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題記: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偉大領袖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思想是魯迅先生最鋒利的矛,那支筆就是他最好的武器。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批判著、鞭笞著,也一直在警醒著、啟迪著。他“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在其所有的小說裡,唯一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傷逝》,既沒有一味地歌頌戀愛至上,也沒有流於以死殉情的悲劇。

《傷逝》,不但揭示了封建枷鎖對婚姻自由的壓迫,更是深入婚姻肌理,去探討個人的成長對婚姻幸福的重要意義。一如,魯迅在文章中寫道:

“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華老去,而是在婚姻中迷失自我

《傷逝》以子君和涓生的戀愛和婚姻為主線,描述了他們不懼封建禮教,勇於衝破世俗枷鎖,追求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心路歷程。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子君無疑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她全然不顧封建勢力對婚姻自由的干涉與束縛。莊嚴地宣稱:“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為了和涓生在一起,子君不惜和家庭鬧翻,與父母反目。旁人譏笑的言語,子君成耳不聞;路人輕蔑的眼光,子君視而不見。她“坦然如入無人之境”,甚至不惜賣掉唯一的首飾決絕地跟涓生在一起。

她衝破重重藩籬,嫁給了愛情,無疑令人激賞。但婚後,子君卻把“女子治內,服侍丈夫”的封建禮俗視為理所當然。此刻,子君再無別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終日奔忙在飯菜,油雞和家務之間,安於家庭主婦的角色,思想流於庸俗空虛。

曾經相談甚歡的易卜生、泰戈爾、雪萊......,這些靈魂上的共振全都漸行漸遠,甚至連過去戀愛時“偶有議論的衝突和意思的誤會”也沒有了。子君以為和涓生結婚便找到了幸福,也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是,不再讀書,不再思考,不再求進步。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她守著好不容易得到的愛情,卻也同時守著“殘破”的自己。子君把家庭生活視為人生全部的意義,完全喪失了自我,也放棄了婚姻裡成長的機會,淪為了丈夫的附庸。

涓生開始厭棄子君的日漸淺薄,從“一個人,生路還寬廣得很,現在忍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因為她”到“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此刻,涓生的心裡已將子君無情地拋棄了。

直到,涓生說出那句“我不再愛你”的時候,子君甚至沒有發出一聲質問,只是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毫無反抗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或許,在和涓生建立小家庭的那一刻,子君的命運便已註定。畢竟,失去自我的婚姻,幸福都不會長久。

所以,子君並未真正的從封建藩籬中逃脫出來。從本質上來說,她“還未脫盡舊思想的束縛”,僅僅是衝出一個牢籠又陷入了另一個牢籠而已。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1925年,魯迅先生寫下這部《傷逝》,至今幾近百年。女性意識早已覺醒,無論是經濟地位還是精神生活都今非昔比。然而,女性意識的逐漸強大,並不意味著男權意識的衰弱。

於是,在浮躁和物質裹挾的當下,“不好就離”、“煩了就分”早已見怪不怪。當然,我們無意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摘他們對婚姻的輕浮和任性。

我們只是在提醒,既然宣稱“婚姻不是感情的唯一歸宿”。那麼,在婚姻裡,保持自我就越發顯得重要。因為,“保持自我”不僅僅是一個人人格獨立、精神獨立的體現,更是未來抵禦婚姻不確定性的一大法寶!

就像《傷逝》中的子君,恰恰是因為喪失了自我,所以在涓生無情地轉身離開時,她的生活從此變得一地雞毛。更可怕的是,婚姻死了,她的心也跟著死了。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有句話說:

“婚姻的幸福是建立在“保持自我、共同成長”基礎上的,失去自我的婚姻就像是開了蓋的酒精,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深以為然!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為什麼女性會在婚姻裡失去自我

愛麗絲.門羅在《公開的秘密》中講到:

“婚姻把你從自我中拽了出來,給了你一種真實的生活。”

有些人會說,“真實的生活”不就是要面對柴米油鹽嗎?“從自我中拽了出來”不就是意味著要收斂自己的個性,學會隱忍嗎?誠然,這些都沒錯。就像魯迅在《傷逝》中寫道:“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但凡事都要有度!一旦越過這個“度”,你丟掉的不僅是揚在臉上的自信,也丟掉了“遇見更好自己”的機會。

那麼,為什麼女性會在婚姻裡失去自我呢?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 一是,受儒家禮教的影響

五千年來,我們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獨尊儒術後,儒家禮教更是深刻左右著女性的道德規範與行為約束。“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等等這些傳統思想早已浸入骨髓。

雖然辛亥革命後,女性意識開始慢慢地覺醒,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在婚姻裡感到迷茫,甚至弄丟了自己。

就像《傷逝》裡的子君,婚後“養雞餵狗做飯”,把封建的“女子治內,服侍丈夫”的禮俗視為理所當然,在家中並無經濟地位,靠丈夫養活,淪為了男人的附屬品。最後導致,離婚後變得極其頹廢,在落寞中走完了悲慘的一生。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 二是,大男子主義依然盛行

男人都是存在“大男子主義”心理的,或多或少而已。他們希望自己的女人,能夠對自己言聽計從,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生活中,有些女人偏偏就非常缺乏主見,婚後自然就會把老公當成全部,失去了自我。

她們為丈夫而活,為孩子而活,卻從未為自己活過。這樣的女人普遍很缺乏安全感,常常憂人自擾,特別害怕男人出軌。因為,害怕男人拋棄自己,她們會變得唯唯諾諾,這便更加助長了對方的“大男子主義”,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塗磊說過:

“善良的女人抓住男人的胃,功利的女人管住男人的錢,聰明的女人在婚姻中善做自己。

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爭取的。所以,女人千萬不要為了男人放棄自己的生活。要積極去培養自己的愛好,不斷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這樣倘若婚姻真的走到了終點,也不至於生活一地雞毛。

  • 三是,女人的自我矮化

有些女性常常不自覺地給自己製造藩籬:“女人不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嗎?”、“婚姻裡不就應該有人做出退步和犧牲嗎?”......。她們常常被這些藩籬禁錮著,亂了分寸,丟了自我。就像《我的前半生》裡,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在離婚後不斷地向朋友抱怨到:“他娶我的時候,叫我不要工作,說要養我一輩子的呀。”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一個“養”字,折射出了羅子君的自我矮化。我們不免詫異,女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圈子和工作,為何要讓男人養著呢?

有句話說:“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前提”。被男人養著,就意味著失去了在男人面前昂首挺胸的姿態。任何一個女人都不能完全依附男人,當你天天圍繞丈夫和孩子轉時,久而久之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慢慢地會跟丈夫失去共同語言,產生隔閡。輕則讓婚姻陷入糟糕的狀態,重則夫妻一拍兩散。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婚姻太糟糕,也不是男人對你不好,更不是婆媳關係難以應對。而是在價值排序中,女人一味地把自己排在丈夫、孩子之後,過度的矮化自己,才導致了不幸福的結果。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聰明的女性是活出自我,幸福的婚姻是共同成長

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中年夫妻面臨離婚,妻子暴跳如雷,而女兒卻依偎著媽媽說:“媽媽,這些年,你和爸爸就像是兩個爬山的人,一開始是並肩爬山,後來你累了,便躺在半山腰。於是,爸爸便一個人往上爬,直到有一天,他回頭看時,卻再也看不到你了......”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則故事會作何感想,指責男人的無情?為女人喊冤?或許,我們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經營幸福的婚姻的?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 幸福的婚姻是共同成長

陳道明曾說過:“好的婚姻是一場兩個人的共修。”

所謂共修,就是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就像于丹說的那樣:“好的婚姻是融合,彼此寬容、平衡,共同成長。”然而,生活中總有些女性一旦結了婚,就好像為自己買了份保險。停止了學習,停止了進步,自己把自己鎖進了婚姻的牢籠。

久而久之,和丈夫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距離越拉越大,最後導致婚姻出現裂縫。就像《傷逝》裡,涓生會厭棄子君的日漸淺薄、會固執地認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

婚姻的紐帶不是那一個紅本本,甚至不是孩子,而是共同成長。婚姻就像是跑馬拉松,除了一路上夫妻兩人要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外,還要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攜手跑過終點。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 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活出自我

作家宏濁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婚姻像塑料、皮革、絲綢一樣,也會老化。老化的婚姻,強度和韌度大大地削弱,變冷變硬,稍不留神就會開裂。婚姻的呵護和保養,需要一點點理智,一點點技巧,更重要的是活出自我。”

女人絕不能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心態,這不僅是對自己的矮化,也是對人生的不負責任。李銀河曾指出:在中國,我們並不提倡女性回家做全職太太,更完美的目標應該是女性實現自我,追求自己的價值。

只有活出自己,才能贏得尊重。婚姻裡迷失自我的女人大都活得不幸福,三毛是,蔡琴是,張愛玲也是。對那些失去自我的人來說,婚姻不僅是一座圍城,更像是一座墳墓。他們在這裡埋葬了愛情,也埋葬了一生。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 追逐自我價值,不做婚姻裡的附庸

有句話說:“男人喜歡賢惠的女人,但並不喜歡保姆型的女人。”

生活中有很多女人放下自己的愛好、興趣和追求,把自己永遠固定在“保姆型妻子”的角色裡,結果不僅丟了自己,甚至可能會毀了婚姻。

女人要永遠記住,為你人生買單的不是男人,而是你自己。你的人生過得充實還是蹉跎,過得精彩還是平庸,過得幸福還是悲慼,全在於你自己。

比起那些執著於在婚姻中放低自己去成全家庭的女人,聰明的女人會不斷地去提高自己。畢竟,自我擁有的的技能,知識,自信和魅力才是最後真正能依靠的。在婚姻裡,勇於追逐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女人會自築安全感,而不是從男人身上尋找安全感。所以,女人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這樣,即使婚姻瓦解了,我們的世界也不會“山崩地裂”。

魯迅《傷逝》:失去自我的婚姻像開了蓋的酒,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

真正幸福的婚姻,從來都不是靠放棄自我來成全的。女人守護婚姻的同時,要學會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畢竟,我們選擇結婚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而不是放棄所有,淪為男人的附屬品。

失去自我的婚姻就像是開了蓋的酒精,幸福總是揮發的太快。魯迅先生的《傷逝》,不止在那個時代才有,在什麼時候都可能會有。傷逝的是女人,也可能是男人。

但我們希望“傷逝”能遠離每一個家庭,讓人間煙火在時光中靜氳,讓滄桑坎坷在歲月裡淡去。

最後,祝願每一對夫妻都能:任容顏遲暮,任白髮蒼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