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龍:你最好忘掉買入成本

有很多人買了股票之後總會說我成本是多少,也會問別人持有某隻股票的成本是多少?由此來判斷自己是否盈利或者虧損,以及在後續的股價波動中來制定自己的交易計劃和策略。

著名投資大師羅傑斯曾經回憶道,記得我在1982年買進一系列股票時,我對經紀人說,我要你替我買進甲乙丙三隻股票。經紀人問我接下來要做什麼?我說只要買進這些股票,然後告訴我是否成交就行了。他問我要不要我寄給你一份分析報告或者參考材料。我說不必了。他又問我,要不要我告訴你成交價?我說不要,連成交價都不要告訴我。假如你告訴我成交價,我只要看到股價上漲兩倍或者三倍,就可能想賣出股票。我其實想常抱膝的股票至少三年。因為我認為西德股市將會出現二三十年罕見的多頭市場,結果經紀人被我說得啞口無言,他以為我根本是個瘋子。講這個故事想說明除了買進股票要做充分的準備外,買入後忘卻成本價也是非常必要的。實際上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資的第1步。全市場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或者關心你的買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虧損,對股票的未來走勢沒有絲毫影響,但是他對你的心態就會產生很大影響。如果總是想著他,你就會將成本價作為衡量股票好壞的標準,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虧損股和賺錢股的區別,也就不會總希望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許多人在某個股票上虧了錢,總想從股票上賺回來,結果是在哪裡跌倒?就在那趴著,反而錯過了很多投資機會。投資就是一個不斷比較不同股票的過程,與你所持有的成本無關。投資者不關心買入成本應該關心什麼呢?

首先應該明確投資策略,投資者首先要明確自己是在做短線交易還是長期投資,抓住趨勢止損,不止盈是短線交易的重要法則。而對於長期的價值投資可能不是這樣,我們常常聽到越跌越買的觀點,明確目標之後,總能找到合適的套路。怕的就是一開始被短線交易去砸在手裡套牢了,又自己替人做長線投資,無腦死扛。

像2015年股災的時候,很多投資者股票深度被套,那麼一直死扛。那麼到2016年初又發生了熔斷,一些投資者虧損很大,只好無奈地把自己簽名檔都改了,改成多家上市公司股東。這就是無惱死扛帶來的一個惡果,損失越來越大。

第二,應該明確決策行為與是否虧損無關。從價值投資的角度,股票的投資價值取決於股價和內在價值相比是高還是低,和投資者的買入成本毫無關係,市場也不關心你的買入成本,因此該不該賣和是否虧損並沒有什麼聯繫。交給投資者賣出股票,只能是這三個理由。

第1個是公司基本面惡化,買入時的理由已經不存在。

第2個是公司的股價不再便宜,也就是說公司的股價有泡沫了,這時候你需要賣。

第3個是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

這三個理由都與買入成本沒有任何關係。把買入成本當作錨,對於成本線以上和成本線以下的價格採取完全不同的策略,在成本線上風險厭惡,一有風吹草動就鎖定收益,賣出股票。在成本線下風險偏好,無論如何成本線以下變的是風險偏好者無論如何都不割肉,等待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解套,這純屬是人性中的心理賬戶在影響你。

第三,應該明確心理賬戶和真實賬戶的不同,厭惡虧損是人之常情,賣掉虧損的股票被稱為割肉。這個說法直觀的體現了虧損和止損給投資者帶來的痛苦。據說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虧損帶來的痛苦,至少是同樣盈利帶來的快樂的兩倍。人性就是如此。

什麼是心理賬戶呢?這裡簡單的給你說一下,他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薩勒提出來的概念,薩勒在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85年,薩德教授發表了心理賬戶與消費者行為選擇這篇文章,這是提出心理賬戶理論,系統地分析了心理賬戶現象,以及心理賬戶如何導致個體違背最簡單的經濟規律。

薩勒認為,小到個體家庭,達到企業集團,都有或明確或潛在的心理賬戶系統。在做經濟決策時,這種心理賬戶系統常常遵循一種與經濟學的運算規律相矛盾的潛在心理運算規則。他的心裡記賬方式與經濟學和數學的運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經常以非預期的方式影響到決策,使個體的決策違背最簡單的理性經濟法則。

關於心理賬戶,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呢?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還是會選擇去聽,可是如果條件變一下,假設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音樂會的門票,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你把門票弄丟了,相當於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得再花200塊錢買張門票。你還會去嗎?這回的結果是大部分人都會說自己不去了,但是你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你丟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門票,總之是丟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來看並沒有區別,但是結果卻是相反的。因此理性的做法就是忘掉買入成本,不存在虧損股和盈利股的區別。不要期望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投資是一個不斷比較不同股票的過程,與成本無關。

這裡我想起來,在南方基金的時候,當時一個清華機械系嫡系師兄做基金經理,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出差,就聊到一個話題,換手率。

很多基金經理喜歡一年換好幾遍,看到好的股票就會去換倉。但是,我們基金經理一年幾乎都不換一次手,甚至有時候持有一支好股票持有好幾年,我就問他,你常年不換股票,平時做什麼呢?平時不就沒事做了嗎?也不用交易。然後我這個師兄就跟我說,持有是最大的決策。這句話對我有很大的震動。你不要認為你持有一隻股票就沒有做決策,實際上你也在不斷做決策。首先這個公司你認為他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沒有向壞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就是沒有比它更好的股票讓你去換掉。

有一句俗話說,守股比守寡還難,在A股市場上能夠長期持有一隻股票的人特別少。一方面大家記不起誘惑,看到好的股票,或者是短期漲的好的股票,就趕緊換手去追自己手裡的股票,一段時間不漲就把它賣掉,或者是對自己所持有的股票研究不深,一旦股價出現下跌就趕緊止損、割肉。所以持有是最大的決策。你要想拿住一隻股票,就要對這個股票進行基本面的充分研究,有充分的信心你才拿得住,而不是說你持有就可以睡大覺,不用管他了。你還是要跟蹤這個公司的動態,去關注公司的基本面,一旦基本面惡化或者是合你預期不一樣,你可能要考慮賣掉了。

舉這個例子就是給大家講理性的做法,就是忘掉買入成本,持有一個股票,也是一種決策。

回顧一下在我喜馬拉雅上線的本節《楊德龍的價值投資實戰課》內容,我主要講了一個常見的現象,買股票考慮買入成本的現象。然而對於成功的投資來講,忘掉買入成本才是最重要的。投資者不應該關心買入成本,而應該明確投資策略,明確決策行為與虧損無關,明確心理賬戶與真實賬戶不同,真正用理性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而不要過分關注自己的持倉成本,這樣才能拿住好股票,也能及時止損。

楊德龍:你最好忘掉買入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