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地理位置在中國的重要性——對武漢的隨想

武漢的地理位置在中國的重要性——對武漢的隨想

武漢的地理位置在中國的重要性——對武漢的隨想

談到武漢的時候,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武漢市是由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即兩市一縣合併成一個大武漢市。,實際上就是三個城市。我去過武漢好幾次,武漢三鎮都走遍,但每次去都發生著大變化。

談武漢的時候特別重要的是漢口,這要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談起。這就是鴉片戰爭中國失敗了,於1842年被迫同英國簽訂了“中英江寧(南京條約)”,其中之一開放“五口”中的上海,但並不是整個上海縣,而是江蘇省上海縣在長江口的那個蘆花鎮(就是後來的上海市,1921年成立上海市的時候,上海縣就歸上海市管。當時的蘆花鎮比邵武的和平鎮小得多,才二千人左右)。可沒想到蘆花鎮成了後來的大上海。

因為蘆花鎮在長江口,就可以沿長江一直到內地,而漢口就是內地特別重要的地方。之所以叫漢口,是因為源自陝西省陝南地區寧強縣的漢江(長江最大的支流,全長1530公里,覆蓋著陝南、湖北與河南等省,形成了一個漢江水網,其水量是中國第二大河――黃河的三倍)進入到湖北後,注入長江。所謂漢口,就是漢江注入到長江的入口處,即漢江口。

又因為漢口水陸交通發達。因此,就成了長江、漢江流域多省人員的彙集處。“中英江寧條約”簽訂後,江蘇省上海縣的蘆花鎮這時由一個二千人左右的小鎮不斷成為大都市,並且沿長江向內地延伸到了漢口時,漢口並不比上海縣蘆花鎮遜色,二者都是各省人員彙集,並且都是魚龍混雜的地方。

在上海縣的蘆花鎮,各地人彙集到那裡毫無疑問,就是為了淘金。但是,經過競爭,只有極個別人成了上海縣蘆花鎮(上海灘)的大老,絕大多數人在蘆花鎮則成了這裡的小赤佬、小癟三(社會最底層的人)。同樣,這個時候的漢口也是如此,經過競爭,只有極少數人成了大老,絕大多數來漢口的人成了社會最底層的人。武漢作家馬偉,寫的《民國桃花》這部長篇小說最能說明。

說的就是清朝後期,由陝西注入到湖北漢江沿岸有個小村莊叫桃花村,這裡民風純樸,以在漢江上打漁為主,然後把所捕的魚賣掉,換一點銀子,再用所換的銀子買一些生活用品等。他們有時也會把船劃到漢口(那時漢口還不發達),在那裡做一些小買賣,維持著一家的生活。

但是,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從上海縣蘆花鎮沿長江一直通到內地,特別是到了漢口後,這時的漢口便熱鬧了,彙集了長江、漢江沿岸各省的人,甚至還有不少的北方人。而漢江沿岸這個桃花村的人也不甘落後,如同江浙、江淮,甚至還有北方闖上海一樣。

書中寫道,這個桃花村的人到漢口後,極個別人開始就是靠一條小漁船,然後從捕魚發到到壟斷漢口的長江和漢江的航運,成了漢口的大老,絕大多數桃花村的人,還有全國各地的人在漢口淪為了社會最底層的人。

武漢的地理位置在中國的重要性——對武漢的隨想


然後就是外國人在漢口建租界,中國人與中國人鬥來鬥去。極少數人成了呼風喚雨的大老,絕大多數人淪落到社會最底層。該書最後寫到1927年,由蔣介石為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進行的北伐革命打下了武昌,武昌作為了國民政對臨時首都。然後就是北伐軍開到漢口,收回了漢口租界,同時又沿長江到了九江,也收回了在九江的外國租界。這時,這些在漢口社會最底層的人,包括了桃花村的人,許多參加了北伐軍,繼續北伐。

所談的這些說到底,就是武漢在中國所處位置的重要性,特別是進入到改革開放的今天,武漢更加顯示出它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沿海開放地區。把武漢的改革開放搞好了,起到了一個“中心開花”的作用,並且同沿海省份裡應外合,將促進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武漢的地理位置在中國的重要性——對武漢的隨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