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虧損103億,愛奇藝還有救嗎?

日前,愛奇藝發佈了2019年Q4及全年財報,2019年總營收290億元,淨虧損103億元。

成立至今,愛奇藝一直在虧損,並且在虧損的路上越走越遠,以最近3年數據,分別虧損了37億、91億及103億元。愛奇藝的主要虧損原因是來自於內容成本,2019財年的營收成本就高達303億元,其中內容採購和製作費用就高達222億元。

愛奇藝,還有救嗎?

淨虧損103億,愛奇藝還有救嗎?

一、長尾理論下的平臺模式

愛奇藝CEO龔宇表示,愛奇藝可能會對會員服務費漲價。

更多觀眾已經看到的是,不管愛奇藝還是騰訊視頻,都開始玩“套娃收費”,有些影視作品會單獨收費。

早在1月23日,我就曾經撰寫過《Netfilix遇到增長瓶頸,愛奇藝優酷騰訊需產業破局》的文章,分析指出,愛奇藝之所以不敢調整服務價格,無非是產品沒有形成特色。以大眾型產品進行簡單粗暴的漲價,就會陷入巨大的品牌損失,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從陳情令、慶餘年到中國機長:漸成雞肋的視頻VIP會員》也已經有所闡述。

淨虧損103億,愛奇藝還有救嗎?

一個商業的誕生,是來自於其商業模式設定。

不管是傳統百貨生意沃爾瑪,還是美國六大電影公司或者圖書出版機構,在大眾商業模式裡都是做“頭部市場”,利用新品上市以後的短時期最大銷售量,以及利潤溢價來獲取利潤。為此,商超會付出優先發售、獨家發售、大量囤貨等方式,來通過與出品廠商談判獲得折扣,賺取差價。

而互聯網電商的誕生,則來源於長尾理論的支持,雖然也會參與新品發售過程,但其本質優勢來源於80%以上的長尾效應,即海量商品類目,依據時期靈活變動的交易價格,買賣雙方的信息透明對稱等等。

在美國的互聯網市場,亞馬遜、Youtube都是這樣構建的商業模式,即“平臺模式”,自身並不會深度參與商品的製造和採購,而是自己搭好交易場所,讓第三方在這個場所裡實現交易。

平臺模式的成本與收入,增長曲線不會平行發展,隨著規模到達臨界點,會成為剪刀差,成本增長率變低,收益增長率變高。

這就是為什麼阿里巴巴後發制人,最終業績規模不僅僅傲立電商行業,也跑贏了騰訊、百度等等“老資格”。

淨虧損103億,愛奇藝還有救嗎?


二、自營模式的體驗偽命題

愛奇藝為代表的在線視頻商業,恰恰是走向了相反的道路。

在2005年,中國在線視頻行業初期,早期的參與者也都是按Youtube,或者Youtube+Hulu的模式混搭,即以“UGC”用戶產生內容為主導。

由於受制於內容監管,特別是盜版氾濫的現狀,最終UGC模式在長視頻領域受到了壓制。

歷史偉人說過,發展的道理是波浪型前進,有高潮,就會有低谷。UGC模式受挫,應該積極通過產品創新或者流程優化來解決和發展,而不是放棄。但是,那一代的玩家,直接選擇了放棄UGC模式,轉而向傳統影視產業的邏輯妥協,進入了全量採購自營模式。

但是,UGC本身並不是沒有出路,只是需要換個適合的產品形式。比如抖音、快手,都是UGC模式。

而愛奇藝們放棄了UGC模式,走到了採購自營的模式,這是對歷史潮流的反動。


淨虧損103億,愛奇藝還有救嗎?


因為自營模式雖然用戶體驗最好,但是用戶並不會為這個體驗額外付出溢價,此時這種體驗成本就需要向商業訴求妥協,並尋求到最佳的比例或方式。

舉例,就是你在咖啡館、茶館或者肯德基消費時,背景音樂能營造更舒適的環境體驗,但用戶不會為這個音樂體驗額外付費。所以,曾經尋求在商業場所賣BGM服務的創業者都掛了,反而是肆無忌憚“使用”音樂作為聊天室BGM的YY直播們勝利了。我在很早有個文章分析過,實際上這種直播引用是借用技術手段侵權,只是每個作品的作者都太弱小,打不起官司而已。

與此很相像的,就是京東與阿里之爭,也就是自營電商和第三方平臺模式之爭。

我在前幾天寫的《京東財報裡的三個秘密:徐雷,物流和廣告,京喜》,已經分析揭示了京東正在大力發展第三方業務,降低自營比例的。

同樣的道理,愛奇藝們要想最終盈利,就必須回到第三方平臺模式下,不再繳納那些影視公司收取的暴利智商稅。


三、飛輪效應的真實面

在投資泡沫嚴重的時期,倍受推崇的創業理論就是“用規模換效益”,即只要先忍受投資虧損,把用戶規模做大到臨界點,再追求獲得收益回報。

這種驅動模式,被稱為“飛輪效應”。


淨虧損103億,愛奇藝還有救嗎?


但是“飛輪效應”並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表述,而是還需要深刻的其他充分條件加持。

比如:

在推動飛輪旋轉時,力量是否能保持在同一作用力方向?

-----產品模式是不是總換來換去,缺乏死磕精神?

花費的投資,是否可以沉澱為保持飛輪旋轉的慣性?

-----比如那些重金打造的綜藝節目,在“長尾理論”環境裡,因為其話題時效性問題,價值都不如一泡SHI。

飛輪效應真正可以RUN起來,是因為有預判那個死點。

-----在線視頻行業的玩家們,知道那個死點是什麼嗎?


尾聲:

這兩年,愛奇藝開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電商,短視頻,自媒體,知識付費,能想到的熱點都去蹭一蹭,可以明顯感知到其內心的焦慮和迷茫。

已故央視製作人陳虻有句名言,送給在線視頻網站們: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淨虧損103億,愛奇藝還有救嗎?


作者:張棟偉(市場營銷專家、資深互聯網人士、“酷實習”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創始人)

特別提示:關注本專欄,別錯過行業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