長者。

1、從出身來說,他是大漢宗室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人,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劉強是光武帝的長子,做過十幾年的太子,後來因為母親郭聖通皇后被廢,主動禪讓太子之位,避免了劉秀的為難和因之引發的奪嫡流血事件,所以劉秀十分過意不去,覺得他受到了委屈,於是以東海、魯兩郡二十九縣為其食邑。所以與劉焉、劉表相比,劉虞與天子的關係更近。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劉虞遊戲形象

當然了,劉虞也不會是嫡系,王位是沒有份的,蔭庇封侯也是沒有的,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2、從官職來說,他為清名重臣

劉虞的祖父曾擔任光祿勳,父親也當過丹陽太守,但他開始出仕的時候,卻僅僅在縣裡任戶曹,起點很低。但有能力的人,放在哪裡都掩蓋不住才華(當然也不排除與其出身有關),後來就被提拔到郡裡任職,然後又舉孝廉,踏入了正統官場之路。自此劉虞平步青雲,一路遷升至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從此時起,劉虞就形成了其治政的風格。不久後,劉虞被召回朝中,歷任尚書令、光祿勳,又接替劉焉任宗正,邁入九卿之列。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張純遊戲形象

中平四年(187年),張純、張舉聯合烏桓作亂,“眾至十餘萬”,公孫瓚等人征剿不利,到了次年,劉焉上書請“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因為劉虞“既有德義,昔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鎮撫,可不勞觽而定,乃以劉虞為幽州牧”。果然劉虞不負眾望,因為昔日和各族之間關係良好,到任後“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責使送純首”,這一舉動讓原本被公孫瓚搞得緊張兮兮的漢夷之間的關係有所緩和,不久後張純就被其門客所殺,首級送到劉虞跟前。劉虞也因功被拜太尉,封容丘侯。

可以說,靠著自己的努力,劉虞走到大漢臣子的巔峰——如果沒有後續的事,劉虞足以自豪。

3、從財富來說,他以清貧聞名

作為大漢宗親,世宦之家的劉虞,卻十分清貧。眾所周知,劉宏執政時期曾有兩次“西園賣官”,中平二年(185年)因為南宮火災,劉宏接受宦官的建議,自此無論官職大小,升遷都必須繳納“修宮錢”,比如崔烈,就花了五百萬錢買來三公之首的太尉,演繹出“銅臭”的典故。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這個政策,讓無數人痛恨不已,很多人因此辭官歸隱,為之喪命者也不在少數,比如以清名著稱司馬直,升任鉅鹿太守後,就交不起修宮錢,辭官不被允許,又不想盤剝百姓,還一直被宦官催促交錢,於是在上任途中吞藥自殺。還有羊續,在南陽太守任上做的十分出色,劉虞曾推薦他為太尉,但也是因為交不起錢,無法登臨三公之位。而劉虞的清貧是出了名的,“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他去幽州上任時,“靈帝以虞清貧,特使不出錢”,後來升任太尉時也是一樣。連劉宏這麼愛財的皇帝都知道他的清貧,可見劉虞的窮不是裝出來的。

後公孫瓚滅掉劉虞,發現其“妻妾服羅紈,盛綺飾”,是不是公孫瓚的汙衊不得而知,但在當時,劉虞的清貧是大漢聞名的。

4、從治政來說,他可影響地方

劉虞治理地方的能力很高。據《英雄記》記載:“虞為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純樸,境內無盜賊,災害不生。時鄰縣接壤,蝗蟲為害,至博平界,飛過不入”。這當然只是個傳奇,但側面說明也表明了劉虞在治理地方上的成就,至少博平應該被治理的不錯。還有一件事也能證明這一點:甘陵國在黃巾起中甘陵國受災十分嚴重,而劉虞曾任相,“吏民思虞治行”,能夠做到讓百姓、官員惦念,可見對甘陵的影響很大。於是劉宏再次以劉虞為甘陵相,“綏撫荒餘,以蔬儉率下”,很快就使得戰後的甘陵大治。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擔任幽州牧後,劉虞也沒有讓人失望,“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在戰亂之際,原本貧瘠的幽州能夠實現一旦糧食三十文錢,與劉虞的治政能力有很大關係。所以,劉虞在為官之地影響巨大,就算後來他戰敗被殺,他的部下還能集結餘部與公孫瓚耗了數年,最終把公孫瓚拉下馬,報答劉虞之恩。

二、堅守底線,拒絕皇位的誘惑

中平六年(189年),劉宏去世後,短短半年時間,大漢中央朝廷發生巨大變化,外戚、宦官集團退出歷史舞臺,董卓竊取了中央大權。為了拉攏地方實力派,董卓大肆封官,劉虞改任大司馬(和太尉是一個意思),進封襄賁侯。

到了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又徵劉虞入朝任太傅。太傅可以說是臣子所能達到的最高職位,地位還在三公之上,作為太子的老師,對皇帝有很大的影響力。當然,缺陷也是有的,那就是沒有什麼實權,影響力要通過皇帝來實現。如果皇帝年幼或者乾脆就是個傀儡,太傅也只是個擺設。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董卓影視形象

以劉虞的性格來說,如果入朝大概也算的上好事,董卓雖然殘暴,但不會輕易對身居高位的人下手——除非明目張膽的反對他。但此時恰逢關東諸侯起兵討董,隔絕道路,董卓派遣的使者無法抵達幽州,事情就這麼耽誤下去,劉虞依舊牧守幽州,一直待在薊縣,所以就有了之後的事。

也是初平元年,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關東諸侯聯盟名存實亡。因為時任天子劉協是董卓所立,為了擁有大義名分以對抗董卓,初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袁紹影視形象

九五之尊,天下最尊貴的位置,只要他點點頭,就能立即實現這上下二千餘年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為了這個位置,父子相殘、兄弟喋血的不在少數,強行登基體驗一番哪怕再被拉下臺的也不乏有之……

面對赤裸裸的至尊誘惑,劉虞忍住了心中的慾望,表現出一個大漢臣子的忠誠之心,嚴辭拒絕了袁紹等人的提議,“終不肯受”,並斥責張岐等人,言“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

袁紹等人無法勉強,於是退一步請其“領尚書事,承志拜封”,也就是代替皇帝行使大權,把長安朝廷擺在一邊。但劉虞依舊沒有同意,非但不同意,還特意遣使長安朝貢,以表明自己的態度。漢獻帝因此十分信任劉虞,悄悄讓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請劉虞帶兵迎駕。

那麼,劉虞為何要拒絕袁紹等人的提議呢?

首先是儒家子弟的必然選擇。劉虞是儒家門人,德行高尚,而儒家講究“天地君親師”,除卻天父地母,君王是排在最前面的,是效忠的對象,作為儒家子弟,他不能違背自己尊崇一生的理念。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其次是不想做傀儡君主。關東諸侯欲立劉虞為帝,其目的和董卓立劉協一樣,都是為了憑藉廢立之機掌握中央政權,當然還有一個目的是把董卓的長安朝廷打下去,如果他們擁立了新君,那就代表長安朝廷的不合法。韓馥在給袁術的信中甚至言“帝非孝靈子”,為了擁立皇帝,連這種謊言都編造的出來,可見其目的之不純。如果劉虞接受了關東諸侯的建議,那麼他勢必就要離開經營數年之久的幽州,無論建都那裡,都是別人的地盤,都逃不出關東諸侯的掌控,成為劉協之外的又一個傀儡。顯然,劉虞明白這一點,拒絕了關東諸侯的建議,並且立即遣使長安朝貢,以表明自己的態度。

第三是反對勢力依舊存在。關東諸侯擁立劉虞為帝,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至少此時已經有了異心的袁術是不同意的,“是時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主,外託公義以答拒之(袁紹)”(《吳書》),他還等著大漢江山奔潰後自己當皇帝呢,哪裡會同意另立德高望重的劉虞。除此之外,還有同為宗室的劉焉,為了益州天子氣的謠傳不惜入蜀,自然也不會同意跳出來一個競爭者。正是看到了關東諸侯之間貌合神離,所以劉虞嚴辭拒絕。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袁術影視形象

最後是周邊環境複雜。劉虞身處幽州,但幽州並不能全為劉虞掌控,至少公孫瓚就是不受控制管控的。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如果劉虞敢接受關東諸侯的建議稱帝,那就會給公孫瓚一個完美的驅逐劉虞、吞併幽州的藉口,而且還可以藉機向長安朝廷表功,提升自己的地位。同時幽州周邊都是異族,這些人之所以安分守己,是因為劉虞的德行,如果劉虞敢於僭越稱帝,那麼維繫這一平衡的體系就會被破壞,既然你劉虞敢如此作為,那麼作為異族也就沒必要遵守這些規矩,幽州也將因此大亂。劉虞是這種德治體系的維護者,他明白這種體系奔潰的後果,自然不敢同意。

三、紙上談兵,跳不出命運藩籬

然,就是這麼一個德高望重的宗室,卻有著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在軍事上,他幾乎可以說是另一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

劉虞入幽州和劉焉入益州幾乎同時,但劉焉縱橫捭闔很快就掌握住益州局面,建立了一支效忠於他的大軍,並且率軍平定叛亂,但劉虞沒有,他從年輕時就形成了以德治政的理念,在幽州數年之久,卻從未想過練就一支強軍。

初入幽州,他是憑藉自己的威望,求購叛亂首領張純等人的首級,更是上表把在幽州平亂的諸軍撤出,從來沒有想過以大軍剿滅叛亂,更沒有想過去懲罰那些隨同作亂的異族——這也是公孫瓚對其不滿的原因之一。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烏桓大人丘力居遊戲形象

治理一州,尤其是直面異族,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依託是不行的,顯然劉虞沒有領悟到這個道理。邊軍不強,無法震懾異族,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此前鮮卑、烏桓屢次入寇的事實擺在那裡,但劉虞依然未吸取教訓。

或者憑藉他的威望可以做多不讓異族入寇,但治理地方,僅憑個人威望是不行的,強大的實力才是根本。但在這方面,劉虞是個外行,說是趙括般紙上談兵之輩,一點也不為過。

劉和從長安逃出後,被袁術強留,寫信給劉虞調兵迎駕,劉虞不加思考,立即派出數千騎,公孫瓚知道這是袁術的陰謀,出言勸阻,卻被劉虞拒絕,也因此加劇了二人之間的矛盾。不說此事的真假,劉虞大概沒有想過數千騎能不能做到迎駕之事。關東諸侯聯盟都沒做到的事,劉虞憑什麼覺得自己的數千騎就能做到?或者說他是為了自己的兒子,但身逢亂世,劉虞更應該知道,只要他擁有強大的實力,他的子嗣就算被人強留,安全上也是無虞的,劉虞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劉虞遊戲形象

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對待異族,公孫瓚是恨不得將其滅族,自然對劉虞的懷柔不滿,屢次掠奪劉虞賞賜給異族的財物,而劉虞不能禁。於是劉虞就密謀想殺掉公孫瓚。此時的公孫瓚正和袁紹大戰,如果劉虞趁機動手,很可能公孫瓚就回不到幽州,但劉虞卻被人說服,沒有下手,白白錯過了機會。

等到初平四年,劉虞再也無法忍受公孫瓚的行為,加上公孫瓚是從冀州敗退回來,劉虞就想趁機將其滅掉,為此還殺掉了反對的從事程緒。注意,這是劉虞率先出兵。但可惜,劉虞治軍不嚴,計劃洩露,讓公孫瓚有了準備,而起其十餘萬大軍戰鬥力極差,打不下公孫瓚的大營,被公孫瓚找到機會,組織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打得劉虞狼狽逃走,最後在居庸縣被公孫瓚俘虜,最後被殺。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所以,僅從軍事角度看,劉虞可謂是一塌糊塗,空有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

四、恩澤廣佈,部將為其復仇

“虞以恩厚得眾,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劉虞死後,公孫瓚接管幽州,以此為根基,抵擋袁紹的進攻達數年之久,這其中,和劉虞在幽州的作為是分不開的。否則以公孫瓚的治政舉措,幽州發展不起來,而一個貧瘠的幽州擋不住袁紹太久。

但劉虞的死並不是結束,劉虞死後,首級被公孫瓚送往京師,“故吏尾敦於路劫虞首歸葬之”。除此之外,劉虞之前的從事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共推閻柔為烏桓司馬,聯合烏桓、鮮卑等受過劉虞恩惠的部落,集合數萬人一起討伐公孫瓚,為劉虞報仇,攻殺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又與袁紹所遣的麴義及劉和一起進攻公孫瓚,所以袁紹能擊敗公孫瓚,劉虞也是有一份功勞的。

一步之遙,他始終堅守底線,最終卻未能跳出命運的藩籬

閻柔遊戲形象

公孫瓚失敗後,這些為劉虞復仇的人卻並沒有歸附袁紹,而是延續了劉虞的一貫政策,忠於朝廷,官渡之戰期間,鮮于輔、閻柔親往許昌拜謁曹操,接受王命,還鎮幽州,牽制了袁紹幽州勢力,後來皆得以封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